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

上层精灵的挽歌歌词(王义桅:从以往大国沉沦看中国的护国利器)新闻

栏目

上层精灵的挽歌歌词(王义桅:从以往大国沉沦看中国的护国利器)

网络整理 2023-02-19 21:12:29

上层精灵的挽歌歌词文章列表:

上层精灵的挽歌歌词(王义桅:从以往大国沉沦看中国的护国利器)

王义桅:从以往大国沉沦看中国的护国利器

《大国战略力》书影

——读程亚文《大国战略力》

托尔斯泰在《安挪·卡列尼娜》一书中开篇即写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套在大国兴衰上,也可以说,大国崛起的模式是有章可循的,正如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所揭示的;而大国衰落,却各有各的模式,无法捉摸。因为前者蕴涵了诸多必然,而后者更多是一种偶然,至少没有前者那么容易把握。这不,我们可以举出许多让其国家崛起的民族英雄:拿破仑、俾斯麦……,却很难认定让其国家衰落的人物。

亚文的新作《大国战略力》则在挑战托尔斯泰命题,总结出大国衰败之道。全书选取20多种案例,剖析大国崩溃、解体与衰败之际景象,概括总结国家病入膏肓的六种类型,即中央权威瓦解、发展主动权丧失、地区发展失衡、族群隔阂、文化分裂和人口再生产停滞。为防止上述现象发生,国家须具备六种战略能力,即有效的政治社会组织能力、强大而自主的生产能力、支持生产可持续的能力、相应的外交和军事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人口生产维持世代更替水平的能力。把脉大国气数,当然旨在警醒中国——当代中国须开拓文明视野,为国家前途建筑稳固的战略能力根基。

尽管亚文很早就与笔者探讨书中观点,但是拿到书稿则是2013年夏天在新疆塔里木的沙漠旁,目睹“一千年不死,一千年不倒,一千年不朽”的胡杨,如同耳边聆听一曲曲“大国的挽歌”,煞是震撼。

大国的兴衰,历来是学界痴迷的研究课题。所谓大国,其实是所在时代霸权国家,并非一般意义的大国。因而研究大国的兴衰,其实是探讨大国所在时代的兴亡。比如,冷战结束之后,为回应1987年保罗·肯尼迪提出的“大国兴衰论”,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论,以期走出硬实力衰落的宿命,为美国霸权打气。亚文的《大国战略力》则帮助我们探讨美国时代的终结,诠释着中国的脱美国化。

《大国战略力》从大国衰败的六种情形概括出大国的六种战略能力,无疑是对崛起为大国的中国恰逢其时的提醒。中国正在推行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其列为第五个现代化。这六大战略能力可以归结为全球化时代国家治理能力。从这个角度看,亚文新书超越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振兴中华之境界,而是上溯到大国兴衰的历史长河,寻觅到中国何以为大国的护国利器。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国的孜孜以求。建设现代国家,如今上升到全球国家层面。因此,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现代国家建设的内功,偏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则不仅具有国家体制改革、制度建设的上层建筑内容,而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意义。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化与全球体系的参与者、贡献者、改革者,中国的改革富有时代担当、全球使命。

环顾世界,各国都需要改革、都在改革,改革的成效关系国家制度竞争力;可改革性,本身就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被誉为欧洲唯一健在的政治家、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曾表示,西方希望中国改革成功,以便从中国的成功中找到启发,因为西方走不出自我循环了,需要外来智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鸿篇巨制《历史研究》中早就预言——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惜当今西方世界尚未有反思企及汤氏的高度。走出危机后更使得西方好了伤疤忘了疼,使得此轮全球金融危机被称为“浪费掉的危机”。

加拿大华裔学者梁鹤年先生在《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一书的前言中说,近代以来,国人往往学西方是指望“洋为中用”,其实首先应明白“洋为洋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故此不能只研究西方的成功,更应研究西方的失败。因为“成功的条件往往是独特的,不能抄袭;失败的原因则往往是共通的,可供参考”。笔者在《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中也提出类似看法,主张即便学习西方,也应学习其代表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嫩芽部分,因为“物壮则老”(老子语)。

要让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不成为“被浪费的危机”,中国该树立何种态度呢?这就是重新反思东西方关系。启蒙运动期间的东学西渐、鸦片战争以来的西学东渐,到改革开放后再次西学东渐,如今改革2.0版本则迎来了东西互鉴、甚至南北互鉴时代。世界发展模式多样性已蔚然成风,各国发展模式相互启发。没有现成的答案,无论东方、西方,无论北方、南方,都在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没有谁能假定自己总站在历史的正确义面,代表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未来。

反映到国家制度选择层面,西方发达国家也面临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改革难题。这使得第五个现代化不只是中国的现代化,也是全球化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各项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各项制度要定型。这就为中国新一轮的改革赋予国际竞争力的时代内涵。中国第五个现代化,一如既往将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而是在更高标准的全球化开放背景下展开,既要西学东渐,也在东学西渐,开启东西互鉴新时代。

倘如此,则将开启中国作为世界领导型国家的伟大篇章。这是亚文与笔者合著的新书《天命:一种新领导型国家的诞生》的主题。(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

(程亚文:《大国战略力》,文汇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程亚文、王义桅合著:《天命:一个新领导型国家的诞生》,群言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责编:王义桅

华托:洛可可裸体艺术的先驱

18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封建体制都达到一种烂熟的程度,他们大量建造宫殿教堂,内外陈设富丽堂皇。与之相适应的罗可可艺术风格应运而生并广泛流行,通过描绘奢华、优美的裸体妇女,反映追求享乐生活的情调。这一时期的裸体艺术完全泯灭了宗教热情,轻松优雅的题材取代了苛刻的宗教内容。与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相比,罗可可风格的宫廷艺术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因素。兴起于17世纪末的文艺沙龙,到18世纪变成了贵妇人把持的闲谈会,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赞助者们的倡导下,使裸体艺术走向平凡与庸俗。裸体画家们在巴洛克基础之上,喜欢大量使用螺旋形的曲线,人体造型纤细轻巧,环境描绘繁缛琐碎、色彩渲染浮华艳丽,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扮得花枝招展,带有反古典主义传统的鲜明特点。至此,罗可可完全替代了巴洛克。罗可可裸体艺术的代表人物,以法国的华佗和布歇为主。

让·安东阿·华托(JeanAntoineWatteau,1684-1721)法国杰出的洛可可画家。出身于一个烧瓦工人的家庭,早期曾受威尼斯画派和鲁本斯的艺术影响,作品多描绘富家男女的闲逸生活,画风抒情,画中人物带有忧郁之感,反映了贵族阶级精神上的空虚、无聊和彷徨。来到巴黎后,结交了一些上层社会的人士,逐渐把题材转向了描绘贵族男女寻欢作乐的生活中,这种转变是和当时法国的时代有关。 

华托的一生画了许多耽于享乐的贵族生活题材作品,大多描绘求爱、嬉戏和音乐歌舞等,再现了上流社会无聊的生活。如果说后来布歇、弗拉戈纳尔等洛可可画家描画的是适应王室贵族需要的奢侈淫逸的场景,华托可是透过一个艺术家的眼看世界。他描绘的是艺术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矛盾,他的画作没有典型洛可可的那种任意幻想的华丽画面。他的“游乐画”堪称其艺术精神的结晶,属于一种新的风俗画,也是他后来获得国际声誉的原因所在。

华托最擅长把握人体的色彩明度,加强画作的幻觉和诗意,深受当时贵族们的喜爱。为了满足贵族订货者的需要,他后来放弃了以下层社会为题材,专画情意绵绵的情爱故事,这种风流画风一度在法国广为流行。丰硕健美的裸女展示了青春肉体的魅力,这类造型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所作裸女那种端庄、典雅、高尚而神圣大相径庭。此画所绘的安提俄珀正在酣睡,天神贪婪地注视着她那娇巧的身体,宁静中蕴藏着一触即发的甜美激情。

华托一生没有结婚,只有一个女仆和他作伴。据说女佣人长得十分健美,又是一位金发姑娘,华托常在自己的作品里以她为模特儿。华托生命的最后两年,主要以娴熟的技巧表现宗教故事。

有趣的事,尽管这幅作品没有正面描绘裸体艺术,但在画的右侧中间,在一幅大圆形画幅前,有两位头戴假发的青年,似女性打扮,正跪在画前有滋有味地欣赏画中众多裸女情态,这一细节表现出那个时代的贵族精神追求,无聊的时代才产生这无聊的社会现象。

画中还有意安排了一个细节:画面左边工人在向箱子里装画,那是路易十四的肖像,现在已装箱收起来,这暗示路易十四时代已经过去。而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完全是洛可可式的。画家不仅使用一种最好的稠性颜料,使色泽丰润,光泽耀眼;而且画中男女身着的华丽衣裳,反过来带动了一时的社会风尚。

不论着衣还是裸体,华托所创立的洛可可风格体现了宫廷的精致优雅的生活。色彩明亮柔和,图案细致精美,很多灵感来源于当时对东方文化的憧憬,中国的陶瓷和园林成为竞相模仿的对象。他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创造出的一种新式女装,被称之为“华托服”。丰满宽大的裙摆和色彩明丽的花卉图案、以及从肩部垂下的斗篷,这些时尚元素一直影响到今天。

舟发西苔岛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7年 129×194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舟发西苔岛》是一幅与画家同年所作的《朝圣西苔岛》(藏于柏林夏洛滕堡宫)颇为相似的风俗画,即“游乐画”。它是画家经过多年奋斗之后功成名就的一个重要标志。众所周知,爱情从中世纪开始就是法国诗歌中的传统主题,它是所谓“一种使身体健康的心理疾病”。西苔岛据说是维纳斯诞生后不久登陆的地方,当时从海上出生之后,风神就将她送到了西苔岛。因而,此岛是献祭给维纳斯的。在华托的时代,西苔岛成了一个极为流行的主题,从18世纪开始,有不少的芭蕾和歌剧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了“发舟西苔岛”的主题。此画也是对这一主题的描绘,并从戏剧中获得启示。画面中的一对对恋人穿着舞会上的盛装,有的甚至穿着朝圣用的披肩。但是,他们与其说是在向西苔岛这一传说中的恋人之岛进发,还不说是正依依不舍地离开它。所有人都已经在岛上的爱情之殿中山盟海誓,爱神维纳斯让他们变得无法分离。地上的那些东西被弃而不管是为了突出爱情的愉悦在此时此刻的至高无上。但是,在这种爱意绵绵的情境中却隐含着某种痛苦的情绪。爱情在离开了维纳斯的绿荫庇护之后将会怎样?这也是恋人们难以离别西苔岛的潜在原因。画家在表达一种看起来轻松愉快的主题时,却也隐隐约约地平添了一种忧伤的情调。这种永远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感伤是华托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典型意绪。所以,欣赏华托的“游乐画”往往有两个阶段:先是看到其中的快乐、优雅甚至风流;接着则是感受潜在的黑暗或淡淡的悲哀。

画中云蒸霞蔚般的背景显然有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小天使们在恋人们的头上盘旋,营造出一种梦幻与现实相融的情景。至于色彩的运用,有鲁本斯晚期画风的一些特点。不过,华托用的是流畅的、稀释的颜料,不是鲁本斯所用的那种凝重的、厚涂的颜料。有研究者认为,就主题而言,《舟发西苔岛》就是鲁本斯的《爱之园》一画的某种再创造。

意大利喜剧演员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20年

小丑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8年 185x150cm 巴黎卢浮宫藏

这幅画是华托在他短暂的生命中的最光辉时期为后人留下的一幅令人难忘的作品。画中人物叫吉尔斯,他是哑剧中的一个丑角,在他身后的其他喜剧角色半藏在极低的位置,而丑角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画面上都被孤立着。他头戴滑稽的帽子,面容稚嫩却努力保持着镇静,好像拼命压抑要哭出来的感觉,两只手臂无力的下垂着,身着松松垮垮不合体的衣服,显现出孩子般的纯真和无辜。这个为人带来无数笑声的丑角在画家笔下变成了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是真实而没经过艺术加工的。他站在那里无奈地接受着人们的注视,那若有若无的苦笑暗示出他曾经经历的苦难。

情歌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7年 51.3×59.4厘米 伦敦国家美术馆

爱之园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6年 32×46厘米 巴黎卢浮宫

在《爱之园》的作品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寻欢作乐的人群里,总有一两个孤独者。他们闷闷不乐地徘徊着,在欢乐的调子里加入了一丝淡淡的哀愁。华托在画中对这些贵族的没落命运感到不可挽救,于是他在一旁发出了叹息,为上流社会的必然崩溃唱出了挽歌。

热尔桑的画店 华托 法国 1720年 帆布油画 182cm×306cm 布 油彩 柏林德国国家美术馆藏

这幅画店是华多1720年末为他的好友兼画商热尔桑的店铺所作的装饰,画家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这是画家的最后一件作品,就在作品完成的第二年,华多走完了他短短37年的生命历程。这幅画的主题是诉诸于画家的直感和想象,是他对贵族的空虚灵魂的绝妙写照:画店里挂满了模仿得极为精致的油画“名作”。从墙上可以找到鲁本斯和凡·代克的佳作,也能见到安东尼奥·莫罗、鲁伊斯达尔、波特、范·奥斯塔德等名画家的作品。漂亮的热尔桑太太在和几位绅士商谈着画的价格。左边两个包装工,一个开锁的小工在忙着装画,一个工人正往箱子里放的那张,显然是路易十四的肖像。这一细节带有象征性,表明路易十四时代的趣味结束了。两个纨绔子弟正在津津有味地欣赏一幅椭圆形的裸体画。显然,这里的主题思想是尖酸刻薄的,但并没有漫画化。

帕里斯的裁判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20年 31x47cm 巴黎卢浮宫藏

关于帕里斯的裁判这个题材在历史上曾经有很多著名的画家所画过,比如克拉纳赫,鲁本斯,克林格,华多等。这件作品是华托所绘,是华托晚年的作品,作品取材于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画面选取的是帕里斯将金苹果判给爱神阿芙洛蒂德时的情景。画面上阿芙洛蒂德好像刚沐浴完毕,正走向帕里斯,这个形象画得很真实,笔触绵密,色彩变化丰富。而帕里斯则处在较模糊的背景外,画家华托仅用粗放的笔调描绘他伸手递金苹果的动态,画面上还画有执盾牌的雅典娜和小爱神丘比特,这些人物好像都被阿芙洛蒂德的美所吸引,每个人的眼神明显地传达出不同的表情,这幅画以丰富的想象力、活泼地笔触和华丽的色彩,将这一神话传说处理成变化丰富的戏剧情节,是一幅非常优秀的作品。

梳妆约1716年 华托 法国 44cm×37cm 布油彩 伦敦华莱士收藏馆藏

画家以娴熟的技巧,描绘了正在梳妆的少女。丰硕健美的裸女以"S"形动势展示了青春肉体的魅力,棕色的帷幔,红色的帘幕与白色的卧榻都被画家表现得极其纤巧、细微、华丽,甚至不惜繁缛,以烘托少女肌肤的柔美色彩。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浓艳、奢丽与肉感;这正是罗可可时期的艺术时尚,反映出贵族阶层生活的奢侈享乐。

弹吉他的人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20年 55.2×43.2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爱的快乐 1718年

任性的女人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8年 42x34cm 列宁格勒爱尔米塔日美术馆

这幅画表现了一个贵族女人在生气,她噘着嘴,满脸怒容,抓起裙子,好像要立刻离开那个惹她的男人。但是,她并没有真的离开,而是回过头来,等着那个男人向她道歉,哄她开心。而那个斜靠在她背后的男人,故意逗她,无所谓地说着什么。这幅画像舞台上的一出喜剧,惟妙惟肖,能够引起观众的丰富联想。

《爱之梦》约1715年

华托以轻巧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尽力渲染一种如梦似幻的气氛,用来烘托那些动作优雅的情侣,十分生动地奏出了一曲“爱之梦”。但甜美中仍然有种淡淡的忧郁气息。这幅作品已经失踪了大约200年,推测可能被毁坏,在白金汉宫皇家所收藏的仅为副本。去年在英格兰乡村的一间起居室的角落被发现,经过评估后将准备在2008年7月8日的英国早期绘画大师作品拍卖中拍卖,估价大约为300~500万英镑。可能会刷新这位画家拍卖记录。

甜美的生活 华托 法国 布面油画 1718年 65×93cm 英国伦敦华莱士收藏馆

虚构的传奇,真实的挽歌:罗马之战与哥特战争

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这么一个片段——夏雨带着宁静等人溜进电影院,混一个阴暗的角落中看一部“内参片”,这部片子里有女人沐浴的镜头。当那些成年人发现有小孩偷看时,一位傍着老首长的熟女以高傲冷峻之态度训斥工作人员的不谨慎,因为这是一部“毒性很大的片子”。

后来,有人考据过,这部“内参片”是那个压抑而恐怖的时代,由一位颇有争议的政治巨头特意安排给属下观摩学习的——”因为影片中充满了政治阴谋”。

这部神奇的电影,叫做《罗马之战》讲的是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归天之后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方化老先生在剧中仅仅是几个镜头,但是却成了最成功的角色。致敬伟大的老一辈艺术家。

《罗马之战》的开篇就是一副风格很具有黑暗时代特色的意大利地图。

哥特战争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转折。这场战争之后,千年帝都罗马城几乎沦为废墟,元老阶层和普通公民也大多罹难,古罗马文明失去了最后中兴的希望。

历史上,从狄奥多里克王开始,直到德亚王战死疆场,东哥特人在意大利的政权先后维持了六十年,历经两朝八主。但是,如果有人穿越回到那个时代,随便到意大利去找一个人问一问,他对罗马帝国的灭亡和东哥特王国的崛起有什么样的看法,那么最大概率的可能是对方会困惑,继而反问道:

“罗马帝国不是好好的么?伟大的元首依然在君士坦丁堡新罗马君临万邦。至于东哥特王国又是那个化外番邦,蕞尔蛮夷?”

确实如此,在近代以前,唯一一个统一着全意大利并被后人称之为东哥特王国的那个政权,从来没有过一个正式的国号。

而且作为一个“夷狄之君”,狄奥多里克的所作所为是尽量淡化哥特人的民族属性,包括他本人——无论是紫色的托卡袍、绣着金色巨龙的白色亚麻长衫、镶嵌着珍珠宝石的金步摇冠以及红艳耀眼的高筒皮靴······在每一个细节上,他都尽可能的和远在君士坦丁堡的那几位“上司”和对手相同。而这位曾被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公民们欢呼为“元首”哥特君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其最高头衔也只是一个“总领国事”——也就是执政官。

狄奥多里克在君士坦丁堡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作为一个人质,这位哥特王子曾在皇宫中生活了十年。所以他对罗马社会最精英的那个阶层并不陌生。更因为需要来自东罗马的支持或默许,所以他和他的宫廷必须要彰显作为“罗马公民”的一面,不仅在衣冠制度上哥特贵族们全面效仿罗马贵族,在建筑上、生活方式上也是一样。

《罗马之战》中的王家盛宴,但实际上却应该是典型的罗马风格——大家都倚在香妃榻上围着圆桌大吃大喝。

狄奥多里克王在位期间发行的金币。

比如狄奥多里克在拉文纳的宫殿就是全面模仿君士坦丁堡的宫阙——帝都拉文纳的最东边是两处依山傍海,坐东朝西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宫门上装饰着古爱琴宗教中的神祗和基督教的使徒;宫门外皆有一个被称之为Platea Maior的大广场,而且和君士坦丁堡的奥古斯都广场Augustaion有着君士坦丁大帝的铜像一样,这个广场上也立有狄奥多里克跃马扬鞭的青铜造像;皇宫的西边则是一个由花岗岩修建的竞技场;北边则有专供阿尔玛家族,也就是东哥特宗室使用的教堂。

拉文纳与君士坦丁堡犹如孪生并非偶然,此乃罗马帝国步入末世晚景的必然。从三世纪危机开始,因为东方在财富和资源上的吸引力以及北境日耳曼防务的加强,千年古都罗马,似乎已经对“世界中心”的角色开始有些“德不配位”。出于和明成祖迁都幽燕相同的动机,戴克里先大帝便将北方重镇拉文纳定为元首驻地,这意味着罗马虽然依旧是首都,但是却没有了元首及追随其左右近臣佞幸。不久,君士坦丁一世夺取了天下,又在东部古城拜占庭的遗址上建起了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并使之成为帝国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很快,凭着东方的财富和君士坦丁一世的强权,君士坦丁堡虽然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超越罗马,但是却很快成为拉文纳亦步亦趋的模仿对象。

马赛克画——拉文纳皇宫正殿。

拉文纳皇宫遗址。

仍在使用的阿尔玛家族御用洗礼堂。

不过,狄奥多里克即使再看起来像一个罗马公民,那他也仅仅是看起来像而已。是否算能够真的以罗马公民的身份名垂青史,则完全要看是否能得到罗马元老院那些世家名门的认同。很不幸,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之后,罗马那些幸存的权贵们几乎一直在内心中鄙视、反感这个处处模仿奥古斯都的野蛮人。尤其是他在临终前毫无道理的杀害了两位德高望重的罗马元老叙马库斯和他那位著名的女婿爱波休斯。甚至,一份史料还声称,要不是魔鬼把这个垂垂老矣的僭主抓紧进了地狱,恐怕他就要对自己辖区内的正统基督徒们进行一场疯狂的迫害——这很可能是真的,因为在526AD,八月三十日,在狄奥多里克辞世之前,他已经下令以“谋逆”的罪名处决了的罗马主教若望一世。

狄奥多里克在生前苦心维持着罗马公民与哥特人和睦共处,试图营造出一种民安物阜,遵礼蹈德的局面,给历史留下“四海升平人安乐,万民敦化乐雍熙”的回忆,但是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在他被上帝或是魔鬼召唤走了之后,罗马公民们就开始尝试着解放自己的祖国,而长期被压制的东哥特贵族则以恢复旧制为借口开始争权夺利。而此时的君士坦丁堡内也出现了一位不同于以往的新主人——在历史上充满了赞誉和控诉的查士丁尼大帝。

拉文纳有着大量古罗马晚期遗迹。其中的马赛克艺术尤其惊艳。融合了古爱琴文明的美与基督教文明的虔诚。

狄奥多里克的时代落幕后,他的外孙阿塔拉里克继承王位,由这个男孩的母亲,也就是狄奥多里克唯一的女儿阿马拉斯温塔摄政。在《罗马之战》中阿马拉斯温塔的身份没有变,依旧是即大公主,但是阿马拉斯温塔的女儿马达斯温塔,则被改编成了与她争权的妹妹,那个二公主。

不久东哥特人的上层社会开始危机四伏,阿马拉斯温塔与成年之后的阿塔拉里克经常为了权力而发生冲突,结果导致后者在位只有短暂的八年便因酗酒过度而英年早逝;所以,阿尔玛一族最后的男丁,狄奥多里克的外甥狄奥达阿德便成为了东哥特人的君王。这位新王是个学究,对军事一窍不通,每日生活内容就是在自己的庄园中研究柏拉图哲学,顺便大肆侵吞邻人的土地,此人是如此的贪婪,以致人们怀疑他“不喜欢有邻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人对权术、阴谋也是同样的外行,或是不那么饥渴。在登基之后不久狄奥达阿德便发动以政变,将自己的堂姐,东哥特的老皇姑兼老国太阿马拉斯温塔逐出拉文纳的宫廷,流放到罗马附近的一个湖上要塞圈禁起来,旋即便被勒死在浴室中。

顺便说一下,无论是阿马拉斯温塔还是狄奥达阿德都对自己的同胞态度冷淡,这两人皆有向君士坦丁堡大量转移财产的记录,而且同样奴颜婢膝的向查士丁尼一世献媚。而在剧中狄奥达阿德却以敦厚长者的形象出现,还表示出自己对权力的超然:

“我太老了,不能继承王位”。

东哥特人的皇姑兼国太阿马拉斯温塔公主。

东哥特贵族最常见的“组织活动”——饭局。

远在君士坦丁堡的查士丁尼一世总算是找到了全面干预东哥特内政并借机收复整个意大利的机会,他当即下令,让刚刚灭亡了汪达尔-迦太基王国的贝利萨留率军攻打意大利的东哥特人,并以匈王阿提拉之孙蒙都斯为前锋。

没想到这次君士坦丁堡的御座上坐了一个狠角色,吓得魂飞魄散的狄奥达阿德便立刻求派了几位罗马元老到君士坦丁堡向查士丁尼一世示好,公开表示:

自己不是篡位,只是因为我乃家族中唯一的男丁;

杀死阿马拉斯温塔是被逼的;

虽然是野蛮人的酋长,但是自己的主要身份是罗马共和国的公民和元首最忠诚的属下,所以十分乐于向查士丁尼一世表现出最高的敬意;

甚至,只要保证年收入一千二百磅黄金,个人是完全希望在君士坦丁堡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生活下去······

查士丁尼一世当然是很乐意“不战而屈人之兵”,至于狄奥达阿德,如果就此真的认赌服输,也就可以在荣华富贵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但是,阴谋家的本质让这位东哥特王会永远的处于“战和不定”的状态——他不会相信查士丁尼一世会如此轻易的放过自己。于是他一方面不断地派出使者向君士坦丁堡输诚纳款,一方面又积极迎战。尤其是在达尔马提亚的一场遭遇战中,东哥特大军全歼了一对东罗马人的斥候,并且碰巧杀死了蒙都斯及其子马里提乌斯之后,狄奥达阿德便开始自信的认为,只剩下半壁江山的罗马帝国不过是纸老虎。于是他便公开嘲笑来自君士坦丁堡的使者,还很不成体统的辱骂来使为“奸夫”。

狄奥达阿德的所作所为让查士丁尼一世彻底的失去了耐心,从此贝利萨留便开始毫无慈悲的向东哥特人进攻。几阵下来东哥特军被打的损兵折将,这让狄奥达阿德又改变了决心——向东罗马朝廷投降······

但一切为时已晚,担任东哥特军的主帅维提切斯发现,如果狄奥达阿德真的向贝利萨留投降,那自己就很有可能就会被当做“鹰派”罪魁交出去顶雷。于是维提切斯便在军中公布了当今东哥特王“出卖民族利益”的种种罪状,并且自立为王。拉文纳宫中的贵族们一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便把狄奥达阿德从他的藏书室内拖了出来,割断了脖子,将尸体扔到大街上。

君士坦丁堡朝廷的主人——查士丁尼一世和狄奥多拉女帝。

东罗马军统帅贝利萨留。

在《罗马之战》中,这个维提切斯不仅被第一个推选为东哥特王,而且还对结发妻子忠贞不渝。但历史事实是:维提切斯紫袍加身后立刻和庶民出身的妻子离了婚,并且“利用暴力多余爱情的方式”和狄奥多里克的外孙女、阿马拉斯温塔的女儿马达斯温塔公主结婚,以阿尔玛家族驸马的身份入主拉文纳的宫廷。可是好景不长,在经过了一系列惨烈而迅猛的战斗之后,这位君王很快就成了贝利萨留的俘虏——拉文纳被东罗马主力军团团围困,维提切斯与妻子马达斯温塔只好开城投降。贝利萨留将拉文纳的财富搜刮一空后便将这些俘虏和战利品带到君士坦丁堡。幸运的是,阿尔玛王族的末裔得到了宽恕,维提切斯得到了行政长官的头衔,并于两年后死在君士坦丁堡;而马达斯温塔则改嫁查士丁尼一世的外甥,意大利统帅、总领国事日耳曼尼库斯。

维提切斯被俘后,西哥特国王的侄子伊尔迪巴德被选为东哥特国王,于次年死于政变。艾拉里克夺位后也在当年死于政变。这次政变主谋是伊尔迪巴德的外甥巴德维拉,但他更喜欢自称“托提拉”,也就是“爸爸”的意思。

《罗马之战》中,托提拉是一位英俊而勇武的少年。

而罗马贵族却继续鄙视他们的守护者。

托提拉在位十一年,曾经多次大破东罗马的军队,而且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扭转了整个战局,掌握着战场上先发制人的主动权。虽然没有攻下贝利萨留的大本营拉文纳,但却一度占据了古都罗马。

不过,托提拉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贝利萨留长期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查士丁尼一世秉性猜忌多疑,很不信任这个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太多的属下。就像出身基层的领导会莫名其妙地仇视技术人员一样,查士丁尼一世也未能免俗的认为贝利萨留是个潜在的叛徒——尤其是贝利萨留在攻陷拉文纳时曾经以“接受东哥特王位”为条件和敌军展开过谈判,这一点领他的元首十分震怒。全靠着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狄奥多拉女帝的说情,这位功高震主的将军才没有真的被挖去双目,沿街乞讨。

所以,查士丁尼一世经常将贝利萨留招之即来,呼之即去,并且始终不愿意给够他军饷,也很少派发援兵。

当托提拉在得知贝利萨留的困窘处境之后,便不断的进攻东罗马的军队。

548 AD,狄奥多拉女帝因患癌症归天,失去靠山的贝利萨留被查士丁尼一世召回君士坦丁堡。

取代贝利萨留指挥东罗马大军的是年逾七旬的宦官纳尔西斯——在民间传手中他以一个侏儒的形象出现,所以电影便采纳了这一点。因为有着查士丁尼一世的信任,纳尔西斯带上了充足的兵力和后勤补给,这是贝利萨留从没有过的待遇,也是托提拉从没有对付过的敌人——换句话说,东罗马的真正实力,才刚刚出现。

女帝狄奥多拉,出身下贱,生活糜烂,手段残忍——但却是一个坚强的女人。

这个黑衣侏儒就是宦官纳尔西斯。

在狄奥多拉的灵堂内,查士丁尼一世的说道:“我爱真理,但是更爱这个女人。”

552AD六月底,双方军队在塔吉奈展开决战。面对纳尔西斯以八千铁骑组成的偃月阵,东哥特人的投枪兵毫无优势。是役也,托提拉战败身死,东哥特的军队遭到灭顶之灾。而托提拉的继任者德亚也在随后的战斗中阵亡。

东哥特人从此被永远的逐出意大利,哥特战争历时二十载,终以东罗马朝廷的胜利告终。

不过取得皮洛士式胜利的东罗马朝廷却因财力、人力的耗尽而从此没有足够的实力守护住罗马人的故国;意大利本土的罗马公民们也不再有足够的实力和美德再次中兴元老院与罗马人民。

在查士丁尼一世归天后不久,也就是哥特战争结束后不到二十年,最后的蛮族伦巴第人攻陷了意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建立了独立的王国。

电影《罗马之战》改编自德意志第二帝国初期文学家达恩的小说《为罗马而战》。该书出版于1876AD,销量高达五十万册。鉴于那个时代德意志帝国的整体民族感情,这部畅销书肯定不会是一部靠谱的通俗历史读物。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看出,达恩对东哥特一方的人物做了大量的改动。

在达恩的笔下,除了女王之外,作为德意志民族的先祖之一,东哥特所有的君王都是纯朴憨厚的勇士,他们一次次勇敢而正直地战斗, 却都以悲壮的失败收场;而俄罗斯帝国的祖先东罗马帝国则是一派奢靡诡异的气氛:淫荡而美艳的女帝、阴险肥胖的元首、有勇无谋的统帅、狡猾而雄心勃勃的侏儒······

最后要说一下的是,在电影中,男主角的赛德古斯更是一个完全杜撰的存在。身为尤里乌斯恺撒家族的族长(这是不可能的,恺撒的子孙早已灭亡),他有着古罗马贵族所有的美德与丑行。

作为维纳斯-伊西斯娘娘在凡间最后的子孙,历代罗马大帝的合法继承人,赛迪古斯的形象堪称完美:英俊倜傥、智勇双全,更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克己复礼——夺回本属于罗马的荣耀。但是贵族的骄傲和宏大的视野让他永远不会低下头看一看那些与他相比卑贱如蝼蚁般的苍生百姓。这些人其实只希望不再为什么宏伟的“理想”而去忍饥挨饿、喋血疆场,他们只需要卑微的活着······

.而从这个“理想主义者”个人方面来讲, 他的一生也可谓一败涂地:不择手段的驱逐了野蛮的哥特人,却引来了仇视罗马传统的查士丁尼一世;无视女儿的幸福,只因为这位罗马第一公民之女竟然和野蛮的哥特王子托提拉相爱······最终,挚爱的女儿和罗马都双双毁灭在他的眼前。

影片结尾,曾经无比骄傲的哥特人抬着末代君王的遗体,在斜阳之下扶老携幼的排成长队,沿着荒凉的海岸离开了那个曾经被他们“错认他乡为故乡”的意大利。很快,这些人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就被海浪无情的冲刷一空,没有人知道,曾有一个伟大而苦难的民族在这里永远的消失在历史之中。

剧中赛迪古斯的这身打扮,无异于古罗马版的“汉服运动”。

东哥特民族从此日益衰亡,不到百年后便消失殆尽。

毛南族生活习俗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毛南族自称“阿难”,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称谓表明他们是岭西的土著民族。虽然毛南族人口较少,但他们却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闻名于世。毛南族主要聚居在中国云贵高原的茅南山、九万大山、凤凰山和大石山一带,而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上南、中南、下南一带山区更是被称为“三南”,素有“毛南之乡”之称。

毛南族使用毛南语,一般认为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族侗水语支。传统上毛南族没有文字书写系统,而是用汉字音义拼记或以汉字为基础创造新字来记录毛南语的民歌和宗教诵本等,这些“土俗字”只有师公和少数学者认识。2010年后出现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毛南文字拼音方案。现流传于部分毛南族知识分子中。文字详情见“毛南网”。句法特点粗略来说属SVO类型(即主语 动词 宾语),如Maenz(他/她)bai(去)her(集市)“他/她去赶集/赶墟”;中心语位于修饰语之前,如mus(猪)naem(黑)“黑色的猪”。

现代政治经济词汇多为西南官话借词,而老的汉语借词多为平话借词。语音方面,一般认为有8个声调(实际只有6个能区别意义的调值);毛南语的声母系统(80多个声母)比汉语(约20个声母)、壮语(约30个声母)等要复杂。毛南人多通壮语及汉语,受过学校教育者通汉文。毛南地区小学、中学采用汉语课本,用汉语普通话讲授,但小学老师讨论教案多使用毛南语。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区--下南乡政府日常语言通常是毛南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府官方语言是汉语西南官话。毛南族的另外一个分支(约占人口1/3)聚居于贵州南部的平塘、独山等县,通用“扬黄话”,所以也叫“扬黄人”。

毛南族信仰多神多教。明末之前,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开始几种宗教同时流行。以后,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尤其是原始宗教、文化及其他民间信仰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称为“博套”,即师公;掌管送终法事者叫“先生”,即道士。第三种是专司驱鬼招神的巫师,称为“匠暮”,其余是降神法童、风水先生、鬼谷先生(兼占卜等)。前三种,他们各有一套经书,如师公有唱本诵词(巫语);道士有《开路歌》、《挽歌》及佛经;巫师有巫语集。师公的诵词多为长短句,歌词有三、四、五、六、七字句,极少数不等的长短句。道士的唱词有五言句并七言句,经书的句式则长短不一。这些唱词、经书和巫语有相当一部分属韵文,讲究格律,同毛南族的民歌民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的形式、唱曲为群众喜闻乐听。其书写文字,大部分用汉字直书,一部分用假借字。诵唱时,师公与巫师多用广西宜州市德胜乡汉语方言,兼用毛南语和壮语;道士用广西柳州普通话,唱词用毛南话。近百万字的唱词、经文及巫语,不只含有大量的宗教资料,传统的韵文与散文作品,而且保存了许多民俗、历史并语言文字方面的材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毛南族人民祖祖辈辈生活在群山怀抱,与山中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住的干栏楼,底层的干栏柱下半截是石柱;由院子进入楼内的台阶是石条;干栏楼的房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甚至门坎、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石料垒砌或雕凿的。

毛南族人民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而建,多为1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最大的也不超过百户。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并于前面建有晒台,下层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保持“干栏”建筑的特点。

毛南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有“不落夫家”和“转房”等遗俗,寡妇再嫁也受到种种限制,已基本改变。人死实行土葬,请道公“念经送葬”。

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及滚边裤子,留辫梳髻。喜戴手镯、银牌等饰品,尤其喜欢戴花竹帽。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在环江县中南的南木村,世传银器绝技,所打制的银手镯、银项圈、银麒麟、“五子登科”帽饰,花纹朴实优美,做工精细,颇受姑娘们喜爱。

毛南族男女人恋爱自由,但婚姻却不能自主,婚姻常由媒人牵线搭桥。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男方父母先看中女方,托媒人求婚。另一种是双方互相不认识,全靠媒人搭桥,然后算命先生算,看双方的八字。

毛南族均以大米和玉米做成的各种饭为主食。如毛南饭,即用糯玉米粉加竹笋和其他蔬菜和佐料混合煮熟后制成。是毛南族夏季的主食。毛南族还长于用大米或玉米制作“米蜂仔”作为辅助主食,是消夏解暑佳品。家家喜欢食红薯,并作为入秋以后的辅助主食之一。

毛南族地区蔬菜较多,四时不断,有豌豆、白菜、苦麻菜、南瓜、红薯叶、豆荚、芭蕉芋、青菜和萝卜,其中南瓜是秋冬常食的蔬菜,既可切片煮粥,也可单独蒸食。

肉类来源主要是家禽、家畜,有猪、牛、鸡、鸭等。喜食狗肉,有些地方中元节有杀狗食肉的习惯。毛南族一般都喜食半生半熟的菜肴,认为一些肉和菜,特别是鸡,煮得过熟就会走味。唯独对鸭以煮烂熟为宜,在烹饪上有“鸡生鸭熟”之说。

毛南族喜欢的酸食品很多,其中以“腩醒”,“瓮煨”,“索发”为最普遍,称为“毛南三酸”。

“腩醒”:把猪、牛肉切成薄片,用生盐粉拌匀咬透,留两三天。用香糯蒸熟,放在簸箕里凉冷,与肉片揉搓均匀,放在坛里压紧密封。三个月后便可用。

“瓮煨”:为了能随时吃到酸食品,家家户户还有一种特殊的盐水坛。毛南话叫“瓮煨”,可腌制多种瓜菜。

“索发”:把洗清的钉螺用猪油干炒,待透熟发香后,趁热倒入坛里,然后密封。三个月就可以揭盖吃用。毛南语叫“索发”。

除了“三酸”外,还有酸辣椒、酸番茄、酸 头、酸萝卜等。

毛南族成年男子都好喝酒,并有非酒不足以敬客之说。有的人家还自己用高粱、玉米酿制。但以市场出售的瓶装白酒居多。

毛南族大都喜欢饮茶,暑天常以浓茶解暑。走远路时经常随身带“野石榴”或青辣椒,用以解渴。

典型食品:明伦白切香猪是毛南族一道名菜,用当地产香猪加佐料蒸制而成。此外还有甜红薯;螺蛳酸,蒜头酸水,鸭血酱,豆腐肴。

在节日里,毛南族喜欢用开水涮牛肉待客,即按本地的习惯,在火塘上摆置一口铁锅,进餐时大家围拢在铁锅的周围,将生肉、生菜倒入沸水中涮熟,然后蘸配料下酒,这是毛南族民间最常见的宴请形式。正月初一这天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绣春刀中的沈练,历史上真有其人,他奏响了明帝国盛世的挽歌

电影《绣春刀》中由张震所扮演的锦衣卫百旗沈炼,武艺高强,他既想全兄弟之谊,又割舍不下儿女之情,可是在腐朽的朝廷政局之下,小人物只能沦为上位者手中的棋子,在被榨取完剩余价值之后被无情地抛弃。电影中的沈炼,最后虽逃过了朝廷的屠戮,但却无法拯救他的大哥和三弟。不过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是,锦衣卫沈炼,在历史上是真有其人,他曾以无所畏惧的巨大勇气,向当时全倾天下的内阁首辅严嵩挑战,并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一、沈炼,会稽人,生卒年不详,嘉靖十七年的进士,授官溧阳知县。由于刚直傲慢,忤逆了御史,被调到茌平。其父死后,他选择了离去,被补任在了清丰,后被调入朝廷为锦衣卫经历。他这种孤傲刚直的品格,可以说既是他一生悲剧的源头,同时也是他忠名流传至今的原因。这里的“经历”,是锦衣卫下属经历司的僚员,从七品,主要负责“文移出入”,也就是负责往来文书的办理工作。从一个正七品有实权的知县,到现在一个从七品从事文书工作的官员,虽不是断崖式的降级,但用常人的心理去揣摩,失落肯定是有的。可沈炼依旧我行我素,他性格迂腐,但工作能力极强,很快便受到了当时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陆炳的赏识。陆炳曾从火海中救出嘉靖皇帝,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和严嵩、严世蕃父子关系也很好,好几次都带着沈炼去严府喝酒。严世蕃这小子纨绔子弟习气严重,喜欢在酒桌上欺负客人,沈练性子直,看不惯,总是和他唱反调,在酒桌上出头替别人打抱不平。严世蕃虽强横,看沈练不爽,但对他上司陆炳还是心有忌惮的,所以强咽下一口气,但这梁子算是结上了。原本陆炳带沈练去跟严世蕃喝酒,是帮他培植上层关系,可这下倒好,关系没拉成,还得罪了大领导。此后,沈炼跟严嵩父子的恩怨纠葛,就开始没完没了至死方休了。二、嘉靖二十九年,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发生了,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率军侵犯了大同。当时的总兵仇鸾,仓皇无计,以重金贿赂俺答汗,求他放过大同,另攻别处。俺答汗答应了他的这个要求,移兵向东,直接干到了北京城下,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庚戌之变”这下一心求仙的嘉靖皇帝再也坐不住了,召开了很多年都没有开过的御前会议,召集元老重臣们紧急商议对策,可从早上到中午,没有一个人发言。最后退朝时,国子监司业赵贞吉这才大声说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意思就是说,在敌人威逼之下签订的盟约,实在是太过屈辱了,事情既然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必须一战到底,这是国家的尊严,也是皇上您的尊严。群臣们噤若寒蝉,没有一个人敢支持赵贞吉的,唯有一人例外,他便是沈炼。沈炼不会不知道这样做的巨大风险。嘉靖皇帝刚愎自用,刻薄狠毒,当年在“大礼议事件”中,年仅17岁的他就曾廷杖过官员134人,杖死17人。但沈炼并不畏惧,他不但力主与俺答汗决战,同时还拿出方略,加以补充。当然了,嘉靖最后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此时作为实际当家人,内阁首辅严嵩的表现却十分的油滑。当嘉靖皇帝征求他意见时,他竟然说:“所此抢食贼耳,不足患。”这不过是一群来抢东西吃的毛贼罢了,只要我们把城门紧闭,让他们在城外抢几天,等他们抢够了,自然就会退去。他既不主战,也不主和,兵部尚书丁汝夔来向他问策时,他这才说出了心里话:这要是在塞外打仗,输了还能掩盖一下,现在就是皇帝眼前,输了谁来负责?丁汝夔因此不敢出战。俺答汗退兵之后,嘉靖皇帝追究怯战的责任,将丁汝夔下了大狱。丁汝夔向严嵩求救,严嵩一开始信誓当当保证他没事儿,可后来见嘉靖发的火太大,竟一言都不敢发,任由皇帝将丁汝夔砍了脑袋。丁汝夔临刑之时,痛恨之极,大呼“严嵩误我”不绝。眼瞅着百姓被烧杀蹂躏,祖宗的陵寝被抄掠抢劫,国家危难之际,身居高位者昏聩、操弄权柄不说,还大肆收受贿赂发国难财,沈炼心中充满了愤怒。他决定向皇帝上疏,弹劾严嵩父子。一封奏疏,将沈炼彻底推到了严嵩父子及其党羽的对立面去了。三、嘉靖皇帝幽居深宫,求仙问道,表面上看是听任严嵩父子擅权跋扈,可实际上从未放下过权柄。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严嵩父子的很多胡作非其实本就是出自皇帝的授意。可沈炼在这点上并没有看透,他在奏疏中所述严嵩父子的十大罪状,在生性多疑的嘉靖帝看来,其矛头正是对准了自己。于是乎,暴怒之下的嘉靖帝将沈炼处以杖刑,并贬到了保安州为民。沈炼携家人在保安州为民的五年多时间里,虽沦落草野,但发愤抗疏之心始终没能忘怀。嘉靖三十三年,这是沈炼在保安州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宣府、大同附近发生了十分严重的饥荒,米价飞涨,大批灾民饿死,尸横遍野,无人掩埋。沈炼买了些土地,又找人帮忙,把部分试题妥善埋葬,随后又倾其所有开设粥铺赈灾,并亲自到当地大户家中做工作,募捐赈济灾民,挽救了很多百姓。待到民饥稍微缓解之后,他又向官府建议,修缮疏浚护城河。到秋天时,当地突发山洪,城墙被洪水冲倒几十丈,幸好护城河经过疏浚后,得以使洪水能够按道而行,使得城里的民居得以幸免,百姓也侥幸逃过此劫。沈炼所做的这些事,完全出自天性,可当地的官员就不一定这样认为了。掩埋死者、赈济灾民、疏浚河道,这些都是官府的事情,即便官府不做,也断没有让一个被贬为庶民的犯官来越俎代庖的道理。他做得越好,责任官员就越难堪。同年的晚些时候,又接连发生了几起蒙古人侵犯边境的事情。一名张姓游击因正常调防,带兵从西而来要进入卫所,在路上遭遇敌军,经血战后全军覆灭,而宣府、大同十多万的驻军竟然袖手旁观坐视不理。为此,沈炼万分悲痛,他亲自到战场上哭祭战死的将士,还撰写了《祭阵亡张游击文》。在文中,他将边军上下全部骂了个遍,尤其是对主政的严嵩父子,更是痛批到无以复加。一次在和友人喝酒时,他居然做了几个稻草人,分别贴上李林甫、秦桧和严嵩的名字,喝醉后以乱箭射之,以此为乐。还有好几次,他一人跑到居庸关口,向着京师的方向,举手大骂严嵩,然后痛哭而还。这年沈炼48岁,按理说为人行事应该稳重一点才是,可他的表现,还像是个意气用事的孩子。不过这反倒使他更像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四、嘉靖三十六年,时任保安州所属的宣大(宣府镇、大同镇)总督杨顺(严嵩干儿子),在面对俺答汗的大举进犯时,再一次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任凭他们杀死杀伤百姓数万人。敌军抄掠退军之后,杨顺命部下割下死者的头颅,当做敌人的首级向朝廷邀功请赏。沈炼见状,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打算上书揭发他的恶行。此事,也成了沈炼之死的最后导火索。为避免行径暴露,杨顺倒打一耙,派心腹向严世蕃密告,称沈炼在家秘密训练死士,打算刺杀严氏父子。严世蕃心中其实早就有数,即便杨顺不说,他也有除掉沈炼的打算了。在一番紧锣密鼓的筹划之后,他以“勾通白莲教、里通外国、阴谋造反”三大罪名,将沈炼逮捕下狱并抄家,随后押赴刑场处死。而沈炼的两个儿子,也在随后被杖毙。他一生热爱着的国家,此刻已是沉珂多年,积重难返;他一直关心的百姓,依旧在苛政聚敛中苦苦挣扎,可他再也无能为力了。一直到嘉靖四十一年,严党被弹劾,严嵩削职,严世蕃处死,沈炼一案这才得以昭雪。

相关文章

最新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