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热传说thex(今晚开播!张嘉益演陈毅,还有10位实力派坐镇,这剧一播出就会爆)
情热传说thex文章列表:
- 1、今晚开播!张嘉益演陈毅,还有10位实力派坐镇,这剧一播出就会爆
- 2、收视第二,于震这部抗战剧的开篇如此精彩,却暴露出神剧潜质
- 3、传奇谢幕!费德勒挥泪作别,纳达尔泪眼婆娑
- 4、革命文物·感悟总书记英雄情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 5、纪录片哈利路亚:一首歌的传奇之旅
今晚开播!张嘉益演陈毅,还有10位实力派坐镇,这剧一播出就会爆
“闷声干大事”,这是用来形容2年前的央视总台。
说起“央视剧”,2年前,大家对它的印象或许还停留在“中老年观众的‘心头肉’”。
这话放在从前,是不错。
但如今,已经变了。
咱们先来用数据说话。
2019年,收视排名前十的电视剧全部由央视总台首播,央八收视份额更是稳居全国第一;
仅2020年上半年,全国上星频道收视前十就有7部在总台首播,年轻观众收视占比提升30%!
接下来的2021年,“剧王”《觉醒年代》也是在央一播出。
2022年还有开年大戏《人世间》。
就算到了年底,央视依旧能够在收视榜上强势霸榜。
央八的《虎胆巍城》和央一的《县委大院》从开播起,就钉在了榜单的前几名。
《县委大院》题材严肃,却能得到各个年龄段的喜爱,收视率也一直在2徘徊,可以说是锁定了下半年的收视王者。
本以为《县委大院》就是央视总台今年的收官之作,可谁曾想,还没结束呢。
就在今晚,央视又一部大剧开播,无论是从题材,导演,编剧还是演员,这部剧都是实打实的“爆款相”。
青石断言,这剧一播出,今年的剧王恐怕是要易主了。
一、
没想到都到最后一个月了,2022央视新剧王却要诞生了
每年年底,央视总台的大片片单就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此片单一出,几乎就提前告知大家接下来一年,都有什么好剧。
片单中的重磅大剧不少,最快和我们见面,也是最受期待的就是这部,《破晓东方》。
《破晓东方》接档《县委书记》,底盘原本就稳,再加上自身题材的原因,想必在各种层面上都能够超越前一部。
众所周知,《破晓东方》原名叫《战上海》,改编自上海交大教授刘统的同名纪实文学。
原纪实文学于2018年12月出版,作为建国70周年的献礼作品,还获得了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
该书讲述了1949年5月至1950年5月,也就是解放上海后的第一年。
我党在政治、经济、公安、社会改造等各领域上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斗争,最终战胜困难和挑战,安定上海的真实故事。
虽说是纪实类作品,但这是一本“讲故事”的书。
作者刘统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从史料出发,以细节写史,以文学的笔法还原历史的真实。
仅从文本上来看,这部书对中国近代史就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如果能顺利将它影视化,则更有价值。
正因为如此,这部书在翌年10月就进入了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阶段。
这部剧开拍到杀青历经94天,一度进入拍摄困难阶段。
但无论是演员还是剧组,都站在为剧着想的角度。
众志成城,这才有了这部“剧王”的诞生。
从预告片来看,剧集的可看性很强。
上海解放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放松。
这个时候,有敌军的余党躲在暗处,想要伺机作乱。
但我军也铆足了劲,想要还上海一片清明。
“大上海这张考卷,还得陈毅一道题一道题地慢慢解。”
预告片中占比很多的一个切入口,是民生问题。
这是和老百姓最息息相关的领域,剧集从这点入手,一下就降低了观看门槛。
比如物价。
“全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了44.9%啊”
“任凭咱们炒硬通货”
上海解放,得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那么就必须解决“钞票叫人民币却没有人信”的难题。
与此同时,预告片里,还有不少大场面。
那时候上海面临的问题,不仅是民生,还是安全问题。
敌方想把上海变成一座死城,我方唯有一“战”,才能守护上海。
这个故事里,有让人热血沸腾的保家卫国,有和人关系密切的民生问题,有敌特潜入想要制造危机的困境,也有大家想要守护上海的决心。
有这个底子在,这部跨年大剧想不爆,都难。
二、
“双王炸”组合来了,龙平平当编剧还不够,还是由他当导演
不过,纪实小说和剧本,其实还是两个概念。
原著一流但改编不给力的情况,国剧里也是屡见不鲜。
但这个问题在《破晓东方》身上,就不是问题。
因为这部大剧的编剧是龙平平,代表作是2021年的王炸剧《觉醒年代》。
这部剧有多炸,想必不用多说了,霸屏一整年,各个大奖拿个遍。
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让更多年轻人爱上了历史革命题材的剧集。
关于剧集的各种二创火了整整一年,全方位出圈,这部剧做到了。
就像龙平平在金鹰奖颁奖礼上所说:这部剧能够让年轻人喜欢,就是最大的成功。
类似的话,原著作者刘统也说过:
“史料和理论并不代表枯燥无味,很多生动理论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等待我们发掘。”
从已经放出的这几个预告片,我们就能看到,“生动”二字贯穿全剧。
比如关于米价问题。
民以食为天,无论是什么时候,解决吃饭问题都是头等大事。
只有控制好米价,才能稳定民心。
根据历史记载,1949年的上海,特别是在解放后的几个月,粮食价格是涨幅最大的。
当时,很多投机商人趁机囤大米,导致米价疯涨。
价格最高的时候,甚至5800万元一石米,即49000元一斤(粗略换算)。
打好价格战是解放后的上海要做的第一件事,预告片里,也有关于米价高的画面。
比如这个甲等米一斤高达11000元,乙等米也要7000元一斤。
不仅米价贵,煤价也贵。
那时候的上海,因为中央银行疯狂印制钞票,导致通货膨胀非常严重。
1个烧饼3万块,1碗面条就要20万,甚至连路边的乞丐,都不收面额1000以下的钞票。
相比于在资料里的数字,只有实实在在拍出来,冲击性才更强。
仅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就知道由龙平平担任编剧的《破晓东方》,肯定能有一个极佳的表现。
除了编剧靠谱之外,《破晓东方》还有另一个隐藏王炸牌,那就是导演。
该剧的导演在CVB收视史上都有姓名,他,就是高希希。
高希希无疑是大导演,他的作品很多,值得一提的就更多。
比如《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上海滩》《楚汉传奇》《新三国》《大决战》等等。
是个既能拍好大场面,拍出历史厚重感,也能刻画细腻情感,拍出温情故事的全能导演。
预告片里,就有很多展现导演功力的画面。
比如爆炸的大场面,既拍出质感,也拍出了残酷。
再比如一些极具冲突性的画面,也在镜头下更有感染力。
题材 编剧 导演,国剧里所有可能出问题的因素都没问题了。
更何况,这部剧的演员阵容,绝对称得上逆天。
三、
张嘉益演陈毅?还不够,10位实力派也来坐镇
历史革命题材的剧,选谁来演,很重要。
特别是《破晓东方》选择的时间段,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阶段。
即,1949年的5月至1950年5月,上海解放前后。
这个时间段里,有很多我们熟悉的人。
《破晓东方》也拿出了最大的诚意,找来了一群能撑得起这部剧的人当主演。
首先当然是整部剧的核心人物,陈毅。
陈毅的扮演者,找的是国剧领域的“绝对王者”张嘉益。
但凡关注国剧的人,都知道张嘉益,他是一个演什么就是什么的“绝对王者”。
再者,他挑剧的眼光也非同一般。
过去两年,张嘉益每年都有至少一部爆剧。
2020年有和闫妮一起主演的《装台》,2021年则是有扶贫剧天花板《山海情》。
而马上要播出的这部《破晓东方》,就更别说了,新剧王的称号不是随便说说的。
回到这部剧,张嘉益演陈毅,其实难度不小。
在他之前,大众对影视化的陈毅有两个印象。
一个是整个演艺生涯都在做“演好陈毅”这件事的刘锡田;
一个是已经出演了50多部作品的谷伟。
这两位都是经典的衬衣形象,所以想要让观众接受一个“新陈毅”,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张嘉益做到了。
为了让观众看到一位既豪迈果敢又亲切有温度的市长,张嘉益在导演的建议下,全程使用了四川方言来表演。
因为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陈毅最突出的特质之一,便是操着家乡话说“对头”。
无论是之前的拍摄花絮,还是预告片中的片段,张嘉益版的“陈毅”都有了他自己的味道。
这次大胆的尝试,成功了。
《破晓东方》不仅有“绝对王者”张嘉益领衔,还有10位实力派一同坐镇。
第一位,唐国强。
唐国强已经是演艺圈的熟脸了,特别是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里。
此次,他在剧中再次扮演毛泽东,这已经是他演艺生涯里累计40余次出演了,演绎起来肯定没有难度。
在预告片里,他一出现,几乎一下就把人拉到故事里去,这就是老演员的魅力。
第二位和第三位,刘劲、卢奇。
和唐国强有同样性质的,刘劲和卢奇也是在多部影视剧里扮演过周总理和邓小平了。
刘劲扮演周总理的次数超过70次,卢奇演“邓小平”更是驾轻就熟。
在这样历史革命题材的剧集里,形似就已经加分很多。
更何况这俩人又和大众印象里的人物那么相似,简直就像是从历史书里走出来的一样。
第四位,李泽锋。
虽然一直到20年才通过《三十而已》火起来,但李泽锋早就有代表作了。
2008年,就参演了个人首部作品《鹿鼎记》。
之后还有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年代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青春言情剧《亲爱的,热爱的》。
在民国剧《鬓边不是海棠红》里,还出演了杜七爷。
他的角色跨度很大,可以驾驭各种类型的角色。
在预告片中,他和张嘉益对戏的场面很多,估计这回又能有演技名场面了。
第五位,刘涛。
虽然这几年刘涛的演技给人一种忽高忽低的不稳定感,但是总的来说,她也是能称得上是实力派。
在《破晓东方》里,光是扮相,刘涛的角色真实度就已经很强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刘涛都是电视剧的收视密码,属于观众缘很好的类型。
既拿过年度最受欢迎女演员奖,也拿过人气女演员奖,在专业度很强的白玉兰奖上,她也拿过最佳女配角。
作为本剧里出场最多的女演员,她的演技能够撑得起来,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六位,贺刚。
贺刚也是影视剧的老熟人了,不仅帅气,而且演戏认真。
虽然是非科班出身,但他通过多部作品打磨演技,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每一部作品都演绎出了不同的个性,塑造出不同的角色魅力。
很期待他在这部剧里的新角色,看看能有什么新的惊喜。
第七位,姬他。
姬他也是一位老演员了,参演了非常多部高质量的影视作品。
他是主演张嘉益的表弟,很多张嘉益主演的剧里,也能看到他的身影。
虽说是半个“关系户”,但姬他的演技也是很能打的。
科班出身,2002年就开始出演电视剧,在《白鹿原》《悬崖》里都有不俗表现。
2018年,还凭借《白鹿原》里“黑娃”一角获得了国剧盛典“年度关注男演员”奖。
在《装台》里,他饰演的老实本分,为了家庭玩了命干活的大雀儿也非常出彩。
还有虽然没有出现在演员表上,但是预告里也有惊鸿一瞥的王劲松。
以及各种类型的剧集里都能看到他们身影的冯绍峰,乔振宇等等。
粗略一算,就有至少10位实力派一同参演,《破晓东方》作为跨年大剧的面儿,有了。
四、
革命历史题材也要破局了?不如就从《破晓东方》开始
今年的央视剧,用一句“开挂了”来形容,并不足以说明它们的厉害。
就在前几日,文汇报对今年播出的多部央视高分王炸剧做了解读,给出了央视剧能够破圈的密码。
其实也简单,做到三个就行:要有创新,要有好的故事,也要饱含情感。
但这三点看起来简单,真正落实可不容易。
今年年初的爆款《人世间》算是一个例子,也是给年代剧打了个样。
再往前,还有在扶贫剧上闯出一片天的《山海情》;
把小老百姓的故事讲的好玩,好看,还有意义的《装台》;
同样的,在革命历史题材上,也有一部火遍全网的《觉醒年代》。
因为剧作质量和高度摆在那,很多人说,革命历史题材很难再出佳作。
这话之前或许对,但有了《破晓东方》,这话可能得改改了。
从预告片的质量来看,《破晓东方》之后,革命历史题材也终于要破局了。
以纪实文学为底,通过合理的串联和更适合艺术化的加工,历史一样也能生动,可看起来。
当然,这只是革命历史题材的第一步。
能不能继续走下去,或者能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广,还需要琢磨和尝试。
就像总编剧秦溱说:
“纪实文学为我们提供了起点,而从翔实的历史资料到一个能让观众代入情感的影视故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石电影 | 老孟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收视第二,于震这部抗战剧的开篇如此精彩,却暴露出神剧潜质
抗战剧里有双杰,一个是柳云龙,被称为“谍战片教父”。
另一个就是于震,据统计,他参演过三十几部的抗日电视剧,堪称“荧屏抗战第一人”。
这回,于震又出手了,带着自己最新的抗战剧《滹沱儿女》上了央视,开播首日荣登全国收视榜第二,收视仅次于《大山的女儿》。
不过面对这部剧,却出现了两种声音。
有人说它很好看。
有人说于震又双叒叕演了一部“神剧”。
这部剧究竟好在哪里又“神”在哪里呢?且听番茄君慢慢道来。
一、开局送一场反间戏,引人入胜
一部剧能不能吸引观众,第一集很重要,观众没有那么多耐心等你平铺直叙,如果不能迅速抓人眼球,那么只能互道“拜拜”。
《滹沱儿女》的导演显然深谙此道,因此也不拖泥带水,第一集就亮了真本事,开局十分钟,就为大家献上一场反间戏。
太行山脚下的平山县洪州古镇上,深受军阀混战困扰的乡亲们决定追随党的步伐,为此特地筹措资金购买枪药,为加入八路军做准备。
而买枪的任务,交到了素来机敏的向怀中手上。而向怀中此行除了买枪,还有另外一个更要紧的工作——接应党中央从北平派来的特派员刘季文。
不料这向怀中竟是个滑头的,带着大家的钱打着自家的算盘,竟打算从黑市里买些便宜货从而侵吞乡亲们的财产。
黑市里鱼龙混杂,枪贩子和向怀中一边和向怀中谈生意,一边将其带到了逍遥窟,向怀中可不是坐怀不乱的主,假意推辞几下就入了温柔乡。
却不知这是他大量购买枪火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特地给他设的局。
在青楼里,向怀中被日本人当场抓获。
向怀中贪财好色,自然不是啥硬骨头,被日本人打了几下,又拿他的儿子相威胁,当即服了软,倒了戈,将自己此行的目的全盘托出,也暴露了刘季文的行踪。
日本人打算将计就计,命令向怀中继续接应刘季文,然后趁机将其拿下。
很快就到了二人接头的日子。
刘季文坐在从北平而来的火车上,火车还没停下他就看到了站在月台上接他的向怀中。
警惕心让刘季文第一时间发现了端倪——他看到了向怀中脸上的伤。
下了火车后,刘季文朝向怀中走去,而此时月台上到处都是便衣的日本特务,打算在两人握手时,一拥而上将其制服。
然而就在两人的手触碰的一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刘季文砰的一声倒在了地上。
特务们面面相觑,有细心的人发现他手里还握着装心脏病药的瓶子,原来是心脏病犯了。
刘季文是重要人物,活捉可比一具尸体有价值,因此特务们不敢怠慢,立马将他送去了医院急救。
然而进了手术室后,除了一名医生出来之外,再没有其他动静,很快特务们发现了不对劲,冲进去一看,真正的医生护士都被捆了起来,而刘季文早就扮成医生逃之夭夭,前往平山了。
开篇这场戏,称得上精彩。
既能引观众快速入戏,又能将平山势力混乱、群众党性不高的情况在观众面前全盘铺开。
剧情紧凑、险象丛生,可以说导演在第一集开了个好头,也难怪会有人觉得这部剧好看。
那么为什么又有人会觉得这是一部抗战神剧呢?那还得接下去往后看。
二、神剧走向,大跌眼镜
刘季文前脚来了平山,后脚他的仰慕者竟然也跟来了,而且出场方式十分特别。
叶璇饰演的江旭,在北平时和刘季文是搭档,就是大家在抗战剧里常见的假夫妻组合,结果江旭对刘季文生了情,于是追随刘季文的脚步,前后脚到了平山。
江旭不仅来了,还是挺着大肚子来的,对乡亲们谎称自己是刘季文的媳妇,趁着刘季文不在家,死活留了下来。其实肚子里是一团棉花,完全是江旭的苦肉计。
看到这估计大家已经开始无语了,这么严肃的题材竟然搞了这么一出,这不妥妥的神剧走向吗?
然而更神奇的还在后头。
因为平山县常年被军阀和日军占领,所以百姓们对这些武装队伍都没有好印象,这可苦了刘季文——征兵招不到人啊!
为了取得百姓们的信任,刘季文打算干票大的,对日军所在的医院发起奇袭,让大众看看八路军的实力和抗战的决心。
这一票干得很顺利,不仅从日军手中抢回了医院,而且歼灭了大量日军。
但是,这次奇袭依然没能激发大家参军的热情。
大家伙猜猜最后靠的是什么唤醒了百姓们心中的血性?大家一定猜不到。
最后他们找了个小姑娘,将保家卫国的道理编成了平山小调,唱给百姓们听。
最后老百姓没被真刀真枪震慑到,反而被一首歌给震撼到了,纷纷开始参军。
虽然文艺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强大到这个地步,着实是让人大开眼界。
还有更大开眼界的。
慕容瑞雪是组织力的情报员,有一天她在街上目睹了日军残害平民百姓,刺死了一对母子。慕容瑞雪义愤填膺,拿着板砖尾随着这个日本兵,打算朝着他的脑袋来一板砖。
但她可能没注意到,这日本兵带着头盔啊,隔着头盔砸人,也不知编剧是咋想的,这场景和当年那个在水里皮外套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成了击溃堤坝的蚁穴,让观众越看越不是滋味。
也有人提出,编剧对抗日剧里的女性角色理解得太浅了。
一方面,编剧们希望体现女性在抗战中贡献的力量,所以绝大多数的抗日剧里都有女兵的形象。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为这些女性角色写故事,于是就造成了女性角色在剧中成了鸡肋或者败笔。
就以《滹沱儿女》中的女性角色而言,每一个都是“气氛组”,甚至让观众觉得她们的存在助推了这部剧在神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历史上也有很多女性在抗战中贡献了实实在在的力量,更有观众提出《上甘岭》中的女性角色就刻画得很好,不像现在的剧,女性角色都是些和战争没有关系的内容。
番茄君深以为然,要么可以不加这些角色,加了就要好好地把女性的力量表现出来。
三、观众嫌演员们太“健壮”了
除此之外,有观众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他觉得剧里的男演员都油水超标了,女演员都太漂亮了,连农村老太太都白白胖胖。
剧里的设定是平山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米面油盐都控制在地主和军阀手中,但是正如观众所说,除了身上的破袄子,真的看不出剧里的人有忍饥挨饿的迹象。
虽然要求演员们减肥减到瘦骨嶙峋再去演戏不太现实,但是男演员们适当地精瘦一些,女演员们妆淡一些,确实容易让观众入戏。
一边是紧凑的剧情,一边又是不够完美的细节刻画,心大的观众觉得不错看,心细的观众就看出了弯弯绕绕。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会口碑两极化的原因。
好故事不易得,《滹沱儿女》是根据曾被人民日报转载过的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平山团》改编而来,讲述了历史上有名的平山团的真实故事。
这本该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却因为一些细节问题,被观众认为是“神剧”,属实是可惜。
其实大家喜欢看抗日剧,喜欢的是抗日先辈们的满腔热情,是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百姓与日军的斗智斗勇。不需要手撕鬼子我们也能看得慷慨激昂,不需要多么传奇,我们也能领略精神。
我们要看的是抗日剧,而不是神剧。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阳景)
传奇谢幕!费德勒挥泪作别,纳达尔泪眼婆娑
当地时间9月23日晚,2022年拉沃尔杯网球赛如期上演,一代球王费德勒与纳达尔联袂登场,完成了他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场比赛。
费德勒向球迷作了最后告别,在接受采访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他向家人、球队和支持者表达最后的谢意和感激之情时,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而当镜头对准费德勒那一刻,坐在一侧的纳达尔也已泪眼婆娑,赛场上的对手和朋友,在这一刻惺惺相惜、依依惜别,眼泪为朋友,也为自己而流。(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孙嘉晖 图/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
来源: 广州日报
革命文物·感悟总书记英雄情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原标题:“革命文物·感悟总书记英雄情怀”之一“崇尚英雄”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考察,第一站是位于锦州的辽沈战役纪念馆。战史馆内陈列着一封封曾经决胜千里的电文手稿、一个个展现战局演进的军事沙盘、一张张弥漫历史硝烟的史料照片。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不时驻足观看,询问具体细节。
参观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老战士老同志和革命烈士亲属代表时说:“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2022年8月16日至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辽宁考察。这是8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锦州市考察辽沈战役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金寨县革命烈士纪念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褒奖英雄模范、弘扬英雄精神,在多个场合讲述英雄模范感人故事、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号召全党全国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英雄是时代的标杆,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回忆了儿时母亲给他买岳飞的小人书的故事——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估计也就是五六岁,母亲带我去买书。”“买回来之后,她就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把字刺上去,多疼啊!我母亲说,是疼,但心里铭记住了。‘精忠报国’四个字,我从那个时候一直记到现在,它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回望百年党史,一代代革命先烈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赴汤蹈火、矢志不移,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凝聚起亿万人民共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2021年6月18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珍贵的文物实物、翔实的档案资料、生动的图片视频、逼真的复原景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展览馆里,有一件特殊的文物——绞刑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接管的第一件革命文物,编号0001。1927年春天,被捕后受尽酷刑的李大钊始终不肯屈服,最终,正是在这副绞刑架上慷慨就义。
冰冷的绞刑架,见证了革命先驱抛洒热血的觉醒年代。
(图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图源:新华社)
2020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杨靖宇、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狼牙山五壮士”、“白刃格斗英雄连”、国民党军“八百壮士”、陈树湘、董存瑞等众多英雄和英雄群体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想过去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色基因。”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2020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
志愿军战歌的珍贵手稿,重现激战松骨峰场景的油画,反映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等的景观,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处挖掘出来的爆破筒残体,缴获的武器装备,展现国内掀起参军参战支前热潮的历史照片,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现场使用的文具,朝鲜人民欢送志愿军赠送的礼品,镌刻着抗美援朝英烈模范姓名的玻璃幕墙……英勇的志愿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当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
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无数平凡英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谱写了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孙家栋,潜心研究青蒿素四十年的屠呦呦,一生扎根田间搞研究的袁隆平……新中国70华诞前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隆重举行。一个个传奇的名字,响彻金色大厅,接受共和国最高礼赞。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们颁授勋章奖章。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以最高规格褒奖英雄模范,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
“新时代必将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时代造就英雄,新时代必将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走村串户绘制“贫困户分布图”、带领乡亲致富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献身教育扶贫、点燃大山女孩希望的张桂梅,35年坚守太行山的“新愚公”李保国,扎根脱贫一线、鞠躬尽瘁的黄诗燕……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生死救援情景感天动地。
张定宇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钟南山说:“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人民群众说:“有你们在,就安心!”
“广大医务人员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国家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民族复兴的伟业才能顺利实现。
策划:温红彦 杜尚泽 姜 赟
统筹:李 翔
文字:曹树林 赵梦阳
设计:陈泉伊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纪录片哈利路亚:一首歌的传奇之旅
庹焉臻
当地时间7月1日,一部名为《哈利路亚:莱昂纳德·科恩,一段旅程一首歌》(Hallelujah: Leonard Cohen, A Journey, A Song)的纪录片登陆美国院线。该片由索尼影业负责发行,影片长度将近两个小时,讲述的是加拿大已故传奇歌手莱昂纳德·科恩的经典金曲《哈利路亚》的传唱过程。
《哈利路亚:莱昂纳德·科恩,一段旅程一首歌》海报
莱昂纳德·科恩1934年9月出生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学时代开始接触音乐和诗歌,学会了弹奏吉他。大学期间,他开始正式发表诗歌作品,之后又出版了数本小说,但评价和销量都算不上十分理想。三十岁之后,基于“恰饭”的实际考量,他投身音乐事业,主要替别人写歌,自己也出专辑,影响力明显大过他的文学作品。
1971年,名导罗伯特·奥特曼在实验色彩浓厚的西部片《花村》(McCabe & Mrs. Miller)中采用了科恩的《陌生人之歌》(The Stranger Song)、《仁慈姐妹》(Sisters of Mercy)和《冬天的女士》(Winter Lady)三首作品,进一步提升了他在普通民众中的知名度。
《多重身份》专辑封面
1983年6月,科恩在纽约四声道录音棚完成了他为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制的第七张专辑《多重身份》(Various Positions),《哈利路亚》一曲便收录其中。但公司CEO沃尔特·叶尼科夫(Walter Yetnikoff)认为整张专辑商业前景相当暗淡,决定不予发行。
回头再看,曾捧红过迈克尔·杰克逊、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等歌坛巨星的叶尼科夫,那一瞬间的听觉或许是出了问题。如今,《多重身份》整张专辑全部九首歌曲中,第一首歌《舞至爱情末日》(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和最后一曲《谨遵汝愿》(If It Be Your Will)都早已成为科恩粉丝耳熟能详的经典,而位于B面第一首的《哈利路亚》,更是成了现代流行音乐界被翻唱次数最多的歌曲之一,也难怪现在还诞生了专门的纪录片,用来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哈利路亚:莱昂纳德·科恩,一段旅程一首歌》由曾执导热门纪录片《戏梦芭蕾》(Ballets Russes,2005)的导演组合戴娜·戈德芬(Dayna Goldfine)和丹·盖勒(Dan Geller)联合制作,基本故事脉络来自于《滚石》杂志乐评人阿兰·赖特(Alan Light)2012年出版的《神圣的还是磕绊的:莱昂纳德·科恩、杰夫·巴克利以及〈哈利路亚〉的神奇上升》(The Holy Or the Broken: Leonard Cohen, Jeff Buckley, and the Unlikely Ascent of “Hallelujah”)一书。
《神圣的还是磕绊的:莱昂纳德·科恩、杰夫·巴克利以及〈哈利路亚〉的神奇上升》书影
回到1984年,莫名遭拒的科恩只能先去到欧洲出版了专辑《多重身份》。至于美国的流行音乐,那一年的各种排行榜始终被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生于美国》、王子的《紫雨》以及麦当娜的《像一个处女》等作品垄断。而《哈利路亚》以及专辑《多重身份》要等到1985年的2月,才由一家名为“护照”的美国独立唱片公司做了发行,但也只制作了一两千张而已,根本没能在市面上掀起什么水花,也没机会去电台打榜,很快便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
直到三年后的某次洛杉矶音乐会上,鲍勃·迪伦现场翻唱了这首《哈利路亚》,既让科恩受到巨大鼓舞,也给同样也在现场的“地下丝绒”乐队成员约翰·凯尔(John Cale)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91年,法国音乐杂志《无法摇滚》(Les Inrockuptibles)召集全球音乐人为科恩制作致敬专辑《我是你的粉丝:科恩名曲翻唱》(I’m Your Fan: The Songs of Leonard Cohen),凯尔也在受邀之列,而他选择重新演绎的正是这首《哈利路亚》。
约翰·凯尔翻唱《哈利路亚》
据说,为筹备这次翻唱,凯尔专门致电科恩,请他将《哈利路亚》的正式歌词传真给他。结果没想到,发来的传真竟多达十几页。原来,当年创作《哈利路亚》时,科恩在歌词部分苦苦酝酿了竟有四五年之久,积攒下来的各种版本的歌词据说共有一百多段。虽然专辑《多重身份》中的原唱版本里只用到其中四段歌词,但之后的各种演唱会上,他常会根据心情和场合,替换歌词,让这首《哈利路亚》多了一层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的神秘感。
最终,凯尔由收到的十几页歌词稿中精心筛选,保留了原本的第一第二段歌词,替换了第三和第四段,还新收入了第五段,相对减少了科恩原唱版本中的宗教内涵,增加了与男女情爱相关的内容,赋予了《哈利路亚》更为世俗的意义,一经传唱,顿时令其知名度大增。
杰夫·巴克利在处女专辑《恩典》中翻唱了《哈利路亚》
不过,此刻打开包括Spotify在内的各种音乐APP搜索《哈利路亚》,出现的热门结果很可能既非科恩版本,也非凯尔版本,而是美国天才歌手杰夫·巴克利的翻唱版本。1966年出生的他,从未听过科恩的原唱版本《哈利路亚》——这也从侧面说明科恩这张被哥伦比亚公司拒绝后只得独立发行的专辑,想当初影响力有多微弱——却被凯尔的翻唱版本彻底打动。受其启发,他在自己1994年发行的处女专辑《恩典》(Grace)中翻唱此曲,不过一开始也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力。三年后的那个夏天,巴克利在密西西比河夜泳时不幸溺亡,年仅三十岁,也瞬间点燃了广大普通民众的惜才伤逝之情。唱片公司借机重新发行巴克利以往作品,而这首《哈利路亚》的知名度,也跟着进一步上升。
2001年,火遍全球的卖座动画片《怪物史莱克》里,也用到这首《哈利路亚》——但用的也不是科恩的原版,而是凯尔的版本——终于令其成为具有全球知晓度的流行金曲。
《怪物史莱克》海报
很快,各种达人秀和歌唱比赛上,都出现了不少参赛者“撞车”选中《哈利路亚》的情况。2008年的英国选秀节目《X音素》上,冠军获得者亚里山大·伯克(Alexandra Burke)演唱的就是灵歌风格的《哈利路亚》,该版本在那年圣诞节火遍英国,还创下点击下载歌曲次数的欧洲新纪录,反过来又带动更多人尝试挑战和重新演绎这首歌曲。
2009年,扎克·斯奈德执导的漫改大片《守望者》中,请了加拿大女歌手艾莉森·克罗(Allison Crowe)翻唱《哈利路亚》,而当时尚在人世的科恩则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无奈地表示,“我觉得这确实是一首好歌,不过现在被翻唱的也确实有点太多了。”
《守望者》海报
确实,据专攻歌曲翻唱版本的网站“二手歌”(SecondHandSongs)统计,过去几十年里,《哈利路亚》的正式翻唱版本已达近500种,其中不乏贾斯汀·汀布莱克、U2乐队主唱Bono、英国草根大妈苏珊·博伊尔、中国台湾歌手蔡琴、中国香港歌手邓紫棋等乐坛名人,而且翻唱方式涉及了重金属、民谣、摇滚、灵歌、电子甚至是饶舌乐等各种样式。而根据阿兰·赖特的研究,其翻唱版本数,恐怕远不止500,应在600至800之间。
或许正如《大西洋月刊》作者凯文·德特马为本片撰写的影评文章所指出的,此曲之所以能有如今这种经典地位,原因或许就在于,它本就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它可以被用在从婚礼到葬礼,从选秀到圣诞的各种场合。2016年11月7日,莱昂纳德·科恩离世,享年82岁。很快,热情的歌迷将《哈利路亚》推上了美国公告牌百大热门金曲榜,而它当年被拒绝、被无视、被湮没的那段经历,此时也都随着科恩的离去,飘逝在风中。
“《哈利路亚》就像是一瓶好酒,花了多年时间才水到渠成,”在纪录片中,当初负责制作《多重身份》专辑的音乐制作人约翰·利索尔(John Lissauer)回忆起1983年自己第一次听科恩弹唱《哈利路亚》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我当时就告诉他,这绝对会是一首可以载入史册的歌曲,影响力会跨越时代,会触动每一个听到它的人。事实也证明了,我当时的第一感觉确实没错,只不过,在预言的准确性上,提前了二十多年。”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徐亦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