天龙八部峨眉怎么加点(天龙八部怀旧服:紫禁之巅卡68激情开战,老玩家101点血逃生)
天龙八部峨眉怎么加点文章列表:
- 1、天龙八部怀旧服:紫禁之巅卡68激情开战,老玩家101点血逃生
- 2、搞趣网:剑侠情缘手游逍遥攻略 逍遥最全面攻略玩法解析
- 3、首座连接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高速公路隧道贯通了
- 4、国庆小长假 老字号经典美食受宠
- 5、1200年我们没读懂!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千古名作春晓,实际上是一首微型离骚
天龙八部怀旧服:紫禁之巅卡68激情开战,老玩家101点血逃生
《天龙八部》怀旧服神区【紫禁之巅】卡级玩家众多,最近卡68的老铁们还爆发了卡级之战~
“与子同袍”与“诗情画意”两个卡级帮,每日激情四射,打起来那是真叫一个不要命啊~束河都被这些卡级大佬们打得火热!
这位卡级老铁也是狠人!68级这个面板有点牛啊~12万 血上限、1.4W 的命中、6000闪避。
从这个体力加点和整个面板推测,老铁至少是5级号以上!
一身60套加的20%血上限,绝对是68卡级玩家的首选。
这位老铁打架手法肯定很不错~101点血死里逃生了!
讲真,这要是峨嵋看到都不会给他加血,毕竟血条看起来就是空空如也~
老铁:我感觉我还能抢救一下!
在打架时,有手法好的选手是可以这样“1滴血逃生”的,打到最后一滴血,连杀造起来,然后在最后一滴血之前巧妙逃开,搓回程!
各位老铁,能不能做到呢?
搞趣网:剑侠情缘手游逍遥攻略 逍遥最全面攻略玩法解析
剑侠情缘手游逍遥怎么玩?有哪些玩法技巧呢?下面就分享剑侠情缘手游逍遥最全面攻略玩法解析给大家,希望这篇攻略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逍遥技能介绍:
白虹贯日:可以朝着自动方向冲刺一段距离之后,可以对路劲上所有的敌人都造成一定的伤害。主要加点技能。
七探蛇盘:在战斗中可以在多名敌人之间进行穿梭,可以对敌人造成伤害还可以对控制技能免疫。对同一目标最多可以造成2次的伤害。主要加点技能。
斗转星移:可以将一定目标内小范围的敌人拉回之的身边,对敌人造成一定伤害的同时还会造成一定的晕眩的效果。
小无相功:这是被动技能,它可以永久增加自身的移动速度、攻击速度和攻击力。主要加点技能。
逍遥pk加点
1.斗转星移,逍遥是近战职业,这个技能能将对手拉倒身边,所以一定要主加。
2.风卷残云,30级的强力技能,可以造成大量伤害,并带有浮空的控制效果,加满。
3.七探蛇盘,主动技能,也是主要输出技能,再输出同时免疫技能伤害,加满。
4.逍遥枪法和白虹贯日,这两个技能是补伤害的技能,有能力就多加些点。
5.小无相功,被动技能,前期最强被动技能,可以提升移速攻速和抗眩晕能力,加满。
6.逍遥御风,被动技能,生命低于30%时触发,提升攻击力,攻击速度和会心一击概率,反杀必备,加满。
7.唯我独尊,被动技能,80级强力被动,提升攻击力,生命上限,攻速和致残能力,加满。
8.其余技能:凌波微步和三元归一有能力可以加满,枪法进阶酌情加点。
注意事项:在50级前可以免费重置技能点,所以玩家一定要在50级前想要自己要走的路线,是PK型还是刷图型,避免不必要的花费。
逍遥阵容搭配
1.逍遥属性为木,被天王克制,因此玩家应尽量选取火属性的高爆发同伴。
2.逍遥突进能力很强,能够优先击伤敌人,选择个性技能为狡诈、果敢、精明(前两者优先攻击血量少的人,后者优先攻击角色攻击的目标)的同伴能够让我们选择集火的目标优先击杀。增加了战场的可控性。
3.护主技能最好是提升逍遥伤害的类型,尤其是天火琉璃步,能够放大逍遥的刺杀能力。
SS级同伴:此等级只有三个而且获得难度较大,其次,其中功能性比较全的独孤剑大叔才是我们的好基友。范围性的减伤,木系以及全系抗性的提升,会心免伤更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是基础属性高!2400的力量最高上限,这等高额的伤害配合土属性,让我们在面对峨嵋时能够轻松的将其斩杀!
逍遥刷图加点
1.风卷残云,范围伤害技能,刷图必备,加满。
2.七探蛇盘,范围伤害技能,刷图必备,加满。
3.白虹贯日,范围伤害技能,刷图必备,加满。
4.斗转星移,拉怪技能,加至足够使用即可。
8.其余技能:凌波微步和三元归一有能力可以加满,逍遥枪法和枪法进阶酌情加点。
逍遥五行克制
逍遥五行属性:
木属性:近战、控制型
逍遥克制什么门派:
克制门派:武当派,五行克制:木克土。
逍遥被什么门派克:
被克门派:天王派,五行克制:金克木。
装备附魔属性选择:
金系抗性,降低天王派对自己的压制。
同伴选择:
不是土豪玩家没有SS同伴,或者S同伴未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火系同伴,克制天王门派。
热门资讯:
剑侠情缘手游每日答题答案器
剑侠情缘手游快速升级方法大全
剑侠情缘手游门派选择推荐
剑侠情缘手游攻略大全 | |||
剑侠情缘手游门派介绍 | |||
天王 | 逍遥 | 天忍 | 桃花 |
峨眉 | 武当 | ||
剑侠情缘手游新手攻略大全 | |||
门派推荐 | 阵容搭配 | 魂石出处 | 五行系统 |
交易方法 | 十倍有酒 | 装备出处 | 赚钱攻略 |
冲级攻略 | 同伴图鉴 | 每日答题 | |
剑侠情缘手游高手进阶攻略大全 | |||
小R玩法 | 活动选择 | 本命武器 | 高级藏宝图 |
土豪搭配 | |||
剑侠情缘手游活动大全 | |||
山贼秘窟 | 藏剑山庄 | 武神殿 | 野外首领 |
家族传功 | 宋金战场 | 野外修炼 | 英雄挑战 |
宝藏探索 | 惩恶任务 | 商会任务 | 藏宝图 |
江湖试炼 | 历代名将 |
了解更多剑侠情缘手游攻略,敬请关注搞趣剑侠情缘手游专区。
首座连接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高速公路隧道贯通了
11月2日,峨汉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双桥村2号特长隧道实现双幅贯通,这是连接峨边彝族自治县的首座高速公路隧道,今年底,峨汉高速公路峨眉至峨边段力争实现通车任务,届时,位于小凉山地区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将结束不通高速的历史。
双桥村2号特长隧道全长3.2公里,进口位于峨眉山市大为镇,出口位于峨边彝族自治县新场乡,为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80km/h。该隧道周边地理环境复杂,交通条件差,洞口存在浅埋偏压,洞身围岩破碎并穿过多处断层带,隧道局部易发生突泥、涌水现象且紧邻成昆铁路,施工难度大、风险高。针对隧道复杂的地质情况,参建单位在确保安全、质量的前提下,通过采取机械开挖、架设临时钢便桥、修建多处洞外错车道等工程措施,利用科学技术创新手段,实行作业人员多班制不间断施工等方式,提前两个半月顺利完成隧道贯通任务。
据了解,峨汉高速公路起于乐山市峨眉山市南侧,顺接乐雅高速公路乐峨连接线,与G93线成渝地区环线相接,经乐山市峨眉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凉山州甘洛县止于雅安市汉源县北侧,接G5京昆高速公路,项目预算总额为204.92亿元,线路全长122.882公里,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桥隧比87.4%,是目前省内在建高速公路中桥隧占比最高的山区高速公路。
截至目前,峨汉高速全线路基工程已完成92.9%,桥涵工程已完成80.4%,交叉工程已完成75.7%,隧道工程已完成61.0%。目前,力争今年底实现通车目标的峨眉至峨边段项目各参建单位正加班加点抓紧开展剩余梁板架设、路面铺筑、收费站建设等工作。四川铁投乐汉公司总经理黄平告诉记者,峨汉高速公路峨眉至峨边段通车后,将明显改善小凉山彝族地区交通出行条件,成都至峨边彝族自治县将从三个半的车程缩短为两个半小时,将助推全域旅游发展,巩固峨边当地脱贫攻坚成果。
国庆小长假 老字号经典美食受宠
国庆小长假,京城老字号美食格外受宠,10月6日,北青报记者从聚德华天旗下多家老字号名店了解到,堂食、外卖双赛道的并行经营,为鸿宾楼、烤肉宛、烤肉季、峨嵋酒家、砂锅居、柳泉居、玉华台、护国寺小吃等老字号迎来连续不断的消费高峰。
在护国寺小吃店,国宴小吃礼盒、老北京小吃技艺风味礼盒率先迎来外卖热,单日最高销量超过4000盒,成为不少京城百姓过节的首选。护国寺小吃起源店王新梅经理告诉记者:“今年国庆不仅堂食小吃受欢迎,小吃礼盒也尤为走俏,除了外卖领取,还有不少顾客会托付店里闪送小吃,这也成为今年小吃销售的新模式、新亮点。”
除了护国寺小吃店,像鸿宾楼、砂锅居、峨嵋酒家、曲园酒楼、长椿街马凯餐厅、烤肉宛万泉河店的酱货、半成品菜品同样收到了不少闪送订单。
通过电话预订曲园酒楼茶油剁椒鱼头闪送给家人的吴女士说,全家人都爱吃鱼头,尤其是这家老字号的,想把最鲜的鱼头送到亲戚家,所以就选了闪送。
小长假期间去郊游是很多市民热衷的休闲方式,不少人特意在烤肉宛万泉河店购买速热版的菜品和露营版的烤肉套装便携出游。
此外像口味经典、沿袭传统烹饪技法的鸿宾楼酱牛腱子、烤肉宛的酱蹄筋、烤肉季的酱牛肉、西来顺的马连良鸭子、老西安饭庄鼓楼店的腊牛肉、大地西餐厅的大列巴、护国寺小吃地安门店的扒鸡等美食也都成为了同城闪送的热点菜品。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堂食中,像鸿宾楼的红烧牛尾,“南宛北季”烤肉宛、烤肉季的国家级非遗烤肉、西来顺的马连良鸭子、峨嵋酒家的宫保鸡丁、砂锅居的砂锅菜、柳泉居的蛋黄焗蟹、曲园酒楼的左宗棠鸡、长椿街马凯餐厅的双味鳜鱼、玉华台的炝虎尾、大地西餐厅的罐焖牛肉等老字号镇店名菜依然最受京城百姓宠爱,成为国庆假期老字号的销冠菜品。
例如在西来顺,店里的厨师师傅们则是从早上五、六点钟就开始提前准备马连良鸭子的订单。据西来顺经理张丽萍介绍,店里每天准备两百只鸭子的备货量,由于每一只鸭子都必须当天烹制,仅用调料为每只鸭子“按摩”的时间就得20分钟,“店里安排几班师傅按照顾客领取的时间轮班烹制,保证了马连良鸭子的供应。”
随着国庆假期的气候偏凉,老西安的泡馍、砂锅居的砂锅菜迎来热销,销售高峰的日销量超过千份。
“不仅堂食顾客多,外卖也特别火,”老西安饭庄连锁店总经理白穆沙介绍:“外卖能占到三成左右,我们还会尽量满足顾客的外卖口味需求,比如多放一些辣酱,或是多加点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编辑/高艳
1200年我们没读懂!为什么说孟浩然的千古名作春晓,实际上是一首微型离骚
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是公认的千古名作,后人评价甚高,但这些评价,或空洞浮泛,或不着边际,或语焉不详,或皮相之谈,真正灵犀契悟者尚未之见。
就“象”解“象”的《春晓》赏析
南宋刘辰翁评、明李梦阳参、明末吴兴凌濛初朱墨套印本《孟浩然诗集》卷下的《春晓》,字字都加了红圈,眉批云:“风流闲美,正不在多。”明李攀龙选编,凌瑞森、凌南荣集评,明万历凌氏朱墨套印本《唐诗广选》(卷六)的《春晓》,“花落知多少”加了红圈,其他三句都加点。除了刘会孟(刘辰翁字)的眉批之外,诗的末尾还有明代顾璘(华玉)的评语:“此篇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圈点只能说明精彩与重要,但不能表达具体信息,而“风流闲美”也只是个抽象的标签。“正不在多”语意不清,如果是指字数不多,那所有的五言绝句字数都一样,等于废话;如果是说“风流闲美”不多,那更不对,因为“风流闲美”的韵味是通篇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哪个字或哪几个字的特殊表现。“此篇真景实情”,不言自明。“高兴”当指高雅的兴致,很多诗人作诗都有高雅的兴致,并非孟氏所独有;“奇语”更不贴切,因为这四句中看不出有什么奇特之语,如果一定要说“奇”,充其量也只能说是通篇的平中见奇。
明唐汝询选释、清吴昌祺评定《删订唐诗解》(卷十一)孟浩然《春晓》眉批:“追忆夜雨,有不忍起看之意。”诗下评云:“下联有惜春意,非妙悟者不能道。”明周珽辑《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之四十八盛唐五言绝句)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因风雨落花而惜春伤春,不过老生常谈,“非妙悟者”亦能道之,哪里有什么“说不出之妙”?
明钟惺、谭元春选《唐诗归》第十卷孟浩然《春晓》钟惺评云:“通是猜境,妙!妙!”通过“夜来风雨声”而猜出“花落知多少”,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推理,常识而已,何“妙!妙!”之有?
金性尧先生《唐诗三百首新注》“说明”云:“一场风雨,不知道给春花带来多少灾难。幸喜天已晴了,处处都有鸟儿们在啼唱。字数不多,语言浅明,含义却曲折深远。这就是好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第311页)“字数不多,语言浅明”,尽人皆知,似不必言说。“曲折深远”倒是需要解析,但却语焉不详。
北京大学陈贻焮教授的《孟浩然诗选》,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孟浩然诗选注本,注释云:“这诗写春朝初醒时的情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46页)周振甫、冀勤先生编著的《钱钟书读本》,认为《春晓》“这诗里含有一夜不睡的意思,从‘夜来风雨声’里透露出来。这里又含有破晓时入睡的意思,所以称‘不觉晓’,这跟‘处处闻啼鸟’有关,因‘闻啼鸟’知天已放晴,所以安然入睡。从不睡到入睡,正透露出诗人对花事的关心。这些心情的变化,都不加点明,是用形象思维的写法。”(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8月第1版第359页)袁行霈先生等注释的《林庚推荐唐诗》题解云:“这诗写春天早晨初醒的情趣。”(广陵书社2004年11月第1版第36页)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注》第二卷题解云:“诗抒惜春之情,自然天成,意味隽永。” (中华书局2007年6月第1版第268页)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教授主编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题解云:“四句小诗生动展示了诗人心理活动的产生和变化,表达了他的惜春爱花之心。风韵天成,情愫深挚。”(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226页)北京大学褚斌杰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中册)赏析云:“这首精美的小诗只截取了春睡初醒时的一个片段,通过这一刻的所闻所感,表现了春天给予诗人的清新感受。” (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63页)这些解析均局限于诗的字面意思,不免“就象说象”。如果《春晓》的意境仅此而已,那它只能算是一首不错的写景小诗,绝对算不上千古名篇。
“言不尽意”与“假象尽辞”
清袁枚《续诗品·神悟》有云:“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这是颇有见地的,他似乎已经觉察到了《春晓》确有通神之妙,只是尚未领悟:“首句起,次句即景以承之。三句转,四句含有惜春之意。”(《诗学全书》卷四)平平而已,且充斥着学究气。
中国古代诗学最早的经典理论是今文《尚书·尧典》(古文《尚书·舜典》)中的“诗言志”,清初著名文学家王士祯称之为“千古言诗之妙谛真诠”(《师友诗传录》);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乃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志”即“意”,就是情志、怀抱,“诗言志”就是作诗要抒发诗人的情志、怀抱。中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都是圣贤抒发情志、怀抱的作品。正如西汉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诗》三百篇,大氐(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诗言志”的方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宋朱熹《诗集传》)赋就是直说,如杜甫的《石壕吏》、李绅的《悯农》、白居易的《观刈麦》等,通篇都是直说。因为这些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是写给普通百姓看的,只有通俗易懂才能广泛流传,自然宜于用赋体。但诗人之“志”有时不便直说,有时受到语言和诗体格律等限制而“言不尽意”,诗人便通过形象用比、兴的方法来“言志”,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种方法,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运用了,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典籍《易》就是用最简单的两个符号作为卦象来表现义理的,最初的八卦只有卦象,没有卦辞:“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夏朝的《连山》、殷商的《归藏》和西周的《周易》虽然有了卦爻辞(有学者认为《连山》《归藏》也没有卦爻辞),但这卦爻辞也是借形象以喻征,而很少直说。《易·系辞上》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天道幽深精微,圣人虽然有所领悟,但却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述清楚,正老子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只有凭借 “象”,采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才能传达。
诗人作诗在“言不尽意”或不便直言尽意时,也会“假(借)象尽辞”,以比、兴的手法来言志,从而达到其“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比兴》)“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文心雕龙·宗经》)的表述效果。
“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人之“志”绝不在“鹳雀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人说“仆庐山诗尽于此矣”(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一),可见其“志”绝不在“庐山”,而是别有哲理禅意。故黄山谷(庭坚)曰:“此老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非笔端有口,安能吐此不传之妙哉?”(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七)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经过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邱。”(宋·郑清之《咏六和塔》)“二诗皆自喻,荆公(王安石)作于未大用前,安晚(郑清之别号安晚)作于既大用后,然卒皆如其意,不徒作也。”(明·瞿佑《归田诗话》卷上)王安石未做宰相之前胸襟已十分了得,郑清之做了宰相之后“始知高处险”,都是意在象外。
南宋诗论家、诗人严羽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诗辨·五》)他还提出了作诗的“六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促。”(《沧浪诗话·诗法·十一》)跟严羽同时代的诗论家、诗人刘辰翁说:“诗欲离欲近。夫欲离欲近,如水中月,如镜中花,谓之真不可,谓之非真亦不可。谓之真,即不可索;谓之非真,无复真者。”(元·揭傒斯《傅与砺诗集序》引,见嘉业堂丛书本《傅与砺诗文集》卷首)“水中月”不在水中而在天上,故不可于水中求之;“镜中花”不在镜中而在镜外,故不可于镜中求之。这样看来,你既不能说“水中月”“镜中花”是真的,也不能说“水中月”“镜中花”不是真的:说它是真的,却不可求索;说它不是真的,那除此之外却再也没有其他真的了。诗的“象外之意”也是如此,读者如果以“象”为“意”,就“象”解“象”,只从诗的字面去理解,那就是水中捞月,镜中摘花,去诗人之“意”远矣,因为诗人的“意”在象外呢。
再譬如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诗”: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表面上看,两首诗都是写花草,实际却另有寄寓,前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惆怅,后者抒发不汲汲于富贵的高洁,都是用比、兴手法来表述“象外之意”的。如果以为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花草的,那与诗人之“意”就大相径庭了!为什么没人认为这两首只是描写花草的呢?这是因为芳草之“象”为人们所熟知,《诗经》《楚辞》中早已有之,“象”与“意”的关系比较紧密直接,读者一眼就看出来了。而孟浩然《春晓》“象”与“意”的关系曲折隐晦,且这“象”本身又写得极美,因此读者就很容易忽略其“象外之意”。
《春晓》一诗的“象外之意”
清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自序》中说:“文多直而显,诗多曲而隐。凡牢愁郁悒、怨愤哀思,欲言而不敢明言者,一寓之于诗。后之人因其词寻其义,或遂志而求,或论世而考,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弗喻也。”譬如唐代诗豪刘禹锡的两首玄都观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玄都观桃花》)
倘若不了解诗人两次被贬二十三年的身世遭际,不知道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不能“遂志而求”“论世而考”,那就会错误地认为这是两首普通的观景诗而看不出它的“象外之意”。要想揭示孟浩然《春晓》的“象外之意”,自然也须“遂志而求”,“论世而考”。
据《新唐书》卷二百三《文艺下·孟浩然传》载:
孟浩然,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孟浩然邂逅玄宗的故事,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一《无官受黜》:
襄阳诗人孟浩然,开元中颇为王右丞所知。句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者,右丞吟咏之,常击节不已。维待诏金銮殿,一旦,召之商较《风》《雅》,忽遇上幸维所,浩然错愕伏床下,维不敢隐,因之奏闻。上欣然曰:“朕素闻其人。”因得诏见。上曰:“卿将得诗来耶?”浩然奏曰:“臣偶不赍所业。”上即命吟。浩然奉诏,拜舞念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卧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闻之怃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宋佚名《漫叟诗话》、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二十六)、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等,均有载录,文字小异。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三“孟浩然”条)所载与《唐摭言》不同,是唐玄宗因张说的引荐而召见孟浩然:
明皇以张说之荐召浩然,令诵所作。乃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弊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帝曰:“卿不求朕,岂朕弃卿?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因是故弃。
孟浩然所诵的这首诗,题目为《岁暮归南山》,一作《归故园作》《归终南山》《岁暮归终南山》《岁晚归南山》。“岁暮”,就是一年将尽的时候,这里指农历的岁末。南山,刘逸生先生主编的《孟浩然韦应物诗选》注为:“终南山,即陕西南部的秦岭。”(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年6月第一版第109页)不确,诗题的“南山”与“南山归弊庐”的“南山”同,当指作者居住的襄阳涧南园南边的岘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紧邻中心城区,由羊祜山、虎头山、琵琶山、真武山、凤凰山等二十多座山组成。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不用再到北阙向朝廷上书献策,还是回到襄阳南山下家园的破屋。自己没有才能,理当被圣明的君主遗弃;身体多病,自然就被老朋友疏远。头上的白发正在催人变老,新年的春天正在逼走旧年。长怀愁绪彻夜不眠,睁眼看着从松枝间透过的月光泻入我这空虚的窗子。”古代皇帝宫殿的大门外,左右各置一台,台上有楼观,称为“阙”。《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唐颜师古注曰:“未央殿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代称。
王仲镛先生《唐诗纪事校笺》认为“此事不足信”,因为“浩然曾与张九龄交往而未及见张说”(巴蜀书社1989年8月第一版上册第六一三页)。其实不然,张说于开元三年(715)春自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刺史徙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刺史,第二年秋八月,孟浩然即由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南下岳州,作《临洞庭》一诗投刺张说,希求汲引: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此诗诗题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唐诗》卷一六〇),又作《望洞庭湖上张丞相》(《文苑英华》卷二五〇)。元代方回编选的《瀛奎律髓》卷一此诗题下注云:“一作《岳阳楼》。”清代纪昀(晓岚)《瀛奎律髓勘误》批注云:“此襄阳求荐之作,原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这里的“张丞相”“张相公”,指的都是张说。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四九《孟浩然集四卷》之“提要”云:“《临洞庭》诗旧本题下有‘献张相公’四字,见方回《瀛奎律髓》,此本亦无之,显然为明代重刻有所移改,至序中‘丞相范阳张九龄等与浩然为忘形之交’语。考《唐书》,张说尝谪岳州司马,集中称张相公、张丞相者凡五首,皆为说作,若九龄则籍隶岭南,以曲江著号,安得署曰范阳?亦明人以意妄改也。以今世所行别无他本,姑仍其旧录之,而附订其舛互如右。”开元六年(718),孟浩然还作了《荆门上张丞相》一诗,再次企求张说汲引,可见孟浩然并非“未及见张说”,只是当时张说被贬外放,还不便举荐孟浩然。
开元九年(721)九月,诏拜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四十四《张说同三品制》)。开元十一年(723)二月,诏拜张说“兼中书令”(《唐大诏令集》卷四十四《张说兼中书令制》);四月,诏拜张说为“中书令”,吏部尚书、中山公王晙(jùn)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唐大诏令集》卷四十五《张说中书令王晙同三品制》)。
王辉斌教授在《孟浩然新论·孟浩然年谱》开元十一年下认为,《旧唐书》和《新唐书》关于张说正式任中书令的时间有矛盾:
《旧唐书·玄宗纪》于开元十一年内云:“三月癸亥,张说正除中书令。”(《新唐书·宰相表》同,唯作“四月甲子”)
一个是“三月”,一个是“四月”,怎么会差一个月呢?查百衲本二十四史《旧唐书》卷八《本纪第八·玄宗上》开元十一年:“夏四月丙辰,迁祔中宗神主于太庙。癸亥,张说正除中书令,吏部尚书、中山公王晙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新唐书》卷六十二《表第二·宰相中》开元十一年癸亥:“四月甲子,阅为中书令,吏部尚书王晙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原来是王辉斌教授将《旧唐书》“夏四月……癸亥”误作“三月癸亥”,这样一来两唐书就差了一个月。“夏四月……癸亥”是农历四月二十九日,“四月甲子”是四月三十日,两者只差一天而已。
唐代设“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此时位高权重的天子近臣张说,举荐孟浩然自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年冬十一月,孟浩然便从襄阳启程赶赴长安,途中遇雪,作《赴命途中遇雪》诗,诗题中的“赴命” 应该就是因张说之荐赴唐玄宗征召之命,这是既合情理,又合逻辑的。
《唐摭言》和《新唐书》说孟浩然因王维私邀入“内署”,邂逅玄宗,藏匿床下。但据史料记载,王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下·王维》,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误作“十九年”),“调太乐丞,坐累为济州司仓参军”(《新唐书》卷二百二《文艺中·王维》)。唐太常寺有太乐署,设太乐令一人,从七品下,掌管国家祭祀享宴所用乐舞;太乐丞一人,从八品下,相当于太乐令的副手。不久,王维“为伶人舞《黄狮子》,坐出官。《黄师子》者,非一人不舞也”(《太平广记》卷一七九《贡举二·王维》引《集异记》)。《黄狮子》是一种特殊的舞蹈,只能舞给皇帝欣赏,皇帝不在场是不能为别人舞的。王维“为伶人舞《黄狮子》”,事发后被贬出京师,为济州(治所在今山东茌平西南)司仓参军,直到开元十四年(726)春才离开济州。孟浩然“赴命”来长安时,王维仍然被贬在济州,并不在“内署”,当然更不可能私邀孟浩然入“内署”。
另据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载,孟浩然是由于李白的引荐而被唐玄宗召见的:
唐襄阳孟浩然与李太白交游。玄宗征李入翰林,孟以故人之分,有弹冠之望,久无消息,乃入京谒之。一日,玄宗召李入对,因从容说及孟浩然,李奏曰:“臣故人也,见(现)在臣私第。”上令急召,赐对,俾口进佳句,孟浩然诵诗曰:“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上意不悦,乃曰:“未曾见浩然进书,朝廷退黜,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缘是不降恩泽,终于布衣而已。
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秋才离家远游:“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历成都、峨眉,然后乘船东下至渝州:“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而李白“入翰林”则是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秋,这不仅与孟浩然三次到长安的时间不吻合,而且此时的孟浩然已经病故两年了。
孟浩然这次“赴命”来长安之后,又两次入长安,都是为了“干仕”(谋求官职)。一次是开元十六年(728)秋应进士第,另一次是开元二十二年(734)春夏。孟浩然应试进士可能与见玄宗一事有关,因为玄宗听了孟浩然的诵诗之后怃然曰:“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唐摭言》卷十一)我这个皇帝从来没抛弃过人才,你自己不来京城应试,怎么反倒作诗说我抛弃你呢?孟浩然“红颜弃轩冕”(李白《赠孟浩然》),从年轻时就不追求功名利禄,被玄宗这么一说,也许就产生了争这口气的应试念头:皇帝你以为我没有才能不敢来应科考吗?我只是不屑科考而已。既然皇帝你这么说,那我就考给你看。
孟浩然是战国时最伟大的儒家大师、亚圣孟子的第三十三代孙,家学渊源甚深,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勤奋用功,因此颇为自负:“维先自邹鲁,家世重儒风。诗礼袭遗训,趋庭沾末躬。昼夜常自强,词翰颇亦工。”(《书怀贻京邑同好》)“少年舞文墨,属意在章句。”(《南阳北阻雪》)
唐代科考的内容一般包括明经、词(诗)赋和策论,明经科是考察对儒家经典的记诵和基本经义;策论是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词(诗)赋则最见功力,也最受重视。前朝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唐代科举因仍隋代。孟浩然最擅长诗赋,因此,考进士不过是小菜一碟。可是:
开元十六年十二月,国子祭酒杨玚奏:“今之明经,习《左氏》者十无一二,恐《左氏》之学废。又《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亦请量加优奖。”遂下制,明经习《左氏》及通《周礼》等四经者,出身免任散官。(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
开元十七年(729)正月的这次礼部试,并没有考词赋,二月放榜,孟浩然名落孙山。他苦闷彷徨,逗留京师,结识了王维、郑清之和张九龄等人。第二年秋末冬初,孟浩然离开长安回襄阳,临行前作《留别王维》一诗,王维赋《送孟六归襄阳》诗送别。
开元十八年(730)春,孟浩然专程到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拜访洪州刺史张九龄,希望得到他的举荐。孟浩然在南昌还写下了著名的求荐诗《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大江分九流,淼淼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诗人说,长江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分为九条支流,水势浩渺,这一带就成了水乡。船夫乘着水势划船,来来往往都在浔阳城下逗留。我就借着这便利的条件,泛舟漫游五湖三湘(五湖,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三湘,泛指洞庭湖和湘江流域)。观赏波涛,感叹枚乘《七发》的壮美;凭吊屈原,哀痛他自沉湘江。到朝廷做官之心一直存有,在金马门等待天子诏命的想法不能忘却。我远远地羡慕那上林苑的大雁,它们在春暖冰消的时候就可以飞回北方,而我却一直浪迹江湖,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魏阙,也称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两边高耸的楼观,是悬挂法律、昭示教令的地方,后借指朝廷。金门,指汉代的宫门金马门,汉武帝曾经为自己的大宛马铸了一尊铜像,摆放在鲁班门外,鲁班门便改称金马门。金门诏,即金门待诏,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主父偃和汉景帝时的严安等,都曾待诏于金马门,不久便被朝廷重用。汉代征召的士子还没有被授予正式官职的,均待诏公车(在公车官署随时准备皇帝召唤。公车: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的人,后称举人为公车),其中特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后来待诏就成了官名,唐代有翰林待诏,负责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等事,后改为翰林供奉。
张九龄很欣赏孟浩然的才华,表示将来有机会便举荐孟浩然。
开元十九年(731)三月,张九龄被召回京都长安,擢升为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士,孟浩然便赶赴长安拜见张九龄。可是,孟浩然刚到长安,张九龄的母亲就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张九龄便回乡丁忧。朝里有人好做官,没有了张九龄,孟浩然的求仕之路就断了,在长安待下去也没有出路,于是只能回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留别王侍御维》)
临行前,东京洛阳的几位朋友为孟浩然饯行,孟浩然在《东京留别诸公》一诗中大放厥词:“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他对仕途已经彻底厌倦了。
开元二十一年(733)十二月十四日,丁忧未满的张九龄被起用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九龄《曲江张先生文集》附录《诰命》)。次年(734)五月,擢为中书令。张九龄了解孟浩然的性格,既然他决意“拂衣从此去”,当然也就不便再举荐了。
开元二十三年(735)春正月,玄宗下诏,网罗天下遗贤:“其才有霸王之略、学究天人之际及堪将帅牧宰者,令五品已上清官及刺史各举一人。”(《旧唐书》卷八《本纪第八·玄宗上》)并在十道设“采访使”一职,当时的襄州刺史韩朝宗兼任山南东道采访使,他“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新唐书》卷二百三《文艺下·孟浩然传》)
这段故事最早见于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山南采访使、本郡守昌黎韩朝宗谓:“浩然间代清律,置诸周行,必咏穆如之颂。”因入奏,与偕行,先扬于朝,与期约日引谒。及期,浩然会寮友,文酒讲好甚适。或曰:“子与韩公豫诺而忘之,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它。”遂毕席不赴,由是闲罢,既而浩然亦不之悔也,其好乐忘名如此。
由于韩朝宗喜欢奖掖后进,因此当时的贤才士子都纷纷投其门下。李白也来到襄阳拜谒韩朝宗,并写了著名的《与韩荆州书》,开首便道: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白得脱颖而出,即其人焉。
可是韩朝宗却并没有举荐李白,而是要举荐孟浩然。李白非常抑郁,便来看望孟浩然,也是为孟浩然饯行。而孟浩然却因为老朋友来访,酒喝得特别高兴,话也谈得投机,便放弃了进京做官的机会,而且并不后悔。 这也许就是令李白称道的:“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古人把刚刚酿好还没有过滤的酒叫浊酒,把滤过的酒叫清酒,诗人每称浊酒为贤人,称清酒为圣人。人喝酒喝醉了叫“中酒”,喝清酒喝醉了就叫“中圣”。李白说,孟浩然很喜欢喝酒,每当明月如镜时他便常常饮清酒赏月,以至于频频醉酒。“迷花不事君”是说孟浩然喜欢欣赏春花,因迷恋万紫千红的花朵而不肯做官去侍奉国君。
有人为孟浩然因好酒贪杯而误了一生的仕途深感遗憾,其实孟浩然对“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的玄宗已经失去信心,他已然觉察到大唐正处在由盛而衰的转捩点上。玄宗虽然名义上到处网罗贤才,其实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而且他也不具备研判贤愚忠奸的能力。盛唐用人取士非常重视诗赋才华,但玄宗对于诗赋也不过是附庸风雅,并无真正的文学鉴赏力。孟浩然为玄宗所诵的《岁暮归南山》,是一首很出色的诗,后人评价甚高。宋末元初诗论家方回评曰:“八句皆超绝尘表。”(《瀛奎律髓》卷二十三)明程元初《盛唐风绪笺》引徐充语称其“格调高远可取”,明许学夷《诗源辨体》赞之“一气浑成”。明代周珽辑《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卷三十《盛唐五言律诗上》周珽云:“三、四二语不朽,识力名言,真投之天地劫火中,亦可历劫不变。”明末清初学者冯舒评“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二句云:“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清代《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瀛奎律髓勘误》云:“三、四句亦尽和平,不幸而遇明皇尔。或以为怨怒太甚,不及老杜‘官应老病休’句之温厚,则是以成败论人也。结句亦前人所称,意境殊为深妙。然‘永怀愁不寐’句,尤见缠绵笃挚,得诗人风旨。”而玄宗非但不赏识,竟然还发了一通无名之火:“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新唐书》卷二百三《文艺下·孟浩然传》)“朕未曾弃人,自是卿不求进,奈何反有此作?”(《唐摭言》卷十一)
其实,“不才明主弃”乃自谦之词,何“诬”之有?且当时朝廷用人并非科举一途,你玄宗屡次下诏网罗人才,仅举荐一项就任用了不少人。现在孟浩然被举荐了,你却责怪他“不求仕”,“不求进”,不来科举,这是什么思维逻辑?如果贤才都来科举“求仕”“求进”,那还用得着网罗举荐吗?玄宗还说:“何不云:‘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你唐玄宗有没有点基本的鉴赏能力啊?“气蒸云梦泽”那是呈给张说的求荐诗,故有“欲济无舟楫”之句。现在是为圣上诵诗,如果还表达求荐之意,那孟浩然想求皇上把自己举荐给谁呢?他脑袋不是进水了吗?
侍奉玄宗这样的主儿,到底有什么价值呢?
当年,孔子的学生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论语·宪问第十四》)南宋朱熹似乎并没有读懂这段话的意思,于是作了曲解:“邦无道,固不当受禄。若有道,如何也不可受禄?当时未见得意思,也须著较量。盖邦无道而受禄,固不可;有道而苟禄,亦不可。”(《朱子语类·卷四十四·论语二十六》)“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其实,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不管国家“有道”还是“无道”都去做官拿俸禄(意在偏指“邦无道,谷”),这就是耻辱。因为“邦无道”的时候去做官,如果与无道昏君同流合污、随波逐流,那就是助纣为虐之耻;如果坚守正道、犯颜强谏,那就会自取其辱,轻则被贬,重则会遭杀身之祸。侍奉这样的昏君,正如屈原侍奉楚怀王,结果只能是“怀沙”而已。
后来发生在玄宗朝的一系列事情,都印证了孟浩然的先见预判。
开元二十四年(736)四月,安禄山因干犯军法,被押解到了长安,奏请朝廷判决。此前安禄山入京朝见时曾拜见过张九龄,张九龄一眼就看出此人乃奸诈之徒,断定他日后必会作乱。因此就在奏文上批示将安禄山斩首,以绝后患。可是唐玄宗不但没有批准斩杀安禄山的奏文,而且还说张九龄你不要“误害忠良”,不加任何处罚就把安禄山释放了。后又任命安禄山为代理御史中丞、平卢节度使。此后便可到朝廷上奏议事,与杨贵妃关系暧昧,唐玄宗对他却更加宠信,还认他为干儿子,这简直就是引狼入室、“认贼作子”。
开元二十三年(735),受宠的武惠妃想要立儿子寿王李瑁为太子,便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谋反,玄宗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张九龄极力反对:“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玄宗不悦。而李林甫却私下对贵幸宦官说:“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李林甫虽无学术,但却巧伺上意,又是李唐宗亲(玄宗的远房叔叔),自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班子成员)以来,整天想着如何中伤张九龄。玄宗认为李林甫最能体谅自己,便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将张九龄罢相,“即日林甫代九龄为中书、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旧唐书》卷一百六《列传第五十六·李林甫》)。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武惠妃亲生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又诬陷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暗中策划谋反,玄宗召宰相商量此事。李林甫说:“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参与)。”玄宗便将这三个儿子贬为庶人,后又在同一天里将他们赐死。武惠妃自从害死了玄宗的三个儿子之后,多次见到他们的鬼魂,十二月丙午(初七)惊惧而死。玄宗想立年长的儿子忠王李玙为太子,而李林甫却多次劝玄宗立寿王李瑁为太子,玄宗“犹豫岁馀不决”,寝食难安。高力士劝玄宗说:“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于是立李玙为太子。
太子的问题解决了,玄宗又开始“思倾国”了,可是寻寻觅觅仍是“御宇多年求不得”,看来看去看中了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杨玉环——白居易很懂得“为尊者讳”,其实杨玉环就是寿王李瑁的妃子,也就是玄宗的亲儿媳妇,只是这真实的历史不能说破。玄宗将杨玉环纳为贵妃后,便“从此君王不早朝”了。
玄宗自诩“朕未曾弃人”,实则“弃人”多矣,仅因诗而“弃”者就不止孟浩然一人。
张九龄罢相之后,左相李适之便成了李林甫的心腹之患。李适之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与玄宗的宗亲关系比李林甫还要近,李林甫便暗中算计李适之:
李适之性疏率,李林甫尝谓适之曰:“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主上未之知也。”他日,适之因奏事言之。上以问林甫,对曰:“臣久知之,但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凿之非宜,故不敢言。”上以林甫为爱己,薄适之虑事不熟,谓曰:“自今奏事,宜先与林甫议之,无得轻脱。”适之由是束手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
天宝五载(746),李适之罢相,改授太子少保。闲散下来的李适之在与好友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饮宴时作诗自遣: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诗不过是说现在清闲了,上门的人少了,可是李林甫却向玄宗进谗,说他们结党营私。玄宗便将这些人全部贬官流放,李适之也被贬为宜春太守。李林甫又令御史罗希奭罗织罪名,将皇甫惟明、韦坚等人害死于贬所,而且还杀了韦坚的几个弟弟和儿子韦谅。裴宽是韦坚的亲戚,贬为安陆别驾。不久,罗希奭前往宜春,李适之惊恐不已,服毒自尽。李林甫又让罗希奭杀裴宽,裴宽叩头祈哀得免一死。韩朝宗被贬为高平太守,再贬为吴兴别驾,死于任上。
李林甫在立太子的问题上未合圣意,畏惧祸患及身,便极力阻止太子身边官员的升迁,降低他们的待遇。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闽中进士》所载,左补阙兼太子侍读薛令之慨叹生活清苦,抱怨礼遇太薄,以诗自悼,并将诗写在了墙上:
朝旭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玄宗见到这首诗后,索笔判之曰:
啄木嘴距长,凤皇羽毛短。
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薛令之便称病弃官,徒步归乡里。玄宗这位盛唐君王,挥霍无度,对安禄山等宠臣赏赐无算,却对太子的老师如此刻薄!正如宋陈岩肖所说:明皇“褊而不容,本无人君之量”,且“信谗好佞”(《 庚溪诗话》卷下)。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两京失守,杨玉环被缢死,玄宗逃亡巴蜀,帝位被迫让给太子,国家从此一蹶不振,盛唐不盛矣。
唐宪宗时的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崔群论曰:玄宗“安于逸乐,远正士,昵小人,故宇文融以言利进,李林甫、杨国忠怙宠朋邪,则天宝为乱。”“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五《崔群传》)论述固然精当,但都是事后诸葛,而孟浩然却早有先见之明。当年,韩朝宗担任按察使时,发现通州刺史李适之很有能力,便特别写信推荐他,升任秦州都督。试想:被韩朝宗举荐的李适之官至左相,且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下场尚且如此悲惨,而韩朝宗本人也被贬为从四品下的“别驾”死于贬所,倘若孟浩然随韩朝宗赴京,即使被玄宗任用,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开元二十五年(737)四月辛酉(十七),察御史周子谅因弹劾牛仙客非才,触怒玄宗。玄宗“命左右㩧(bó,击)于殿庭,绝而复苏;仍杖之朝堂,流州,至蓝田而死。李林甫言:‘子谅,张九龄所荐也。’甲子(四月二十),贬九龄荆州长史。”(《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周子谅是张九龄举荐的,因此坐“举非其人”之罪。五月初八,张九龄到达荆州任上之后,便将孟浩然引入幕中:“署为从事,与之唱和。”(《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文苑传·孟浩然传》)
孟浩然之所以进入张九龄幕府为从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生活所迫。孟浩然的物质生活条件比较差,这从他三十岁时写的《书怀贻京邑故人》诗中便已可见:“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父母渐渐衰老了,可是自己不仅没有什么美味给他们吃,就连基本的食物也不充足。“喜惧在深衷”就是内心喜惧参半,典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龄不能不记着,一则为父母年高长寿而喜乐,一则为父母身体衰老而忧惧。“箪瓢屡空”,典出《论语·雍也第六》:“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是贤人,家里只有一只盛饭的竹筐和一个喝水的葫芦瓢,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忍受不了那样的艰苦,而颜回却不因此改变自己的乐趣。晋代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引用这个典故时又进了一层:“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不仅穷得只有饭筐水瓢,而且这饭筐水瓢还常常是空的,尽管如此,他仍然安贫乐道。孟浩然说,自己这样生活艰苦也就罢了,可是让年迈体衰的父母过这样的日子那就是不孝了。因此他说:“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当涂诉知已,投刺匪求蒙。”
“执鞭慕夫子”,典出《论语·述而第七》:“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东汉郑玄解释说:“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修德以得之。若于道可求者,虽执鞭之贱职,我亦为之。”(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解经》第七卷)这个解说有两个问题,一是将“富”解作富贵,则《论语》原文或作“富贵而可求也”,因为“富”和“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富是钱财多,贵是地位高。如果原文只有“富”没有“贵”,郑玄不当增字解经。二是将“虽执鞭之士”解作“虽执鞭之贱职”,则《论语》原文或作“虽执鞭之事”,因为“士”不能解作“职”,只有“事”才能解作“职”,即“职事”。西汉桓宽《盐铁论》卷四《贫富第十七》、唐李宗闵《随论下篇》、宋林希逸《庄子口义》卷六(《外篇秋水第十七》)、明王守仁《田州石刻》(《王阳明集》卷二十五外集七)、《永乐大典》卷一万三千一百三十九宋张师正《括异志》等,均引作“虽执鞭之事”(今本《括异志》卷五作“虽执鞭之士”)。
关于“执鞭之士”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为国君驾车的人。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四引晋代袁乔注云:“执鞭,君之御士,亦有禄位于朝也。”《汉语大词典》持此说,将“执鞭”解作“持鞭驾车”。二是为君王出行时执鞭开道的人。《周礼·秋官司寇第五》:“条狼氏掌执鞭以趋辟(避)。王(周天子)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公爵国君)则六人,侯(侯爵国君)、伯(伯爵国君)则四人,子(子爵国君)、男(男爵国君)则二人。”明陈士元《论语类考》(卷五)持此说。三是执鞭为集市守门的人。《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凡市入,则胥(吏)执鞭度(杖)守门。”清钱坫《论语后录》(卷二)说:“以求富之言例之,或从《地官》为长。”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沿袭此说,将“执鞭之士”译为“市场的守门卒”。其实,孔子所说的“执鞭之士”,可以是这三种“执鞭”的任何一种,不必拘于哪一种,因为这些都是卑贱的职事。孔子的意思是说,财富如果可以求得,即便是“执鞭”这样的下贱职事,我也去做。如果不可以求得,那就从事我所喜好的。孟浩然说自己很敬仰孔子的这种求富的态度,既然孔子都可以为了求得财富而“执鞭”,那我为了求得财富赡养父母而干仕谋官有何不可?
“捧檄怀毛公”,典出《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序》。汉光武帝中兴的时候,有个庐江人毛义,字少节,家里贫穷,以孝行著称。南阳人张奉因仰慕他的名声便去拜访他。刚刚坐定,郡府征召的文书恰好到达,让毛义去做县令。毛义就捧着文书进入内室,表现出喜悦之情。张奉是个志向气节高尚的人,心里鄙视毛义这种见禄而喜的样子,悔恨自己不该来拜访他,便坚决告辞离去。等到毛义母亲去世的时候,毛义便辞官守孝。公府多次征召,他才去做县令。后来又被选拔举荐为“贤良文学”,官府屡次派公车征召,毛义都没有去就任。张奉感叹道:“贤人真是深不可测。毛义先前接到官府征召的文书便表现出喜悦之情,那是为了赡养父母才降志屈尊任官的。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因为家里贫穷父母年老,做官便不挑选官职’的人。”孟浩然说,自己也像毛义一样,是因为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才谋求做官的。况且我的知己好友已经做官当政,我当然要弹冠相庆了,怎么还能固守贫穷呢?“匪求蒙”,典出《周易·蒙》“匪我求童蒙”,不是我请教蒙昧愚蠢的人。孟浩然用这个典故说明自己只乞求当政的知己,而不向不知己的人投名片,即不乞求不知己的人。孟浩然三十岁的时候生活就如此贫困,晚年又体弱多病,生活更加贫困不堪,杜甫在《遣兴五首》(其五)的诗中感叹道:“吾怜孟浩然,裋褐即长夜。”孟浩然穷得连被子都没有,只能披着一件粗布短袄度过那寒冷漫长的冬夜。在这种极度贫困的情况下,知己老友张九龄聘他到幕府为从事,他也就贫不择官了。
孟浩然进入张九龄幕府,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求仕之心未泯。封建时代的士子多以济世之才自负,当君主昏庸无道时,他们认为是奸臣荧惑所致。这时他们往往不是选择退隐回避,而是以“板荡诚臣”自许,不顾安危地去匡君辅国,因为这是忠臣的天职。正如屈原《离骚》所云: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那些结党营私的小人都在贪图享乐、苟且偷安,国家政治昏暗、前途渺茫、险阻重重。我屈原难道害怕自身遭受灾殃吗?我是担心君主的车子倾覆。因此我匆忙地在君主的车子前后奔波,为的是让君主能够赶上圣明先王的步伐。君主却不能体察我的一片忠心,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我明知道忠言会招来灾祸,但却不忍心放弃。我指着上天让它作见证,我的一片忠心完全是为了君主的缘故。
孟浩然对唐玄宗,也有屈原对楚怀王那样的忠诚和情怀,他也想实现自己匡君报国之志。当时唐朝宰辅大臣的升升降降也是常事,宰相一般三五年就会更替,张九龄虽然被贬谪,但说不定哪天又会官复原职。到那时,他幕府中身边的人就会跟着升迁,这对晚年的孟浩然来讲可能是最后的机会,当然不容错过。
来到张九龄的幕府做从事之后,孟浩然对朝廷的内幕了解得更多更透了。玄宗年事已高,将政事都交给了李林甫,且“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适,沉蛊衽席”(《新唐书·李林甫传》)。李林甫“性阴密,忍诛杀”,排斥异己,贬抑文士,重用武将,凡是有可能晋升宰相的职位,都由武将充任。因为武将没有文化,大多不识字,当然也就不可能擢升为宰相,李林甫的相位也就不会动摇。这样一来,张九龄的复起当然也就无望了。且张九龄早已勘破世事,萌生了隐退的念头。孟浩然的理想再次破灭了,于是提出辞职,张九龄再三挽留。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初,沔州(今湖北汉阳县)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使宋鼎来荆州公干,顺便看望张九龄和孟浩然。宋鼎曾任襄州刺史,与孟浩然是好友。孟浩然陪同宋鼎登览新建的荆州城北门楼,宋鼎赋诗(今不传),孟浩然赓和作《和宋太史北楼新亭》诗,借以表达辞职的意愿,亦有请求宋鼎为自己关说之意:
返耕意未遂,日夕登城隅。谁谓山林近,坐为符竹拘。
丽谯非改作,轩槛是新图。远水自嶓冢,长云吞具区。
愿随江燕贺,羞逐府僚趋。欲识狂歌者,丘园一竖儒。
诗人说,返回家乡耕种隐居的意愿未能实现,我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惆怅地登上城墙的谯楼。谁说隐居的山林很近呢?我却被留在刺史幕府中为公务所拘羁,不得脱身进入山林隐居。“符竹”,即竹使符,共五枚竹箭,长五寸,上面镌刻篆书,剖为两半,一半交给赴任的郡守,一半留在朝廷,朝廷发兵派遣使者的时候,带着一半符竹,与郡守的另一半符竹合符之后,才能听受使命,跟虎符的作用类似,后以“符竹”指代郡守的职权。壮丽的谯楼不是原有谯楼的修葺,而是重新建造的,栏杆上都绘了新的图画。汉水从远远的嶓(bō)冢山流出,浓云连绵不断吞没了太湖。我宁愿随着江上的燕雀来庆贺,却羞于跟在幕府臣僚后面恭谨地小步奔走。要知道披发狂歌的人,是在家园隐居的迂腐儒生。“狂歌客”,纵情放歌的人,这里也是作者自况。《后汉书》卷五十三《申屠列传》:“昔人之隐,遭时则放声灭迹,巢栖茹薇。其不遇也,则裸身大笑,被发狂歌。”古人隐居,遇到好时势,就舍弃名声,隐遁行迹栖居在巢穴中,采食野菜充饥。如果遇不到好时势,就赤裸着身子大笑,披散着头发狂歌。
张九龄见孟浩然去意已决,不便再强留。于是,孟浩然又回到了瓮牖绳枢、室如悬磬的家,成了率意“狂歌”的“丘园一竖儒”。
夜已经很深了,孟浩然披裹着粗布短袄靠在屋角的床头上,久久不能入睡。这时,外面刮起了风,下起了雨,风雨吹打着窗户,寒意更重了。与此相似的境况,南唐李后主李煜在《浪淘沙》中叹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奈五更寒。”可是,孟浩然的门窗上哪有什么“帘”?床上哪有什么“衾”?别说“罗衾”了,就连杜甫家里“布衾多年冷似铁”的“布衾”都没有。与此相似的境况,南宋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叹曰:“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可是,孟浩然又哪里去寻什么“淡酒”?然而,此时的孟浩然思考的却不是自身的寒冷,也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空想,而是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屈原的《离骚》,断断续续地萦绕在他的脑际: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日月运转迅速不停,春秋变换循环替更。想到草木凋零,更担心国君衰迈,不能振兴。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昔日夏禹、商汤和周文王的品德之所以纯洁完美,是因为有众多的贤人在他们的周围辅佐,并非只任用少数几个人。就像各种香草繁茂地生长在园圃中,并不是只种植蕙和茝(chǎi)。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希望香草都能生长茂盛,等到花儿盛开时我也能被收取。即使我自己枯萎凋谢也没什么值得忧伤,令人痛心的是众多香草的花朵都被风雨摧残糟蹋——众多的人才被贬被杀,国祚堪忧。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长长叹息止不住泪水潸然,可怜人民多灾多难,生活艰难。
已矣哉!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算了吧!既然国家没有人赏识我,我又何必怀念国都呢!既然理想的政治没有人可以协商,我就要追随彭咸那样的归宿——殷商大夫彭咸,因直谏不听,便投水而死。
这时,一位高冠陆离的老者从孟浩然得眼前飘然而过,孟浩然定睛一看,不觉诧异道:“这不是屈原吗?”于是追随而去。可是,无论怎么追,屈原总是在前面的不远处。孟浩然紧追不舍,一直追到汨罗江边,屈原不见了。孟浩然正要跳江,一群小鸟忽然迎面飞来异口同声地啼叫:
“不要跳!不要跳!”
孟浩然便收住了脚步,这时另一群小鸟又飞过来啼叫:
“怕死鬼!怕死鬼!”
孟浩然心想:“说我是怕死鬼?笑话!我孟浩然倘能追随屈原而死,虽死犹荣!”于是,纵身跳入汨罗江:“哇!好冷啊!”
原来是南柯一梦。天已经亮了,鸟儿仍在四处啼叫。孟浩然随口吟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明人徐学夷在《诗源辨体》(卷十六第十二条)说:“浩然五言律诗兴象玲珑,风神超迈”,“乃盛唐最上乘”。其实,不惟五律,五绝的《春晓》同样是“兴象玲珑,风神超迈”,同样是“盛唐最上乘”。这里的“风雨”“花落”,都是兴象,既是自然的“风雨”“花落”,更是社会政治的“风雨”“花落”。“花落知多少”与《离骚》的“哀众芳之污秽”,有同工异曲之妙,但又不像《离骚》的沉郁悲戚,而是以清雅超绝写悲戚之情,这是借鉴了《诗经》以乐写哀的笔法。
《诗经·小雅·采薇》,是戍卒在战后归家途中写的诗,末章抚今追昔,悲喜交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人以春天杨柳依依的乐景,写当时抛家出征的生离死别;以冬天雨雪霏霏的哀景,写如今侥幸生还的无比喜悦。清王夫之《薑斋诗话》说这几句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当我们了解了孟浩然的生活阅历、思想历程和《春晓》的写作背景之后,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也会倍增哀痛的。
孟浩然的家乡襄阳,属古代楚国,而屈原则是楚国人的骄傲,当然也是孟浩然的骄傲。而屈原的学生、楚辞大家宋玉的故乡鄢(今湖北襄阳宜城)是楚国的皇城,距离孟浩然的祖宅涧南园不过六七十里。孟浩然二十多岁的时候,就经常与襄阳的士子们举行诗会,大家的理想就是再现“屈宋英声”。因此,孟浩然的思想和操行都有屈原的影子,他的诗作也深受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孟浩然确是襄阳的小屈原,而《春晓》便是一首微型的《离骚》。
作者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文史学者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