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

网游之神话创造者(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新闻

栏目

网游之神话创造者(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网络整理 2023-02-20 09:36:33

网游之神话创造者文章列表:

网游之神话创造者(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求是

(2018年3月20日)

习近平

各位代表:

这次大会选举我继续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给予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

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一如既往,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竭尽全力,勤勉工作,赤诚奉献,做人民的勤务员,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各位代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

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当日下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全体代表合影留念。这是习近平向代表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辛勤劳作、发明创造,我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等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今天,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开发和建设了祖国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开拓了波涛万顷的辽阔海疆,开垦了物产丰富的广袤粮田,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发展了门类齐全的产业,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拥有的一切,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的宏伟目标!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同步入会场。 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摄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交融的融洽民族关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后,在外来侵略寇急祸重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并着肩,英勇奋斗,浴血奋战,打败了一切穷凶极恶的侵略者,捍卫了民族独立和自由,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保卫祖国、抵御外侮的壮丽史诗。今天,中国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人民从亲身经历中深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团结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我们不仅形成了小康生活的理念,而且秉持天下为公的情怀,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我国古代神话深刻反映了中国人民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精神。中国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今天,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相信,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梦想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志们!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

各位代表!

人民有信心,国家才有未来,国家才有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2019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这是习近平在香山革命纪念馆参观《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摄

我们要适应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的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真实的民主权利,让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我们要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不断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加快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推动人民军队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我们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积极作为,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019年7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内蒙古考察并指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是15日上午,习近平在赤峰博物馆同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这个民族大义和历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伎俩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都会受到人民的谴责和历史的惩罚!中国人民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一切分裂国家的活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信念,这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领土都绝对不能也绝对不可能从中国分割出去!

各位代表!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中国人民历来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历来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密切关注和无私帮助仍然生活在战火、动荡、饥饿、贫困中的有关国家的人民,始终愿意尽最大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人民这个愿望是真诚的,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只有那些习惯于威胁他人的人,才会把所有人都看成是威胁。对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真诚愿望和实际行动,任何人都不应该误读,更不应该曲解。人间自有公道在!

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将继续积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主张世界上的事情应该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中国将继续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让中国改革发展造福人类。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

各位代表!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万众一心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扫除一切消极腐败现象,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永远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本色,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各位代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近70年奋斗,我们的人民共和国茁壮成长,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谢谢大家。

这篇北欧神话漫游指南,能让你更好地理解战神

在战神前作中,奥林匹斯圣山一族已被奎爷一网打尽,希腊已经恢复了如死水般的宁静,希腊生存漫游指南已经完全派不上作用,所以我们紧跟奎爷的步伐来到了北欧,试问如何才能在北欧这个奇幻世界愉快的玩耍?这期北欧生存漫游指南也许能帮助你更好地体验这个世界,进而对《战神》的剧情(及其同传说的出入之处)产生不一样的认识。

初入北欧

北欧世界可和我们的世界不大一样,它是基本来自诗歌《埃达》,在远古时代经过北欧的日耳曼部族(现挪威、瑞典、丹麦等地)传唱,和其它的神话体系存在许多鲜明的区别。

踏上北欧这块土地的第一步你就明显感知到这个世界的不凡,北欧世界是以世界树伊格德拉西尔(Yggdrasill)为中间核心,树上根据高度分为三层承载着共九个世界,各个世界的危险程度也不尽相同。

初入北欧

如果周围是一片绿色的原野,那你多半和阿瑟加德(Aesir)神族有缘,来到了众神之父奥丁所属的领地阿斯加德(Asgard)。环视一圈有没有看到一片绵延不断的宫殿?那就是诸神的居所,其中的英灵殿则居住着所有在人间阵亡的勇士。同样上层中还有一个世界,它是另外一伙神族华纳神族(Vanir)所掌管的瓦纳海姆(Vanaheim),天地之间万物的生养繁殖、海洋和风,都归这些神族控制。

诸神国度

上层还有精灵之国亚尔夫海姆(Alfheim),这里有最爱光亮,性情善良温和的精灵,她们喜欢照料花草,与鸟儿蝴蝶自由嬉戏,除了好打交道外,她们还拥有强大的法力。

在世界树的中层,有最适合人类生存的中庭(Midgard),这是块被大海所环绕的丰饶之地,是原生人类的生存之所,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很适合猥琐发育,并且在这新手村待腻过后也可以经由一座具有跨越虚空之力的三色虹桥(Bifrost)前往其他世界。同样位于中层还有侏儒之乡(Svartalfahei)和巨人国度(Jothuheim),侏儒之乡曾为诸神打造各种神器,巨人国度则是诸神之敌巨人族的藏身之地,巨人们身材高大,野蛮强悍,请不要轻易挑战。

中庭

而在世界树下层,则是天地未开之前便有的神秘存在,世界树也是在它们的基础上长出来的。下层北方是雾之国 (Niflheim)也称尼伯龙根,常年多雾阴寒,非亡者不能进,传说其中藏有用莱茵河底的魔金打造的尼伯龙根指环,拥有统治世界的力量。在雾之国的边界有一条冥河,其上架着一座镶金水晶桥,过桥后有由冥犬(Garm )看守的冥界之门,里边就是海姆冥界(Helheim)。而在最南边则是火之乡(Muspelheim),那里只有纯粹的火与热,是火焰巨魔史尔特尔(Surtr)掌管的领地,传闻他手持一把炎之魔剑(Lævateinn),能发出比太阳还要耀眼的光芒。

这连结九大世界,关乎整个世界命运的世界树自然也非同小可,它萌生于“过去”,繁茂于“现在”,延伸到无限的“未来”,树叶永远青绿,枝干支撑着整个世界的重量,根部贯穿全宇宙。它从被众神之父奥丁杀死的始祖巨人伊米尔的尸体上长出,根系也分为三条主脉扎根于三个不同世界中。

世界树

提到伊米尔(Ymir)就不得不提及北欧诸神与巨人间的血仇,相传世界鸿蒙未开混沌如鸡子之际,不知何时在雾之国与火之国中间的金伦加(Ginnungagap)鸿沟孕育了最初生命——巨人之祖伊米尔和一头名为欧德姆布拉(Audhumbla)的巨大母牛,之后伊米尔繁衍出巨人子孙,那头母牛也在在舔舐盐层的时候找到了诸神之祖,后来巨人和神族为抢夺生存资源挑起战火,双方大动干戈,最终以神族艰难获胜,巨人残众逃窜为终,但从此双方结下梁子,并开始争斗不休。

神明和怪物

来到北欧神话世界,拿好小本子先记一下知名的创世大佬的名讳,记得避开个别邪神。前段已介绍过,北欧世界是由诸神打造,诸神又分为阿萨神族和华纳神族,两神族互有争斗和来往,在双方经历了一场浩大的战争后都有些厌倦了争斗,之后通过联姻和交换人质的方式稳定了局面,现处于较为和平的阶段。

我们先说最主要的:假如某天你看到了一个老头身着一身老土灰斗蓬,戴着一顶遮住半边脸的阔边帽子,脚底下还蹲伏着两只似狼宠物,肩栖两只乌鸦,那就恭喜你,你直接见到了正在漫游尘世的阿萨神族的领袖:众神之父奥丁。

奥丁

奥丁(Odin)对人类极为友好,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保护者,赋予力量和智慧给万物生灵,并且自身拥有极高的才智,对于我们来说还需要特别注意奥丁的那只独眼,其具有看破虚妄和揭晓真相的能力,但不要慌张,更不要试图逃跑,奥丁拥有一把用世界树的树枝为材料并用鲁纳文字进行附魔的武器——永恒之枪冈格尼尔(Gungnir),相传一掷出就一定会命中目标。奥丁胸怀宽广且并不嗜杀,如果你口才点得够高甚至能和奥丁相谈甚欢,那么就很有可能接到奇遇任务——奥丁力量的起源,奥丁个人极为欣赏你,便把他的智慧和武器的来由告诉了你。

世界树的根脉分为三条,其中有一条便扎根于巨人国度的智慧之泉——密米尔泉(Well of Mimir),相传只要喝上一口便可以获得无穷智慧,在这口泉水深处甚至可以倒映出未来。但是这泉水却并非那么好得,泉水旁边有智慧巨人密米尔看守,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拿出最重要的东西来交换,奥丁为此而付出了自己的一只眼睛,这也难怪为什么奥丁要带一定大帽子。至于要怎么获得这泉水就得看自己的抉择了,如果到了那里千万不要忘记领一下当地特产世界树的树枝,不管你是自己打造武器还是赠送出去刷好感度都是不二之选。

除了奥丁之外我们听过的最多的大概就是雷神索尔(Thor),索尔的职责是保护诸神国度的安全与在人间巡视农作,是北欧负责掌管战争与农业的雷神。听说他的父亲是奥丁,虽然其本人却从未承认。

索尔

索尔本身战力非常强大,骁勇善战曾屡创巨人一族,而后巨人们常常望风而靡,不敢轻犯楚河,属于武道成圣的应该和他聊得来。除他本人力量强大之外还拥有一把神器雷神之锤(Mjolnir),手中的雷神之锤有祝福婚姻、生产、复活和安抚亡灵等神奇力量,最拉风的是投掷出去之后还能再飞回来。

如果想找索尔的话,最好趁外面雷雨交加的时候去郊外碰碰运气,索尔经常在这时乘坐马车出来巡视。

提及雷神就不得不再说一下火神洛基(Loki),在原版神话中,他虽是巨人之子但却和诸神交好,曾和奥丁结为义兄弟,长相也相当俊美,能言善辩,行事也往往天马行空,所以你在哪碰到他都不足为奇,但是请注意,如果遇到他保持万分警惕都不为过。洛基除了被称为火神之外还有奸诈之神、变形者、骗子等名号,招摇撞骗能力相当之强,他和善的笑容背后不知道在蕴藏着什么样的阴谋,最开始可能只是单纯的戏谑,而后越来越肆无忌惮,这最终成了“诸神黄昏”的导火索。

洛基

在北欧世界除了诸神和巨人之外,还有精灵(Elf)与侏儒(Dwarf),他们是巨人之祖的尸体上的精华凝结出来的,其后在诸神的裁决下拥有了类似人类的形体和智慧。

精灵及侏儒都属于半神,他们为神服务。发光的精灵们因为美丽温良,得以和众神比邻而居,在神国的四周建造了精致的精灵国;侏儒们因为品性欠佳,众神罚他们居住在大地的下面,而且不得被白天的光线所照射到,否则的话他们就会变成石头或者溶化掉。为此,矮小的侏儒们就在泥土下面或者岩石中凿洞为巢,形成了一个黑精灵国,或者叫侏儒国。

在人类的国度中庭附近的人一定要记得去拜访一下诺恩三女神(Norns),她们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命运三姐妹,三女神中大女儿乌尔德(Urd)司掌过去,二女儿薇儿丹蒂(Verdandi)司掌现在,小女儿诗蔻蒂(Skuld)司掌未来。世界树的三条树根之一就扎根在中庭的命运井,命运三姐妹负责用泉水灌溉维持世界树枝叶茂盛,此外她们更重要的任务是遵循世界的意志编织所有人的命运之网,所有人都不能违背也不能逃脱,诸神也经常来征询诺恩的意见,除了诸神的命运,诺恩们有问必答。三姐妹聚在一起也比较扎眼,其中大姐已处垂暮,二姐正值风华,三姐初逢碧玉,各有韵味,倘若有幸访到一定好生咨询一下。

诺恩三姐妹

如果来到世界树下层,你将注意三个特别可怕的存在——即巨狼芬里尔(Fenrisulfr)、尘世巨蟒耶梦加得(Jormungandr)和死神海拉(Hela)。它们都是火神洛基的孩子,却都因为能力的过于强大而又生性残暴被诸神所恐惧,于是各自被镇压或流放,也为日后埋下了隐患。

巨狼芬尼尔是被一条由侏儒打造的特殊锁链所束缚,其中采用六种罕见之物——猫的脚步、女人的胡须、石头的根、鱼的气息、熊的跟腱和鸟的唾液制成,全都属于不存在之物,其中强大的诅咒之力束缚着芬里尔使其无法挣脱。

芬里尔

耶梦加得则更为恐怖,出生后不久就被诸神扔进了无底深海,后来越长越大,传说它环绕着整个北欧世界而头与尾衔接,几近永恒不灭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它好像还与奎爷有什么秘密的约定,它在《战神》的剧情是一条重要的线索。

耶梦加得

死神海拉相比她两个大哥要神秘许多,听说她的脸一边如神一般温和美丽,而另一边是恶鬼般腐烂狰狞,长大之后被流放到了尼伯龙根,在那她和她的爱犬统领一切,尊为冥界女王。

诸神黄昏

北欧世界的和平是相当短暂的,其历史大多还是战争岁月,随着诸神和巨人的冲突矛盾逐渐积累,战斗也越发升级,终有一天会迎来宿命之战。屋漏偏逢连夜雨,世界树的情况也岌岌可危,三条主脉中最后一条偏偏生在死人之国,旁边潜伏着一条名唤“绝望”的黑龙——尼德霍格(Nidhogg),它和其它无数的蛇类盘踞树枝,啃食着树干。此外在大树顶端停留一只叫维德佛尔尼尔(Vedfolnir)的苍鹰,锐利的目光注视天上地下,还有四匹大鹿奔驰于树枝之间,无厌地嚼吃新发的嫩芽,四匹大鹿代表四个方向的风,吹拂着树枝。一只松鼠拉塔托斯克(Ratatosk)则跳上跳下地挑拨苍鹰和黑龙,这些都在伤害着世界之树,直到某一天它们会咬断树枝,宇宙就会轰然坍塌!

到那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将注定要毁灭,无人可以幸免,也无论如何都避免不了,这就是诸神的黄昏(Ragnarok)。

事实上,这场大灾变的种子,早在很早之前便已埋下。随着时间流逝,洛基开始变得越发疯狂,最后谋害了光明神巴尔德,使世界失去了光明,黑暗彻底笼罩了大地并长达三个漫长春秋。期间寒风肆虐,烽烟四起,饥荒和战争正如瘟疫般扩散,罪恶和仇恨也不断蔓延,日黑如褐月赤如血,随后天地元素也动荡不安使魔法和诅咒也失去效力,终于黑龙尼德霍格掏空世界树的树根,巨狼芬里尔也挣脱了枷锁吞噬了日月。

世界树下层的火之乡的火焰巨魔史尔特尔提着他的炎之魔剑向众神宣战,洛基也趁机摆脱了众神对他的惩罚,回归了巨人一族,集结尘世巨蟒耶梦加得和死神海拉,率领无数霜巨人通过中庭的虹桥向世界树上层的诸神杀去。

最后双方所有战力都集结完毕,世代的仇恨就此开始清算。奥丁手持冈格尼尔迎向芬里尔,索尔提着雷神之锤直面耶梦加得,丰饶之神弗雷则冲向火焰巨魔史尔特尔和地狱恶犬加姆……

诸神黄昏

双方一片混战,天地坍塌,山河破碎,不知鏖战了多久,终于索尔的锤子击毙耶梦加得但自己也被其毒液感染身亡,奥丁这则更为激烈,双方都筋疲力竭,可惜棋差一着最后被芬里尔吞噬,但掉落下来的冈格尼尔又被奥丁孩子维达捡起,然后从芬里尔的喉咙插入刺穿到了心脏,丰饶之神在杀死恶犬加姆后又被火焰巨魔杀死。洛基则和众神的保护神海姆达尔对上了,由于长期的神罚使洛基极为衰弱,不久就被海姆达尔斩杀,但洛基不愧是为邪神,他早就安排好了遗计,死亡之后发动亡语反过来也击杀了海姆达尔,双方同归于尽。

战斗还在继续,最后这块平原化为一片血海,把天空和大地染成一片深红,还能立著的身影已寥寥无几,黑龙尼德霍格在战场上空飞翔,贪食着双方的尸体,此时火焰巨魔史尔特尔把剑投向天空,支撑宇宙的世界之树也在红莲般的烈焰中燃烧殆尽,整个宇宙彻底毁灭。

到此本趟北欧之旅就已将近尾声,可以暂告一段落了。北欧神话的结局与其他所有神话都不大一样,独特的现实内核注定了面对命运的悲壮结局,其鲜血染就的大幕在历经最终惨烈的高潮后终于缓缓落下。但黄昏过后明日依旧还是会到来,不知多久过后一切又开始复苏,三界的幸存者开始了重建世界的艰苦历程,一代代的维京人,继续沿着祖先的足迹,漂泊在惊涛骇浪的海上,展示着无畏的生命。

关于技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 12 件事

编者按:技术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鉴于我们在电子产品和app上面消耗的时间如此之多,理解那些决定了技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原则就显得很有必要了。Fog Creek Software CEO,@Glitch & Manuscript的开发者Anil Dash,提出,要想解决技术面临的一些最大问题,必须先从理解技术的共同原则开始。这篇文章就是他的总结。

理解今日之技术

技术不是产业,而是变革现有体系制度下的文化和经济的手段。如果我们只是把技术看成是我们购买的一系列消费者产品的话,这一点会有点难以理解。但是技术远不仅仅是我们手上的手机,如果我们希望对技术公司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做出好的决定,尤其是如果我们希望影响那些技术从业者的话,我们就必须理解社会的一些根本转变。

甚至对于我们长时间这些深入沉浸在技术世界的人也会措施那些塑造其影响的驱动力。因此,以下我们将识别出一些关键原则来帮助Wimbledon理解技术在文化当中所占的位置。

你需要知道:

1、技术并非中立

关于所使用的app和服务,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最重要事情之一,是技术创造者的价值观根植于我们看到的每一个按钮、每一个链接以及我们看到的每一个鲜艳的图标上。软件开发者在设计、技术架构或者商业模式方面所做的选择都有可能对作为用户额我们的隐私、安全甚至公民权利产生深远影响。当软件鼓励我们拍方形的照片而不是矩形时,或者让客厅的麦克风随时倾听我们,或者让老板随时都可以联系到我们时,它不仅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也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我们在使用新技术时生活当中的一切变化都是根据那些技术创造者确定的优先级和喜好而发生的。

2、技术并非不可避免

流行文化把消费者技术当做是永不停歇的向上发展,会不断为每个人把东西做得更好。但事实上,新技术产品通常要进行一系列的权衡,在改进可用性欧哲设计的同时也需要在隐私及安全等方面做出牺牲。有时候对一个社区更有利的新技术会让别的社区情况变得更糟糕。最重要的是,仅仅因为特定技术在某些方面“更好”并不能保证它受到广泛采用,或者会导致其他更流行的技术得到改进。

事实上,技术进步很像生物世界的演进:虽然整体是在不断进步,但这一路上也会遇到死胡同或者出现退化或不均衡的折衷。

3、技术圈的人大多数都真心向善

我们可以对现代技术产品保持批评与质疑,但是也不必认为创造技术的大多数人都是“坏人”。在见过全世界成千上万创造软件和硬件的人之后,我可以作证,他们老说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是发自肺腑的。技术创造者对于想要产生积极影响的想法是非常诚恳的。与此同时,让那些做技术的人理解意图好并不能免除他们对自身工作产生的不良后果所负的责任也很重要,不管其用意多好也不能。

应该承认技术圈的大多数人用意都是好的,这一点很有用,因为这可以让我们遵循那些意图,减少那些用意不好的人的影响,同时确保那些考虑欠周的技术人的陈腔滥调不会掩盖了绝大部分深思熟虑认真负责的人的影响。如果我们希望有效地让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所创造的技术负责的话,相信大多数技术工作背后的意图都是好的这一点也必不可少。

4、技术史缺乏纪录和理解

那些学着去创造技术的人往往对自己喜欢的编程语言或者设备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一切细节都如数家珍,但一般都不大可能知道为什么特定技术就能欣欣向荣,或者那些火不起来的技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尽管我们尚处在计算革命的早期,因为很多先驱都还活着并且还在创造今天的技术,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近至几年前的技术史都已经被抹去。为什么你喜欢的app能够取得成功而别的就不行?这样的app取得成功前都经历过哪些失败尝试?那些app遇到过什么样的问题——或者它们又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当我们围绕着当今那些最大的技术巨头树立神话时又是哪一位创造者或创新者被从故事中抹去了?

所有这些问题都被遮盖、消声或者有时候被故意提供了不准确的问答,为的是打造一个光鲜的、必然的技术进步的故事。当然,这并不是技术界独有的现象——几乎每一个行业都能发现类似的问题。但当今天的技术创造者无法从之前的人身上吸取教训的话,技术世界这种不顾史实观会产生严重后果,因为哪怕他们想吸取教训也了解不到正确的历史。

5、大多数技术教育都没有道德培训

像法律、医疗这种成熟的学科,我们往往看到在经过几个世纪的锤炼之后,往往会明确要求把道德培训纳入到专业课程里面。但现在这些几乎无法阻止违反道德的事件发生——我们看到一些本身极不道德的位高权重者却跑到顶级商学院得意洋洋地吹嘘其道德计划。但是对道德关怀的的基本熟悉度使得那些领域能够比较顺畅地开展开明的对话。更重要的是,这确保了那些想要把事情做对以及想要以符合道德的方式做事的人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直到最近,在技术界的一些最过分的事情引起大家抵制之前,大家都不怎么期望将道德教育纳入到技术培训当中。旨在提升那些已经进入技术业的人的道德知识的计划还非常少;继续教育基本上还是聚焦在掌握新的技术技能而不是社会技能上。这个问题没有银弹;以为让计算机科学家和文科生紧密协作就能极大地解决这些道德关切是过于简单化了。但如果技术专家希望继续赢得目前正在享受到的公众的广泛支持的话,他们就得迅速熟悉那些道德关切。

6、技术往往建立在对用户令人吃惊的无知上

过去几十年,社会对技术业的尊重已经大为增加,但这往往会导致他们认为创造技术的人是绝对可靠的。技术创造者现在经常被当成是医疗、人力、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政治政策等许多领域的权威——哪怕其实这些人根本没有这些领域的背景。但是知道怎么做iPhone app未必意味你了解一个你从未做过的行业!

最好、最深谋远虑的技术创造者会深度地、真诚地与他们希望帮助的社区互动,确保自己解决的是实际需求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颠覆”原有系统的运作方式。但有时候新技术对待那些社区非常无情,而且创造了那些技术的人手上拥有足够的金融和社会资源,以至于其方案的缺陷也无法阻止它们颠覆生态体系的平衡。技术创造者往往有足够的钱支撑这些技术,所以这些人甚至对自身设计瑕疵的副作用都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如果他们跟那些受到这些瑕疵影响的人一点接触都没有的话就更是如此了。而技术业的构成令这个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因为那些最容易受影响的社区很少或几乎没有人属于创造新技术的团队一员,这阻止了那些团队意识到对边缘人群影响尤其巨大的关切。

7、技术创造从来都不是一人之功

技术创新在流行文化当中最流行的形象就是在宿舍或者车库诞生出来的天才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像乔布斯这样的神话就是这样被制造出来的,“iPhone的发明”完全是一人之功,但其实背后离不开成千上万人的努力。事实上,技术从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者的成就离不开其所在社区的洞察和价值观,而且几乎每一个突破时刻都是数年乃至于数十年类似产品的前仆后继之后才取得的。

孤胆英雄式的创造者神话尤其具有破坏性,因为它使得折磨着整个技术业的排斥问题更加恶化;那些受到媒体赞美的孤独天才的背景很少会像真正的社区那样的多样化。尽管媒体也许会从给个人颁奖或认可个人中获益,或者教育机构也许会受到激励建立起那些个人的方法论好从中沾沾光,但真正的创新故事是很复杂的,牵涉到很多人的努力。对于任何有别于此的叙事方式我们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

8、大多数技术并不是来自初创企业

只有15%的程序员在初创企业工作,在很多大型技术公司,大多数员工甚至都不是程序员。所以关注于在知名初创企业工作的程序员的文化与习惯,通过这些来定义技术会让社会对技术的看法产生极大的扭曲。相反,我们应该意识到做技术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在那些不算“技术”的组织或机构工作的。

此外,市面上还有很多的独立技术公司——制作网站、写定制软件的小型独立工作室或者中小企业,还有很多最有才的程序员,他们偏爱的是前面这些组织的文化或挑战,而不是那些最著名的技术巨头(编者注:比如Basecamp的DHH、Jason Fried就是其中的例子)。我们不应该无视这个事实:初创企业只是技术的一小部分,我们不应该让许多初创企业的极端文化扭曲了我们对技术整体的思考方式。

9、大多数技术巨头的赚钱方式就只有这三种里面的一种

如果你想要理解为什么技术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话,则理解技术公司的赚钱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广告:Google和Facebook几乎所有的钱都是靠卖你的信息给广告商赚来的。几乎他们创建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为了从你身上提取尽可能多的信息,所以这可以用来建立有关你的行为和爱好的更加详细的用户画像,而广告公司制作的搜索结果和社会化新闻流会受到强烈的激励,尽量把你推到展示更多来自这些平台的广告的网站或者app上。这是一种围绕着监视而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尤其惊人的是大多数互联网企业都是靠这种模式生存的。

大企业:一些更大(往往也更无聊)的技术公司,比如微软和Oracle、Salesforce的赚钱路数则是从其他需要商业软件但是如果软件容易管理并且容易锁定员工使用方式的话愿意付高价的大公司身上赚钱。这种技术使用起来很少会令人愉快,尤其是因为它的客户痴迷于控制和监控自己的员工的话,但这些其实是技术界最赚钱的公司之一。

个人:像苹果和Amazon这样的公司希望你直接为他们的产品或者在他们店里销售的其他产品付费(尽管Amazon的Web Service也是服务于上面的大企业市场)。这是最直接的商业模式之一——当你购买iPhone或者Kindle的时候,或者当你订阅Spotify的时候,你确切知道自己会得到什么,因为这并不依赖于广告或者把购买的控制权交给你老板,这种模式的公司往往是个人拥有最大权力。

就是这样。技术圈几乎每一家公司在做的都是这三种事情之一,通过观察跟这三种商业模式关联的方式,你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他们会做出那些选择。

10、大公司的经济模式扭曲了整个技术业

今天最大型的技术公司都遵循一个简单的方程式:

做一个有趣或有用的产品变革一个大市场

从风投拿大笔的钱

努力迅速发展大量用户受众,即便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会亏损大量的钱

想办法将这批巨量受众变成一门足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回报的生意

开始向市场上的其他竞争对手发动猛烈攻击(或者收购)

这种模式跟传统成长型公司有很大的不同,后者通常从小企业起步,主要是通过吸引直接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客户来发展自己。跟过去靠来自付费客户的收入增长的老公司相比,按照这种新模式发展的公司可以发展得快很多、庞大许多。但这些公司对自己进入的市场承担的责任也小很多,因为他们首先是为投资者的短期利益服务,然后才会考虑用户或其社区的长期利益。

这种商业计划的无所不在会导致那些没有拿到风投的公司几乎不可能与之竞争。靠从客户身上赚到的钱发展的正常公司承受不起长时间亏损的代价。这不是一个公平的竞技场,往往意味着公司要么只能做独立经营的小企业,要么成为一头庞然巨兽,几乎没有中间选择。其最终的结果跟电影业非常类似,市场上要么是规模极小的独立艺术电影,要么是大型的英雄大片,几乎没有其他流派。

这些大型的新技术公司最大成本是什么?雇码农。他们把融资的绝大部分都用来招聘和挽留开发其新技术平台的程序员。这大笔的投资很少会投入到服务社区或者为创始人或投资者以外的人配置股权的事情上。谁说建立一家价值特别高的公司就得为不同类型的人创造大量的岗位?这不是他们的志向。

11、技术其实既是一种功能也是一种时尚

对于局外人来说,创建app被看成是一个高度理性的过程,工程师会根据哪种技术最先进最适合待完成任务来进行选择。但事实上,选择编程语言或者工具包之类的事情要取决于特定编码者或者经理的率性,或者干脆取决于流行什么。技术创建的流程或方法论往往会遵循时尚或流行趋势,影响着从如何开会到如何开发产品的一切。

有时候创建技术的人会想找点新颖的路子,有时候他们只想回到自己过去额技术路线,但除了对技术优点进行客观评价以外,这些选择还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一项更加复杂的技术对最终产品的价值未必就会更高,所以尽管很多公司喜欢吹嘘自己的新技术是如何的先进或者有抱负,但这些并不能保证能给一般用户带来更多价值,尤其是当新技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的bug和无法预期的副作用时。

12、没有机构有控制滥用技术的能力

在大多数行业,如果公司开始做坏事或者利用起消费者,它们会受到调查并批评其行动的记者的牵制。然后,如果他们还是继续滥用并且情况变得足够严重的话,这些公司会受到当地、国家、政府或国际立法者的制裁。

但今天,大多数技术行业媒体都是集中报道那些新产品或原有产品新版本的发布,那些报道技术重要影响的技术新闻记者的稿子往往是跟着新手机评测的文章一起发,而不是放在商业或文化专栏的显著位置。尽管随着技术公司的财富和势力已经大到荒谬的地步,这种情况已经开始变化,但报道仍然受到媒体公司内部文化的约束。传统商业报道记者在主流媒体机构往往有资历,但是通常都不熟悉基本的技术概念,对于报道金融和法律的人来说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与此同时,专制的技术报道记者也许更能理解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但是却被分配去报道产品发布而不是范围更广的公民或社会关切话题。

如果考虑到那些经常自诩精通技术的监管者和当选官员时,这个问题就显得严重多了。那些甚至连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pp都不会的政治领袖是不可能充分理解技术的,自然也不可能对它进行合适的监管,或者在技术创造者违背法律时分配法律责任。甚至在技术对社会构成了新挑战时,立法者的工作也远远滞后于现状。

没有了新闻和立法有力的矫正,技术公司的运营往往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这种现实的后果往往落在那些技术圈以外的人身上。更糟的是,鉴于技术巨头间接的商业模式,靠抵制或抗议等传统手段的传统活动分子其行动通常效率不高,因为哪怕活动分子能有效地发现问题,但是技术巨头仍然可以靠广告或监视(“收集数据”)或风投继续运营。

这种问责体系的缺失是技术当今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些事情,我们就能够让技术变得更好

如果一切都那么复杂,而且有关技术的那么多重点都不明显的话,.是不是应该放弃希望了?不。

一旦我们理解了塑造技术的力量,我们就可以推动改变。如果我们知道技术巨头最大的成本是吸引和招聘程序员,我们可以鼓励程序员共同倡导雇主促进道德和社会进步。如果我们知道给大公司撑腰的投资者会对市场的潜在风险做出响应,我们可以强调如果他们把宝押在行事方式对社会不好的公司投资风险就会增加。

如果我们理解大部分技术用意是好的,但缺乏历史或文化背景来确保其影响与意图一样好的话,我们可以确保他们提前获得必要的知识来防止伤害的发生。

在我们这些创造技术,或者热爱技术在赋能和改善生活所发挥作用的人当中,有很多人都在努力与技术的众多副作用作斗争。但也许如果我们从一些有助于理解技术真正运作方式的共同原则开始的话,就能够开始解决技术的一些最大问题了。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humane-tech/12-things-everyone-should-understand-about-tech-d158f5a26411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

延伸阅读:动不动就扯“指数增长”,线性增长的公司招谁惹谁了?

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早安

人生是稿子,脚印有如文字。生活不一定是一直美好的,愿意放弃才不会苦,适度知足才不会悔;记住感恩才不会怨,懂得珍惜才不会愧。人生,在心淡中求满足,在尽责中求心安,在奉献中求快乐,在忠诚中求幸福。早安!

青春是你迷茫着迷茫着,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不知道真正爱的是谁,不知道真正该做的是什么,不知道莫名的伤害了谁,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但我们的青春,就算迷茫,也应该有方向。早安!

心情好,那么什么都好,心情不好,你的一切也就都乱了。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影响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是输给了自己。控制好心情,生活才会处处祥和。

平淡是真。平淡是人生之真味,回归平淡,方究人生之真境,细参眼、耳、鼻、舌、身、意。平淡是白开水,品尝之时无味,平淡之中却见真情真意,平淡之中是一种另类的幸福所归。关爱他人,关爱自己,让生命灿烂如飞花,一路缤纷。握手、挥手、微笑,让最美的那一刻永存记忆,如沐星光。

如果你甘于世俗甚至标榜自己狭隘的经验和观点,我尊重你的看法,但是请不要去打扰那些怀揣梦想并在自己的道路上付出努力的人,更不要去冷嘲热讽他们所作的一些你不能理解的事。那不是为了保护他们,而是为了保护你自己。

人生,要懂得感恩。感恩,不只是感谢大恩大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良的人性美。感恩一切顺境,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感恩一切逆境,增强了我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心存感恩,心灵才会获得宁静和安详;生活中才会少了许多怨气和烦恼。一颗懂得感恩的心,其实就是莫大的幸福和人生的智慧。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车票。将生活中点滴的往事细细回味,伤心时的泪、开心时的醉,都是因追求而可贵。只要爱过等过付出过,天堂就不是传说。早安。

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创造者和发现者。书那是有魂魄的,有的魂魄才能呈现美。而书之魂,由书迷、书商和作家构成。三角是最稳定的结构,因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书籍和阅读之美,也永远不会瓦解。

每一个人,每一分情都是需要经营的。父母,爱人,亲戚,朋友……不要因为很亲密,就觉得没关系。不在意的结果可能会慢慢失去你以为的永远。如果仅仅是性格使然也罢,如果真的是没有一颗能爱人的心就无可救药了。

快乐在于过程,幸福在于认真品味。于记忆中行走了许久,对于未来的结局,属于谁已经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至少我们在神话般的梦中互相感动过,互相体会过。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战争与摄影:在战火中崛起的新闻摄影黄金时代

作者丨米歇尔·波什

过去几十年来,涌现了无数优秀的新闻摄影师。与此同时,从20世纪30年代巴黎成为新闻摄影之都开始,二战后新闻图片社经历了辉煌的三十年,迎来20世纪80—90年代新闻摄影的鼎盛时期,除了三大主要图片社的鼎足之势,也涌现了许多小型的图片社。

继《四十年新闻摄影:希帕时代》和《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之后,《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作为收官之作,结束“四十年新闻摄影”系列三部曲,将主要涉及法国及国际上各大图片社:黑星图片社、联系图片社、孔特拉斯托图片社、网络摄影师图片社、朦胧社、VII图片社、VU'图片社等。在这本《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中,75位著名摄影记者挑选了各自职业生涯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照片并附上了评论。

在《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中,同样选择了数量有限的摄影师的作品与读者分享。震撼心灵的75张照片,见证当代历史的关键时刻:越南战争、两伊战争、柏林墙的倒塌、艾滋病、海湾战争、卢旺达大屠杀、俄罗斯出兵车臣、中国三峡大坝动工、 “9·11”事件、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兰佩杜萨岛非法移民、叙利亚冲突、乌克兰独立广场抗议活动……世界历史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有这些摄影师的存在。

比如第一批获准进入智利的记者之一戴维·伯内特讲述了自己如何在被官方限制的情况下意外获得智利政变政治囚徒的照片。第一个拍摄艾滋病人的摄影师阿隆·赖宁格,他的照片在欧洲一些报刊和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全世界对艾滋病状况的注意。2012年度荷赛奖获得者、英年早逝的摄影师雷米·奥什勒克拍摄了许多战争局势的照片,他获得的赞誉是他本人就是反驳“新闻摄影已死”最好的例子。这些摄影师或者前往战场、或者关注某一类型的社会话题,有些照片是常年守候的结果,有些纯属意外。通过《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我们得以了解照片和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些照片或感人肺腑,或极富戏剧张力和震撼力,偶尔还有些滑稽,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它们跨越了几十年的时光,见证了一个新闻摄影如日中天的时代,而今天,因特网和日新月异的传播方式颠覆了新闻摄影的地位。《西格玛时代》对全世界新闻领域和图片社知名人士的采访,为我们展现了这段属于法国新闻摄影的历史,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图片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

下文选自《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图片社时代。作者米歇尔·波什,曾经是新闻摄影师,后任多家新闻摄影社主编和前社长,也是新型信息技术的先驱,30年来一直紧跟摄影传播方式的演变步伐,后来成为法国中央新闻记者培训和进修中心以及新闻实践学院的授课记者。由出版方后浪授权刊发。

《四十年新闻摄影:图片社时代》,[法]米歇尔·赛邦、玛丽·库赞编著,何婕远译,后浪丨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1937年,罗贝尔·皮埃尔

(Robert Pierre)

时任萨弗拉图片社

(SAFRA)

社长,当时有许多国外新闻图片社进驻巴黎 , 比如凯斯通图片社

(Keystone)

、美联社以及大世界图片社(Wide World Photo),对此他表示:“法国人仍旧忠于他们的恶劣习惯,他们犯的错误在于错误地估计了这类企业带来的风险。与其否认显而易见的事实,他们更应该做的其实是通过这些图片社来寻找有益于取得进步的经验教训。”

这些图片社拥有全新的商业手段,以及对于新闻的另类视野,他们将给法国图片社带来两种后果,消失或联合。到20世纪末,似乎历史又重演了。考比斯图片社和盖蒂图片社的建立也造成了类似的影响。

银盐摄影的黄金时代将持续不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对图片社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危机、纷争、新生和重生的黄金时代,而图片社的主要活动就是为报纸杂志提供图片,这得益于为数众多、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摄影师。

20世纪30年代,巴黎成为摄影之都

直到20世纪30年代,摄影师们大多还是使用木质相机进行工作,比如高蒙 9×13。这种情况下他们每进行一次报道只能拍两到三张照片。尽管奥斯卡·巴纳克

(Oscar Barnack)

从1913年就开始使用24×36的胶片,但是直到1930年第一批莱卡相机

(Leica)

才真正投入市场。“不是所有人都使用莱卡相机,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做得更多。除了禄来福来相机

(Rolleiflex)

的无条件支持者,还有一些人只用埃尔曼诺克斯相机

(Ermanox)

,这款相机体积小,质量轻,可以不开闪光灯拍摄室内照片。德国摄影师埃里克·萨洛蒙

(Erich Salomon)

就是个中高手。”

在20世纪30年代,新闻摄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报社、杂志社的老板们认为新闻摄影是卖出报刊的绝佳手段。此外,1932年至1936年,纸张价格下降使得增加分页成为可能。

西班牙内战或者神话的诞生

“摄影曾经两次被创造出来。首先是一个世纪以前尼埃普斯

(Niépce)

和达盖尔

(Daguerre)

创造了摄影,然后是我们。” 1930年,卡洛·里姆(Carlo Rim)如此宣称。他当时担任《见闻,一周新闻》

(Vu, journal de la semaine)

插图杂志的主编,这本杂志是吕西安·沃热尔

(Lucien Vogel)

在1928年3月21日创办的。而法国共产党的周刊《见闻》

(Vu,1928—1940)

和《目光》

(Regards,1932—1939)

,后来也成了新式新闻报道方法的展示橱窗,这种新的风格更具现实批判和人文关怀。

1936年,埃莱娜·罗歇—维奥莱

(Hélène Roger—Viollet)

到比利牛斯地区进行新闻报道。她很快意识到,应该去往西班牙。“那时候真的不缺志愿者,他们自愿去战斗或者以符合西方新闻界要求的优秀新闻报道来做见证——直到最近,人们还在墨西哥发现了一只手提箱,里面是由罗伯特·卡帕

(Robert Capa)

、大卫·西蒙

(David Seymour)

和姬达·塔罗

(Gerda Taro)

拍摄的4500张照片。”

1937年7月26日,姬达·塔罗

(罗伯特·卡帕的爱人)

在前线身亡。她的葬礼在拉雪兹神甫公墓

(Père-Lachaise)

举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是第一次一名摄影记者的逝世得到媒体这样的大力关注,而她还是一名年轻女性。

罗伯特·卡帕和他的伴侣,成了战地摄影师的模范,他是一代又一代职业摄影师的楷模。

巴黎,1985年。万岁图片社宣布破产的一次全体会议,万岁即记者公司(Compagnie des Reporters)

第二次世界大战:潜入军队的摄影师们

20世纪30年代末,国际形势紧张促进了新闻摄影的交易。

除了萨弗拉、特兰普斯

(Trampus)

及亚历山大·加拉伊

(Alexandre Garaï)

所率领的凯斯通等著名图片社,许多其他的图片社不过是出于某种商业目的聚集了几个摄影师朋友的图片社。

在法国被占领时期,许多摄影师和图片社都受到了纳粹军队的严重影响。反犹太人的法律已经导致许多犹太摄影师从德国出逃,而在这个时期,他们不得不再次逃亡。

阿吉普

(AGIP)

图片社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在1940年6月,图片社社长罗伯特·科恩

(Robert Cohen)

不得不停止活动,1941年7月3日,图片社被注销了商业登记证。1942年7月20日,占领时期的政府颁布了一项法令任命凯斯通、拉佛、大世界图片社以及法新社的社长。

([法]弗朗索瓦丝·德努瓦耶勒:《维希政权下的新闻摄影和宣传》,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出版社2003年版。)

从诺曼底登陆到解放法国

“1944年6月6日,那是一个周二,我很早就被吵醒了。拉开遮光窗帘,我发现这仍旧是阴沉的一天,令人不快,甚至比英国的春天还要冷。” 约翰·戈弗雷·莫里斯

(John G. Morris)

这样写道。1944年6月6日,在伦敦,他等着来自弗兰克·谢尔谢勒

(Frank Scherschel)

、戴维·谢尔曼

(David Scherman)

、乔治·罗杰

(George Rodger)

、拉尔夫·莫尔斯

(Ralph Morse)

、鲍勃·兰德里

(Bob Landry)

和罗伯特·卡帕的照片,《生活》杂志预定了这些关于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报道。“我们的任务在于为下一期本该被停刊的《生活》杂志提供关于战斗的照片。”约翰·戈弗雷·莫里斯补充道。1944年8月25日,战时通讯员们都在巴黎,而约翰·戈弗雷·莫里斯收到了1300张关于解放巴黎的照片。

“然而,因为缺钱而且缺人,在1945年12月创立一家图片社完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雷蒙·格罗塞

(Raymond Grosset)

这样写道,当时他在为自由法国奋战之后重新回到了首都。 “唯一待在巴黎的匈牙利女摄影师艾尔吉·兰道

(Ergy Landau)

是个犹太人,她拒绝戴上黄星,而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没有被揭发。她与《自由射手报》

(Franc-Tireur)

的社长非常要好,正是她在1945年向我建议重开拉佛图片社,夏尔·拉多

(Charles Rado)

于1933年在巴黎创立了这个图片社。”

“夏尔·拉多,与他的同行玛利亚·埃斯内

(Maria Eisner)

创立了这种形式的图片社,这种图片社是以委托的方式运作的,而不再雇用拿工资的摄影师。这种图片社与摄影师之间的新型关系,保证了摄影师的独立性,这类似于画家与画廊,也就是他和代理之间的关系,这种变化与许多著名图片杂志的迅速发展并行不悖,首先是德国,然后是法国《竞赛》

(Match)

、美国《时代》和《生活》、英国《图画邮报》

(Picture Post)

以及意大利《时代》

(Epoca)

杂志。”罗贝尔·杜瓦诺

(Robert Doisneau)

、维利·罗尼

(Willy Ronis)

、吉赛尔·弗罗因德

(Gisère Freund)

很快与雷蒙·格罗塞齐聚一堂,地点在阿尔及尔街,他阿姨的公寓。

“1947年5月22日,罗伯特·卡帕邀请我到比尔

(Bill

)和丽塔·范迪弗特

(Rita Vandivert)

家喝一杯,他们家在格林威治村庄

(Greenwich Village)

,这次聚会是为了庆祝一个国际摄影师合作社的创立。” 约翰·戈弗雷·莫里斯写道。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范迪弗特一家、玛利亚·埃斯内,玛利亚是这一群人当中唯一一个有做图片社经验的:她曾经于1934年创立了联盟图片社

(Alliance Photo

)。“在范迪弗特家的鸡尾酒会上,罗伯特·卡帕、大卫·西蒙和玛利亚·埃斯内一起畅饮香槟,庆祝马格南图片社的诞生。”

巴黎,1984年,万岁图片社摄影师工作会议

辉煌的三十年

在战后这段时期,有三家法国图片社竞争新闻报道:阿比斯

(APIS)

,达尔马斯,记者联合会。“通过一篇又一篇的稿子,我终于加入了一家小新闻通讯社——记者联合会。当时它的领导者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他让我们叫他乔治·德·韦斯

(Georges de Vaysse)

,但实际上他的本名是弗拉基米尔·里奇科夫

(Vladimir Richkoff)

。他会说很流利的德语,联邦德国最大的杂志社都是他的客户,比如《施特恩》(Stern)、《邦特画刊》

(Bunte Illustrierte)

或者《快报》

(Quick)

。”热拉尔·德·维利耶

(Gérard de Villiers)

讲述道。

在记者联合会,这个简易股份公司的创立者汇集了众多摄影师,这些摄影师都是我们在法国新闻摄影发展过程中耳熟能详的:尤其是让·蒙特

(Jean Monteux)

,他首先在新闻图片销售领域崭露头角,后来成了伽玛图片社的老板。还有一个小秘书,莫妮克·库兹内特佐夫

(Monique Kouznetzoff)

,她后来成了人物摄影女王,先后进入伽玛图片社、西格玛图片社,最后进入H&K。

与之相对的还有俄国王子:梅尔希奥·路易·马里·达尔马斯

(Melchior Louis Marie Dalmas)

,波利尼亚克

(Polignac)

侯爵,他出生于1920年6月1日,是一个老托洛茨基分子,摩纳哥亲王兰尼埃

(Rainier)

的表亲,自称路易·达尔马斯

(Louis Dalmas)

。1956年7月14日,他创立了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图片社,所用场地是《法国之夜》

(France-Soir)

的皮埃尔·拉扎雷夫

(Pierre Lazareff)

提供的。

达尔马斯图片社雇用了75位职员,在巴黎塞巴斯托波尔

(Sébastopol)

大街55号拥有6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

当时年轻的戈尔申·希帕尤格鲁

(Gökşin Sipahioğlu)

也曾在达尔马斯图片社工作过:“1961年,我刚刚成功拿到一个独家新闻:拍摄了恩维尔·霍查

(Enver Hodja)

治下的阿尔巴尼亚,一个完全与世隔绝的国家。”

“我给《巴黎竞赛画报》打了电话。他们出2000法郎买下我的照片,并且建议我去达尔马斯图片社看看,达尔马斯图片社问我这个报道主题要价多少。我说1000美元。他们把钱给我了,然后我回到了土耳其。”

“我们就像鲨鱼,做过很多未经许可的事情,”雷蒙·德帕东回忆道,“我跑到世界各地,费用全部报销不需要我承担,我扩大了杂志的报道范围。我买了许多衣服,西装革履,经常拜访名人明星。对我来说,18岁时的梦想就是给芭铎

(Bardot)

拍照。”

“1962年的时候,图片社销售员这个职业还不存在,” 阿兰·迪皮

(Alain Dupuis)

说, “当我从军队回来——我参加了阿尔及利亚战争——我先发了一个小广告。结果我收到了四十二份推荐!时代确实是变了.……我的继父让我去那里,那里指的是阿比斯图片社,它是由弗朗索瓦·格勒尼耶

(François Grenier

),前《法国之夜》职员刚刚创立的,位于特雷维兹

(Trévise)

街,就在巴黎大道附近。我去了那儿,毛遂自荐,然后第二天我就开始工作了。”

“弗朗索瓦·格勒尼耶是个真正的记者,但却不是个生意人。他对电影非常感兴趣。那时候摄影师们都偷拍碧姬·芭铎

(Brigitte Bardot)

、丽兹·泰勒

(Liz Taylor)

和理查德·伯顿

(Richard Burton)

、卡拉斯

(La Callas

)……关于这些人的报道总是能大卖。市场已经形成了。但是,伽玛图片社的创立,就如同当头一棒!”

巴黎,2010年3月。申请破产之后“眼界”(伽玛图片社、凯斯通图片社、拉佛图片社……)的全体会议。

伽玛图片社颠覆了世界市场

1966 年 11 月 14 日,有四个人共同签署了关于新建立的伽玛图片社的条例:雷蒙·德帕东、莱昂纳尔·德·雷米

(Léonard de Raemy

)、于贝尔·昂罗特

(Hubert Henrotte)

和于格·瓦萨尔

(Hugues Vassal

)。资本平均分,管理者是于贝尔·昂罗特,这是“为了公司的持续性”。 然而,第六条指出:“所有的信贷借入或开放……如果没有得到全体成员的同意以及签名,就不能执行。”这是一个纷乱的时期。戈尔申·希帕尤格鲁当时定居巴黎,他与伽玛图片社曾合作过,但最终离开了:“我当时想去布拉迪斯拉发

(Bratislava)

,那里在举行苏维埃国家的一次重要会议……不要忘了1968年8月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我想要前往那里, 而于贝尔·昂罗特则对这次报道工作存有疑虑。我到底还是去了,并且做得很好,因为我拿下了纽约《时代》杂志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的封面。我告诉自己,昂罗特并不是一个好记者,是时候建立一家我自己的图片社了。”

要完全地重现1973年4月的那场分裂危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它就发生在奥古斯特—瓦克里

(Auguste-Vacquerie)

街,巴黎那片美丽的街区:当事人的记忆都已经随着时间而变得模糊不清,而这次分裂也令人难过地终结了许多人的友谊。直到今天,在吉勒·卡龙

(Gilles Caron)

消失的阴影之下,人们仍旧感到痛苦。

伽玛、希帕、西格玛:“3A”的战争

1973年的秋天,三驾马车——伽玛、希帕、西格玛——将开始统领新闻摄影界将近三十年的时间。

这是激烈竞争的开始。“人们说:我在红灯的时候追上了他。”阿兰·迪皮回忆。他骑着小型低座摩托车,用眼角余光监视着伽玛图片社的销售员让·蒙特

(Jean Monteux)

:目标是第一个赶到《巴黎竞赛画报》!

由伽玛、希帕、西格玛打响的这一场巨大的战争给许多独立摄影师以及小型图片社带来了严重的后果。1972年,布若姆·孔索尔

(Boojum Consort)

团队——汇聚了约六名自由职业者,其中包括贺拉斯

(Horace)

、热拉尔—艾梅

(Gérard-Aimé)

、米歇尔·波什

(Michel Puech)

、现在就职于《解放报》

(Libération)

的马克·塞莫

(Marc Semo)

以及北极星图片社的创始人让—皮埃尔·帕皮

(Jean-Pierre Pappis)

——他们每一张被巴黎的周刊存档的照片,都能拿到20法郎的回报,直到有一天,这些周刊的图片部负责人向他们展示了成堆的照片,这些照片是“3A”的销售员们丢在他们办公室的——免费!

照片,曾经是稀有物,却从此开始变成了大量供应而且廉价的商品......

图片万岁

在这个时代,要参与新闻摄影还是很艰苦的。1972年11月,阿兰·达格贝尔

(Alain Dagbert)

、马蒂娜·弗兰克

(Martine Franck)

、埃尔韦·格洛阿冈

(Hervé Gloaguen)

、 弗朗索瓦·埃尔

(François Hers)

、理查德·卡瓦尔

(Richard Kalvar)

、让·拉岱

(Jean Lattès)

、居伊·勒·凯雷克

(Guy Le Querrec)

以及克洛德·雷蒙—迪特伊冯

(Claude Raymond-Dityvon)

共同创立了万岁

(Viva)

图片社。

伽玛、希帕、西格玛图片社精力充沛地报道全世界发生的所有事情。这些图片社彻底地投身于对娱乐圈和人物的报道。而万岁这支团队感兴趣的却是法国人的日常生活!

它在欧洲摄影界知识分子当中小获成功,吸引了许多优秀的摄影师,比如伊夫·让穆然

(Yves Jeanmougin)

、弗朗索瓦·勒·迪亚斯克尔

(François Le Diascorn)

、格扎维埃·朗布尔

(Xavier Lambours)

、让—皮埃尔·法夫

(Jean-Pierre Favreau)

和让—路易·库尔蒂纳

(Jean-Louis Courtinat)

,他们将取代去了马格南图片社的马蒂娜·弗兰克、理查德·卡瓦尔和居伊·勒·凯雷克,以及去了拉佛图片社的埃尔韦·格洛阿冈。

1973年,也就是《解放报》诞生的那一年,塞尔日·朱利

(Serge July)

作为一个新闻图片的业余爱好者,想要出版大量的图片。在这种情形下,布若姆·孔索尔

(Boojum Consort)

团队、解放报新闻通讯社的摄影师以及自由摄影师们齐聚到一家劳动合作公司,这就是自由图片社

(Fotolib,1973—1978)

,“意思是摄影和自由”!

1973 年对于新闻摄影业界来说是转折的一年,这一年由于石油价格暴涨引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974年,纸的价格上涨了82%。从1967到1974年日报的价格翻了四番,导致发行量降低了11%。

尽管经济形势不景气,新的出版社却像以往的任何时代一样层出不穷,年轻的摄影师们有的是激情来发挥他们的天分。例如,1977年建立的阿特利耶图片社

(Agence Atelier)

,位于巴黎圣—索弗尔

(Saint-Sauveur)

街,创立人有奥利维耶·托马

(Olivier Thomas)

、弗朗索瓦·格内

(François Guenet)

、让—吕克·马诺

(Jean-Luc Manaud)

、克里斯·凯罗斯

(Chris Queiroz)

、贝尔纳·比松

(Bernard Bisson)

以及克里斯蒂安·波韦达

(Christian Poveda, 1955—2009)

1977年,斯坦·布瓦芬—维维耶

(Stan Boiffin-Vivier)

、索菲·巴苏尔

(Sophie Bassoul)

、约翰·科普斯·万·哈塞尔特

(Johan Copes Van Hasselt)

、吕克·佩尔农

(Luc Perenom)

、让—厄德·舒尔

(Jean-Eudes Schurr)

、帕特里克·扎克曼

(Patrick Zachmann)

、玛丽—波勒·内格尔

(Marie-Paule Nègre)

、热拉尔德·比托

(Gérald Buthaud)

以及米歇尔·巴雷

(Michel Baret)

齐聚在拉什图片社

(Agence Rush)

。这家图片社后来在新闻界确实获得了成功,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都在报道法国政治。

弗农·维克,海军陆战队战地护士,前线,越南,1967年。

20世纪80年代:财源滚滚的银盐摄影

20世纪80年代是新闻摄影的第二个兴盛时代:因为有大量的广告带来的效益,财源如流水滚滚而来。

1979年3月1日,《地理》

(Geo)

杂志在法国发行。它由阿克塞尔·甘兹

(Axel Ganz)

领导的普利斯玛出版社

(Prisma Press)

发行。罗贝尔·菲斯

(Robert Fiess)

当时是出版社主编,而西尔维·勒博

(Sylvie Rebbot)

负责图片部。《地理》杂志是这个时期最能代表新闻摄影趋势的出版物。

一个新的概念,“杂志”,在编辑部开始兴盛起来。这一概念涉及的是利用漂亮的彩色图片,来讲述人类的冒险、旅行、医学或科学上的探索。

伽玛、希帕和西格玛图片社都忙于追寻“新闻热点”和“人物”,它们都没有准备好应对市场需求的改变。这似乎让小型图片社有了些许立足空间。

1978年,安妮·布拉

(Annie Boulat)

建立了宇宙图片社

(Cosmos Photo)

,并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成为罗伯特·普雷基

(Robert Pledge)

和大卫·伯内特

(David Burnett)

两年前在美国创立的联系图片社的代理。1989年,联系图片社在巴黎开设了自己的办事处,由多米尼克·德沙瓦纳

(Dominique Dechavanne)

管理。

1980年3月,西格玛图片社主编格扎维埃·佩里塞

(Xavier Périssé)

以及米歇尔·波什提出倡议,与摄影师菲利普·沙利亚

(Philippe Charliat)

、皮埃尔·佩兰

(Pierre Perrin)

、克里斯蒂安·劳施

(Christian Rausch)

共同建立了记者公司。马克·格罗塞

(Mark Grosset)

,也就是隶属拉佛图片社的芭芭拉和雷蒙·格罗塞

(Barbara et Raymond Grossset)

的儿子,加入了记者公司,而在此不久之后,记者公司象征性地花了点钱,得到了万岁图片社的名字。记者公司于1985年10月宣告破产,被拉什图片社收购,后者后来也被收购了。在一年之内,三家图片社都倒闭了,后来摄影基金会开始遍地开花。

在同一个时代,几乎是在同一个市场领域,让—吕克·马诺

(Jean-Luc Manaud)

、伊夫·热利、帕斯卡·梅特尔、埃莱娜·邦贝热

(Héléne Bamberger)

和阿兰·克勒

(Alain Keler)

建立了奥德赛的美丽故事图片社

(Odyssey La belle histoire)

,其营业额的连续快速增长(营业额80万法郎、200万法郎、300万法郎)仅仅持续了三年:“银行没有再跟进我们的状况,不过一切都很顺利。我们那时的合作对象有《地理》、《快报》、《观点报》......”

1981年4月,集体新闻图片社诞生了,创始人有布鲁诺·海尔根

(Bruno Helgen)

、菲利普·雅罗

(Philippe Jarreau)

、迪迪埃·拉沃

(Didier Lavault)

、樊尚·勒卢、乔治·梅里永、雅克·托雷加诺

(Jacques Torregano)

以及曼努埃尔·维默内

(Manuel Vimenet)

。他们的专长是法国新闻,尤其是政治领域。1981年,他们对总统竞选做的图片报道使得他们有了名气。后来,这家图片社的主要创始人的身影还出现在费德图片社以及稍晚一些的发散图片社中。

戈尔申·希帕尤格鲁和黑星图片社的霍华德·莎普尼克

(Howard Chapnick)

之间出现了龃龉,后者原本负责希帕图片社在美国的传播事宜。此后,马克·格罗塞于1984年初离开了记者公司,想要组建一支新的有抱负的摄影记者团队,以法国黑星

(Black Star France)

为名。他得到了拉佛图片社和美国黑星图片社的支持,这家新的图片社诞生于1984年11月, 位于巴黎第二街区,卡皮西纳大街

(Boulevard des Capucines)

39号。图片社极负盛名的成员们都来自希帕图片社:蒂埃里·博孔—吉博

(Thierry Boccon-Gibod)

、扬·沃伊泰克·拉斯基

(Jan Wojtek Laski)

、马努谢·德加提

(Manoocher Deghati)

、瑞萨

(Reza)

和米歇尔·赛邦。还有两位黑星图片社驻巴黎的美国摄影师——詹姆斯·纳赫特韦

(James Nachtwey)

和安东尼·苏奥。马克·格罗塞负责管理图片社,西尔维·兰金

(Sylvie Languin)

则是他的助手,以前在记者公司的时候他就很看好她。“图片社的规划非常现代化,黑星在费用上并不吝啬

(豪华的工作场所,给摄影师们的每月经济补贴)

,但是一方面,法郎相较于美元并不占优势,另一方面,所有的摄影师,除了博孔—吉博,都去了阿富汗,想要拿下一个大新闻,这使得我们售卖的报道数量减少了。本·莎普尼克

(Ben Chapnick)

,霍华德的堂兄弟,突然决定停止提供费用支持,这让大家都大为震惊。”事实上,法国黑星图片社于1985年12月29日关门了。

1985年12月24日,克里斯蒂安·科若勒在《解放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VU’的摄影师们”

(Des photographes en VU)

,副标题是“新的图片社诞生了”。作为《解放报》的分支机构,VU’不仅汇聚了那些经常与《解放报》合作的摄影师,而且还有新的成员参与其中。目标是拒绝专门化。加入 VU’图片社的有罗兰·阿拉尔

(Rolland Allard)

、让·贝尔

(Jean Ber)

、阿兰·比佐、阿涅丝·博诺

(Agnès Bonnot)

、鲁·修克、帕斯卡·多莱米厄

(Pascal Dolémieux)

、弗朗索瓦丝·于吉耶

(Françoise Huguier)

、皮埃尔—奥利维耶·德尚

(Pierre-Olivier Deschamps)

、贝尔纳·德康

(Bernard Descamps)

、格扎维埃·朗布尔、约翰·温克

(John Vink)

、米歇尔·范登·埃克豪德

(Michel Vanden Eeckhoudt)

、于格·德·维斯滕贝格尔

(Hugues de Wurstemberger)

、热拉尔·尤菲拉、贝尔纳·福孔

(Bernard Faucon)

、皮埃尔

(Pierre)

和吉勒

(Gilles

)、艾丽斯·斯普林斯

(Alice Springs)

、赫尔穆特·牛顿

(Helmut Newton)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

新闻摄影黄金时代三部曲:《西格玛时代》《希帕时代》《图片社时代》。

克里斯蒂安·科若勒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就与让—吕克·蒙泰罗索(Jean-Luc Monterosso)和昂里·沙皮耶(Henry Chapier)在巴黎摄影(Paris Photo)共同奋斗,这是一个将摄影师当成创造者来鼓励的协会。此后,从1981年起,克里斯蒂安在《解放报》 带动了摄影的巨大变革。在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去世的这一天,塞尔日·朱利让克里斯蒂安找到关于这位哲学家、暨报社前主编毕生经历的所有照片。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转折时期,巴黎出现了为数众多的小型图片社。比如由纳塔莉·列兹尼科夫(Nathalie Reznikoff)领导的杰瑞肯图片社(Agence Jerrican),她之前在《探索》(Explorer)工作,1984年她向图片社投入了10万法郎,图片社“在两年期间无工资运作”。还有贝特朗·费里奥(Bertrand Ferriot)领导的梅迪思图片社(建立于1989年)。摄影师有:吕克·肖凯、帕斯卡·多莱米厄、格扎维埃·朗布尔、玛丽—波勒·内格尔、马蒂娜·瓦耶(Martine Voyeux)。“为什么叫梅迪思呢?因为图片社创立的目的是融合:广告、时尚、报道、表演创作,这样一来,记者能够涉足时尚界,而肖像摄影师也能够涉足新闻报道,也就可以通过一项委托来实现某种个人化的表达。”

阿兰·明格姆

(Alain Mingam)

尽管在伽玛图片社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他跟领导让·蒙特、弗朗索瓦·洛雄

(François Lochon)

和让—克洛德·弗朗科隆

(Jean-Claude Francolon)

意见不合而愤然离开,1988年于贝尔·昂罗特聘请他来策划西格玛,一家小型的“杂志”社。

从1985年开始,法新社的图片部跟随了路透社和美联社的步伐,显著地实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被用来进行档案管理,随着第一次海湾战争的进行,这项技术也开始被用来进行图片传播,到21世纪初它就完全征服了摄影界。

如同1937年的巴黎,人们并没有防备比尔·盖茨1989年在西雅图建立的小公司:考比斯图片社。十年之后,它收购了西格玛图片社,这是第一声惊雷,昭示着降临到“法式”新闻摄影头上的狂风暴雨。这是衰落的历史,在《四十年新闻摄影:西格玛时代》中有描述。

但是,再一次—第二次—数字化革命之后,又诞生了许多“小型图片社”,人们更愿意用“团队”这个词来形容它们:公众之眼、麦欧普……

在双子塔倒塌前夕,亚历山德拉·布拉

(Alexandra Boulat)

、若恩·汉威

(Ron Haviv)

、加里·奈特

(Gary Knight)

、安东宁·克拉托奇维尔、克里斯托弗·莫里斯、詹姆斯·纳赫特韦以及约翰·斯坦梅耶

(John Stanmeyer)

在纽约共同建立了VII图片社。几年之后,也就是2007年,与VII理念相近的努尔图片社诞生了,其摄影师有斯坦利·格林

(Stanley Greene)

和尤里·科济列夫

(Yuri Kozyrev)

就像越南战争、南斯拉夫战争、车臣战争期间一样,从2011年开始的“阿拉伯之春”将为新一代新闻摄影师以及图片社的诞生提供机会。我们还记得IP3新闻图片社和它的创始人之一雷米·奥什勒克

(1983—2012)

,他在叙利亚被杀害了。但即将来临的又是另一段历史,数字化新闻摄影的历史。

作者丨米歇尔·波什

摘编丨吴鑫

编辑丨余雅琴

校对丨翟永军

相关文章

最新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