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

唐朝中秋节有假期吗(快来带您了解中秋节的前世今生)新闻

栏目

唐朝中秋节有假期吗(快来带您了解中秋节的前世今生)

网络整理 2023-01-15 00:07:00

唐朝中秋节有假期吗文章列表:

唐朝中秋节有假期吗(快来带您了解中秋节的前世今生)

快来带您了解中秋节的前世今生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落在农历八月十五,一般是公历九月或十月上旬。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2022年,中秋节落在9月10日(星期六)。中国将有3天的公众假期,从星期六(9月10日)到星期一(9月12日)。中秋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一样被人们重视。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于古代的帝王活动。“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中,上面记载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说明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开始祭月和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中秋节也就因此慢慢形成了。

关于中秋节的另一个起源的说法与农业有关。自商朝开始,人们就会在秋天的满月之时庆祝丰收。按照古代的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恰恰又在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中秋节的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因此得到了一颗西王母的仙药,将药交给妻子嫦娥保管,谁知这件事被逢蒙知道了,趁后羿不在家,拿剑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无可奈何,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

吴刚伐桂

传说月中有桂树,《淮南子》已言“月中有桂树”,后来的传说更加具体,桂树旁又添了一个伐桂之人吴刚。月中之桂树与吴刚的传说,以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天咫》所载最为具体,其云:“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意思是说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白兔捣药

此传说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蛤蟆丸,奉上陛下一玉盘,服此药可得神仙。”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

中秋节的名称

中秋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有着众多名称。每个名称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来源。除了上文提到的“仲秋节”之外,人们一般还会称“中秋节”为“女儿节”、“八月节”和“团圆节”等等。

女儿节

中秋节又叫“女儿节”,一般只在江苏南京地区颇为流行。每逢中秋节晚上,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照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就算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也要返回婆家过中秋节。

八月节

仡佬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民族,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又叫“迎新谷节”,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仡佬族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因为这是仡佬族人迎接丰收的节日。

拜月节

拜月节的叫法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祭月节

在古时候,每逢中秋节夜晚,都要举行祭月活动。在月下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葡萄等等祭品。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人切开团圆月饼。

团圆节

中秋节又叫“团圆节”,因为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而且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兔爷节

在老北京地区,中秋节又被称为“兔爷节”,因为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家家户户会在过中秋节的时候请兔儿爷,请回的兔儿爷要摆在显眼的桌上,并且会用瓜果菜豆供奉玉兔,酬谢它带给人间的福祉。

八月会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中秋节,但是在海南地区,这个节日被称为“八月会”,也被称为“调声节”。这一天晚上,单身的青年男女会汇集镇上,然后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等。最后男女之间成群结队,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

中秋节的历史

从时令上说,中秋是 “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唐代初年,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唐代中秋行“拜月”

唐朝的“拜月”仪式,主要是指“女子拜月”。如李端的《拜新月》一诗,对唐朝女拜月的情形进行了描述:“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意思是女子打开窗帘,看见中秋节晚上刚出的月亮,就赶忙走下台阶,俯身下拜。边拜边轻声地讲些祝愿的话,风儿把女子的裙带吹了起来。

又如施肩吾的《幼女词》,进一步证明了拜月风俗对唐代女性的影响,连小女孩都知道:“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意即小女孩才刚刚六岁,还未完成懂事。但是在中秋节的晚上,她学着大人的样子,在堂前跪拜新月。

从以上诗歌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秋节“女子拜月”在唐朝已经成为宫中与民间的共同仪式。

北宋中秋始“团圆”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 条称,“中秋夜, 贵家结饰台榭, 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南宋“月饼”诞生

事实上,直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并且,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直到明代,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馒头叫蒸饼、炊饼,水饺叫煮饼,凉面叫溲饼等。古人祭祀需用面食,以“饼”祭月,在所难免,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 “小饼”和“月团”。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明代流行“送月饼”

在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和“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明代,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 取团圆之义。”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北方人亦然。嘉靖《威县志》记载,“中秋置酒玩月,为月饼馈之。”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 据说源于“走月”活动。 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世界各地的中秋习俗

韩国

作为一年中三大节日之一的中秋节,在韩语中称“秋夕”。中秋节,韩国人有返乡与父母团聚的习惯,也会到景福宫、韩国民俗村、国立民俗博物馆、南山韩屋村等地进行各种各样的中秋民俗活动,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中秋节当天,韩国人都喜欢穿着传统的服饰出游。在景福宫重温踢毽子、打陀螺等传统民俗游戏。值得一提的是还有机会欣赏到韩国女性一起玩跷跷板的场面,穿着色彩鲜艳民族服饰的女孩在跳板的尽头一起一落,那飘落的长裙像绽放在空中的花朵,非常养眼。

日本

在日本,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这一天同样有赏月的习俗,在日语里称为“月见”。日本的赏月习俗来源于中国,在1000多年前传到日本后,当地开始出现边赏月边举行宴会的风俗习惯,被称为“观月宴”。

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越南

越南人农历八月十五也过中秋节,同样也吃月饼也赏月,不过越南的中秋节主要是给小孩过的。在越南的中秋节,家长们会给孩子送上五颜六色的花灯、玩具以及各种零食,因此,中秋节是越南儿童最快乐的日子。

中秋节当晚越南的孩子们会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是讲述曾经有一条鲤鱼成精后害人,有人为除害用纸扎了鲤鱼灯镇住鱼妖。所以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还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嬉闹。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新加坡是一个旅游国家,中秋佳节无疑是一个吸引游客的绝好机会。每年中秋临近时,当地著名的乌节路、新加坡河畔、牛车水及裕华园等地装饰一新。入夜时分,华灯初上,整个大街小巷一片红彤彤的景象,令人心动。

柬埔寨

柬埔寨人在佛历十二月举行传统的“拜月节”。这天清晨,人们开始准备供月礼品,有的采鲜花,有的挖木薯熬汤,有的舂扁米,有的煮甘蔗水,一派欢乐繁忙。晚上,大家把供品放进托盘,将托盘放在房前一张大席子上,静待明月东升。当月上树梢头,人们虔心拜月,祈乞赐福。拜毕,老人把扁米塞进孩子嘴里,直到塞满不能咀嚼时方止。这表示“圆圆满满”、“和和美美”。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的“月圆节”,是按佛历习俗流传的,每月当月亮团圆时,就要过一次佳节,当然以中秋的“月圆节”最隆重。“月圆节”这天,斯里兰卡全国放假。善男信女们早早安排好美味佳肴后,都争先恐后地到寺庙或神堂去听讲经,拜月亮。听拜之后,人们围坐在场院里,就着美食,端坐赏月。直至明月西沉,歌舞娱乐,尽兴而散。

中秋是丰收的季节,硕果累累是大自然对辛勤劳作的回报。中秋有饱满的圆月,银色月光寄托人们对家庭团聚的情思。中秋是自然的定格与循环,诠释着古人“天人合一”理念。在这个祈盼人间万般圆满的美好节日里,祝大家中秋快乐,阖家美满,幸福团圆。

古人一年放假几天?

为什么我们的假期总是那么短?!难道古人也是这样吗?

完全不!古人一年有两个黄金周,100多天假期,而且还有很多奇葩的临时假!

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古人一年放假几天?

最近很火的《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说到,汉朝时,官员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称为“休沐”。

沐,是指洗头发,也就是说每五天放假一天让你回家洗头发,顺便探亲。

除了休沐假外还有节日假。

汉武帝时,中国人开始过春节,于是就有了春节假期。另外,冬至和夏至日也可以放假一天。

这样算下来,汉朝官员一年的假期总共有60天左右。

到了唐朝,官员已经不需要在官署寄宿了,下班后直接回家,于是休沐假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不过唐朝人的假期并没有因此减少。

唐玄宗时,颁布了关于假期的红头文件《假宁令》,规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给假七日”。

这样,唐朝人比当代提前一千多年发明了“黄金周”。

除了两个黄金周以外,寒食节连着清明节放假四天,中秋节、夏至、腊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的季节节点各放假一天。

此外还有宗教节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节。

据历史学家陈联陞统计,唐朝官员每年的假日至少能达到100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假期自然也不会短。

《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

此外,宋朝还有很多奇葩的临时假日。

比如太祖父亲腊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亲腊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

真宗时,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的祥瑞之事,又将正月初三日定为“天庆节”,放假五天。

这样算下来,宋朝的实际假期加一起比唐朝还要多一些。

中秋话月圆

"秋之洁爽,月之铅华,夜之思意,心有泥泞。睹洗尽繁华的冷月,寂寥怀春伤秋,中秋月之伤情,月难长明,情更难以久留,感叹嫦娥奔月的凄美,沉吟唐诗宋词的缠绵。读月中秋,洒行行青泪。"

情满月圆,举国同庆。中秋和国庆双节将至,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在同一天,在21世纪里仅发生4次,上一次是2001年,另外两次分别在2031年和2077年。团圆日遇到了举国同庆日,国人与此皆大欢喜!

①中秋节来历说说

"中秋节,就这样在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中,慢慢延续,恒古不变。不只是那些神话故事陪伴我成长,还是我在期待和寻找那些美妙的传说度过那段凄苦的岁月。"

说到中秋节,你能想到什么?吃月饼、赏月、放假……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日习俗主要围绕月亮形成,较为常见的是赏月、拜月、吃月饼等,那么古今中外,中秋节的习俗都有哪些不同呢?

古代中秋节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喜气洋洋庆丰收。

「一轮圆月,拨动了浓浓的故乡情,拨开了丝丝惆怅,翻开了点点忧伤;一串乡音,勾勒出淡淡的家园景,涌起了缕缕温馨,泛起了片片回想。」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在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魏晋之时,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

唐代,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女子拜月”风俗颇为流行,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因为古人认为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外,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被正式列为节日佳品。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宋朝的街市,在中秋节的前几天,就已弥漫着浓厚的过节气氛,商店贩卖新酒,重新布置门前彩楼。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宋朝在苏浙一带另有一个独特的中秋活动也流传至今,这便是钱塘观潮。

元朝的中秋习俗,几乎没有推陈出新之举。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繁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佳品。

明朝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们互赠月饼、月饼已成礼俗。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大诗人苏轼、李白、王维、张九龄等等,赋予数不胜数的流传至今中秋颂赋诗笺,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喜爱。

晚上,酒楼里丝竹箫管并作,人人争相登台赏月。夜市人马杂沓,即使是住在陋巷里的穷人家,也都会典当衣物去购买酒馔,欢度中秋。

中国饮食文化昌盛,围绕重大节庆均有各类可口食物呈现,中秋也不例外,其中的代表便是绵延流传至今的月饼。

除吃月饼外,人们还会在中秋当天团圆饮酒,吃新米饭,玩月羹(桂圆、莲子、藕粉一起熬制的羹汤),南京则有桂花鸭等物,饮食不可谓不丰富。

围绕中秋拜月、赏月,各地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中秋拜兔儿爷、拜月姑、祭月娘、走月亮、唱月亮、烧宝塔灯、放孔明灯,偷月亮菜......还有未来女婿上门送礼提亲,在一些经济活动中会结算与兑付工资等说法。

②中外中秋话月圆

"在赏月之际,家中的亲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身在异乡的亲人,而异乡的人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家中的亲人。因此,中秋节有“团圆节”之称,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糕点之一。月饼圆又圆,每逢中秋节,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时在宫廷内流行,后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吃月饼成了全民共同的习俗,而且与各地饮食习惯相融合,逐渐发展出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

如今,月饼的花色更是繁多,蛋黄、鲜肉、苔菜、榨菜、鲜肉、冰淇淋、肉松、核桃、花生仁、葡萄等等创新口味络绎不绝,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尽管月饼的外形与口感不断出现着变化,但其中味蕾冲击平和。

「夜色深沉,月光流动,皎洁的月光静静的向大地洒下清辉,清澈的湖面与洒下的月光交相而合,波光闪闪,璀璨耀眼,迷惘的望着一切,浓浓的思念,挡不住热泪盈眶。」

在这中秋之际牵挂心灵家园的养育成长,思念叶落归根的深情,真挚而炽烈的渴望,永远是游子枕边泪水的惦念!

今天中秋节不仅仅流行海外,尤其是遍布东南亚港澳地区日盛。 每年中秋来临,人们欢欢喜喜用最美丰盛产品庆祝,这就形成了人们欢喜日常的习惯。特别是一些受中国文化影响较大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

朝鲜半岛

他们中秋节是扫墓并用新收获的谷物和果实祭祀先祖的日子。回乡探亲、向亲朋戚友送礼亦是过中秋节的习俗。所以英文又把朝鲜半岛的中秋节叫做“韩国感恩节”。

越南

中秋节也是越南儿童的节日。当晚孩子们聆听关于阿贵的传说、去看舞狮,有孩子得到父亲奖励买一个用来舞狮的狮子跟朋友们一起玩耍。越南孩子在中秋夜均要提鲤鱼灯出游玩耍,预示长大“跳龙门”之意。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对于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向来十分重视。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天赐良机。亲朋好友以及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

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些东南亚国家源远流长。华侨华人聚居区的主要商业街道张灯结彩,在主要的交通路口和进入唐人街的小桥上都挂上了彩幅,在许多商店出售自制的或从中国进口的各式月饼。舞龙游行、民族服装游行、灯笼游行和花车游行等都是庆祝中秋节的活动。

如今很多习俗都被淡化,中秋除了吃月饼、放假、赏月外,便没什么了。穿越历史,追根溯源。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阐释以及对传统节日的解读,应当与时俱进,文化才能鲜活有力。

③今日中秋话乡音

"中秋之夜,月圆如镜,月华如洗。当家家户户摆出月饼,柚子,石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其乐陶陶,其乐融融,何其快哉。"

今天的家乡一切依旧,在繁荣昌盛奔小康的主题思想下。勤劳和勇敢的人们更加凸显了节日的隆重深情款款,他们或歌、或舞,表现形式多样。每个家庭都在进行着最有意义的节日活动。

今天我看到了邻居家门口,已经挂上了两个红红的大灯笼,喜气洋洋的笑脸相迎,并且已经在外上学的孩子回家来了。靓仔已经青春睿智多了,不是早几年低头走路的臭小子了。

见面直呼阿姨上,阿姨下很有礼貌,今早上我买了一篮子菜,小子主动帮忙提送家里来。你看人都是在变的,不管亲戚朋友是否,自己也在变,小家大家都在变,我们变得更加美好了,更加从容了。

「秋赏月古人说的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时候的我以为月亮是弯的,太阳是圆的,直到有一天,妈妈告诉我,中秋时,月亮就会变成圆的,我有点半信半疑,可是中秋那天,月亮真是圆的,并且还要吃上几块香甜的月饼,从此,我便喜欢上了中秋赏月。」

瞧瞧,我早已备好了五颜六色糕点等着孩子回家团圆,快一年没有见到孩子了;女儿已经长大了,也成为靓丽美女了;让我倍感欣慰,女儿懂事这一天到了。

”妈妈,我给你买了一件大红色的双面绒大衣,你穿上试试;”“我已经年纪大了,还能穿这么亮色吗?”“孩子讲,过节,我们就要喜气洋洋漂漂亮亮展现风采呀!”

望着孩子孝敬的脸庞,”我说你还没有完全独立,也赚不了多少钱,干嘛把钱发给我呀!最好你自己吃好穿暖呀。”“嘻嘻的……放心吧。妈妈,我做的很好,我会爱自己的;”“我笑了笑。”亲爱的妈妈穿给你看,”女儿歪着头笑了。

看着女儿活蹦乱跳青春洋溢……

让我想起了10年前,她是多么执拗,不听话,又是多么和我抬杠,我说什么都不听,没成想在外边锻炼几年,完全变样了;变得更加懂事了;更加知冷知热了;也许,人在某一个阶段慢慢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是呀,虽然每年过节都是如此快马加鞭,实际上,今年中秋和国庆很难遇到一起,节日假期给人们带来了心头喜悦,上学的孩子们,在外漂泊的人们,打拼的人们有了休养生憩之际。

当然随着大范围疫情爆发,祸乱不断,人们更加注重家庭类亲友活动,更加注重家庭温馨港湾需求。

瞧一瞧,准备去街道上转一转,看着戴着口罩的人们匆匆忙忙喜气洋洋的样子,穿着靓丽女子和靓仔笑嘻嘻迎面走来。节日气氛早已到了,在各自的家里,更在喜庆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颜。

感谢祖国繁荣昌盛,感谢亲人们,阖家欢乐,再一次祝福幸福安康。

再此祝福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祝福台湾同胞们和祖国人们一道幸福快乐永垣,我们是心连心的亲人、家人。

"明月寄相思,浓浓思乡愁,家家盼团圆,游子望月把泪流,共吃一块月饼,高举一壶酒,中秋佳节祝福家家团圆,祖国早日统一。"

古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AUTUMN

每年的中秋,脑海里总是忍不住想起来那几句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们现代人过中秋,很多人选择在假期“家里躺”,熬个夜刷刷手机追追剧,点个外卖大餐一顿,就算是过了中秋,实在是太没有意思啦!

那么我有个小小的疑问,在没有手机没有社交网络的古代,古人是怎么样度过中秋这个节日呢?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始见于《周礼》,两汉初具雏形,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其盛行则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古人将秋季分为三秋,七月季秋,八月仲秋、九月孟秋。八月十五乃仲秋之中,亦是三秋之中,故称中秋。

中秋时节,庄稼成熟,稻米归仓,玉米上梁,瓜果飘香。人们在这天庆丰收、酬农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便是中秋节的起源。

我国自古以来最注重吃,在这中秋这天,花好月圆,阖家欢聚,当然要摆席!月饼、瓜果、螃蟹等等珍馐美味,丰盛至极!

其次,是喝!中秋宴饮岂能无酒又无茶?除了桂花酒还有茶!尤其宋人好茶,常以茶代酒,推杯换盏,斗茶助兴!

再次,是玩!官府在中秋夜解除宵禁,坊市之间,花光满路,箫鼓喧空,到处弥漫着浪漫与热闹的气息。通宵达旦,全民狂欢!

最后,是乐!家人闲坐赏月,举杯共饮,为天伦之乐;携友登阁揽月,吟诗作对,为知音之乐!临江观潮望月,纵情放歌,为逍遥之乐!

有关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还有个有趣的传闻。

据史料记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国外带回来芝麻、胡桃,当地人们用胡桃仁做馅,做出一种圆形饼,称胡饼。

有一年八月十五,唐玄宗和杨贵妃一同赏月吃胡饼。

玄宗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想要改个名字,却又一时想不出好的主意。

杨贵妃抬头一望,其时高悬空中的一轮圆月,恰如这桌上圆圆的胡饼,遂脱口而出——“月饼”,玄宗一听,拍手叫绝。从此,“月饼”这一叫法便流传开来。

说来说去,古人的中秋节也是逃不过吃喝玩乐,只不过他们狂欢的程度,可比我们“热闹”多了。

清明节唐朝人放假5天,宋朝人放假7天,元、明、清三朝居然不放假

元芳,这事你怎么看?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编者按 "清明节"的得名,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清明节

清明节作为中国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传统节日,属于中国人意识中,相当重要的八个节日之一。

这八个重要节日分别是: 上元(即元宵节)、 清明、 立夏、 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清明节定于每年公历的四月五日,其根源在于二十四节气文化,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按照公历来定,每年时间都固定。

24节气

但清明节的节期比较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十日前十日,这两种说法。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古代朝廷考虑到,在外官员、商人、旅人们返乡路途长远,故将这近二十天内时间定为清明,以供大家有足够时间回乡祭祖。

当然,历史上清明节的来源、形成、以及节假日规定,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方式。

其中,唐朝人放假5天,宋朝人放假7天,元、明、清三朝居然不放假!

这都是为何?

一切还得从源头说起。

夏商周:清明节1.0版

早期,清明节的传统,主要来自古代帝王宗室,以及贵族阶层。华夏民族,历来重视先祖崇拜。

夏商周三朝,尤以商朝,最为重视鬼神文化。

商王处理大小事务都要用甲骨占卜,这个朝代的君王,每次问卜都要写"日记"。那个时代没有日记本,他咋办?他找来龟壳、兽骨,把问卜情况统统刻在上面,而且异常勤奋,比咱们今天发微信朋友圈、发微博都频繁。几乎事无巨细,从天气预报,到祭祀打战,啥事都往上刻,给商朝的巫史官吏们,打下了非常坚实的美术基础。

甲骨占卜

搁今天,这些记录者们,考个美术系,专攻雕刻或印章这门技术,那也是不在话下。

商人重鬼神,周人重礼仪。

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后来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一看,"老爹和哥哥把克定神州的事都干了,我干点啥好?"

得,咱搞点文化吧。

天下初定,怎么能没有礼仪呢?

于是,周公旦在一日三吐哺之余,利用节假日闲暇时间,研究制定了礼仪。

其中,就是有祭祀的礼仪。这些礼仪包括天子、诸侯、卿、大夫们如何祭拜朝庙与家庙。

但那时,祭祖扫墓的权利,只有贵族以上享有。

民间百姓一看,这个比较文明,这个不错。

于是纷纷效仿。

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

中国很多文化都是这样,从庙堂之高,普及到江湖之远。

因为文化权,在古代只有特权阶级才能享有。

但是,这时候的祭祀文化,并没有形成规模。

这个时期的清明节,只能叫做1.0版。

不成规模,没有普及,所以没有明确的典籍记载了祭祀期间,是否全国放公假。

春秋战国:清明节2.0版

只有晋国放假,其它诸侯国酌情决定

春秋时期,晋国的王二代——晋文公重耳,一个不受后妈待见的落魄公子,为避免被晋国人肉搜索,政治迫害,在一帮老臣的拥护下,开始了浪迹天涯的行程。

这一路,逃亡了19年,辗转了8个诸侯国,直至62岁才登基做国君。那叫一个颠簸。

跟着他的人里,有一个老臣,叫介子推。这人曾经在重耳饥寒交迫时,割了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汤给他吃。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当上晋文公,准备对拥护者论功行赏。介子推却带着老母亲,躲到家乡的绵山里隐居起来。晋文公听闻一想,你几个意思?躲起来不见我,还把领导当领导吗?于是,一声令下,放火烧山。

晋文公成了清明节放火烧山第一人。他这一把火,酿成了悲剧。

活活把忠臣介子推,烧死在了山上。

后来,晋文公派人找到了山上那棵烧焦的柳树下,已经漆黑两团的介子推和其母的遗体。领导终于知道了权力的傲慢是会害死人的。

为了表示追悔,搞起了全国学习介子推精神的宣传活动,并且很大方地把这个活动,定为了晋国的法定节假日——寒食节。

全国,每年在这一天严禁生火,只吃寒食。

那么,寒食断火,第二天怎么生火呢?据记载,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而民间则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这里跟柳条啥关系呢?

原来,那颗柳树,居然在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扫介子推时,已长出了新叶子,看着满山一片天清地明,晋文公悲从中来,无限感慨,于是给柳树取名——清明柳。

柳,即留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

青山为证,忠魂可留。

但是,寒食节放假,这时候也只是晋国的事情。

因为,晋国主要在今天的山西,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

其它国家,人家晋国管不到,但是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春秋后期,战国时代,这个文化普及到了其它诸侯国。

当然,关于禁火之俗,也有人提出,早在周朝就有。那为什么还会有介子推这个故事呢?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主要是汉朝人在讲述和传播,目的是为了推广忠孝文化,方便汉朝的封建统治。尤其是它比较符合汉朝制定的"以孝治天下"的主旋律。

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就在前后的日子,在二十四节气中,本来就有清明这一节气,后来就逐渐合为一个节日。

南朝时《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 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于是,有研究者指出,"从先秦到南北朝,寒食都被当作一个很大的节日。唐朝时它仍然是一个较大的节日,但已开始式微,逐渐为清明节所兼并"。

唐朝:清明节3.0版

放假从四天,到五天,再到七天

根据北宋学者王溥所撰《唐会要》的记载,唐朝初年,一度普及开来的寒食节,已经蔚然成风。这一天,除了扫墓以外,人们还习惯于郊游、踏青,去采纳天气之清气。

唐代朝廷方面,对于这样的民俗是什么态度呢?

其实,为严肃节日氛围,缅怀先人,唐代明令禁止在清明期间结婚,同时禁止喝酒兴娱等一切活动。

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22年),政府正式下达文件,诏令指出,不许"临丧嫁娶"、"送葬之时,共为欢饮", "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会要》卷二三)

也就是说,民间某些不严肃的做法,是不符合清明时节悲伤的主旋律的。这样做显然是对先人的不恭敬,也与节日的初衷相违背。

此后,到了唐玄宗李隆基一朝,开元二十年(732年),朝廷再度颁布敕令,允许寒食上墓行拜扫之礼,并为这一节日,规定了祭拜细节: "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用拜埽礼。于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泣辞。食余于他所,不得作乐。仍编入礼典,永为例程。"(《唐会要》卷二三)

民间扫墓祭祖

不过,不严肃的娱乐活动,依然必须禁止, "食馀馔任于他处,不得作乐"。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再发敕令强调:"凡庶人之中,情理多阙,寒食上墓便为燕乐者,见任官典不考前资,殿三年,白身人决一顿。"(《唐会要》卷二十三)

那么,朝廷如此严肃认真对待,官员们自然认真地遵守,民间也乐得推广。

可是,重点来了,既然是一个法定的节假日,到底放假几天?

一开始,放的是4天!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

后来,改为放假5天!

大历十二年(777年)诏令, "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再后来,放假到7天!

贞元六年(790年),唐政府规定,假日加到七天。

假期越来越多,意味着唐朝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节日。侧面反映了,其实当时唐朝老百姓对于这个节日,也是相当的认同。

宋朝:清明节4.0版

一律放假七天

到了宋朝,清明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

根据研究者指出,"此时寒食节的习俗主要有三项:禁火、扫墓、郊游。唐宋时期人们所过和所说的"寒食节",其实是现在所说的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混合。"

寒食与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之后,临到清明这个日子,家家户户须换新火。即前文交代,用柳条或者榆木,来钻木取火。

在唐宋之际,清明与寒食两个节日已经合为一体。

所以,我们今天几乎不再提寒食节,主要是因为,寒食的文化已经融入清明节之中。

清明节

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

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宋朝人不仅清明节放假7天,冬至、元宵,也放假7天。

无独有偶,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研究者指出,"在唐人那里,在名称上,称'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尧臣诗《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也有称'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诗》描写唐代大历五年长沙清明节游春的热闹场景:'着处繁华矜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媚,争道朱蹄骄啮膝。'

白居易则把清明与寒食并称,其诗《寒食野忘吟》:"乌嘀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有些诗文将二名混称,有的诗题为"清明",下面的诗句又说成"寒食";或题为"寒食",诗句说成"清明"。 据《唐会要》,在大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后,寒食同清明"。

笔者对这一观点,深表认同。

元明清三朝:清明节不放假

笔发现,从元代开始,寒食节习俗已逐渐式微,大体上元代朝廷帝王先祖源自草原,实行天葬制度,并无继承汉制清明、寒食等祭祀文化的需求。

但这一时期,民间依然盛行清明节文化。只是,寒食这一提法,无论庙堂或是江湖,均已少见。

明朝的文化,更为奇怪。

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工作狂,明朝规定官员每年的假期只有3天,分别为春节、冬至和朱元璋的生日。其它时候,都不允许放假。

清朝学习的不少都是明朝的制度。

对于节假日制度,学习明朝尤其到位。

是以,清明节对于清朝人来说,也没有放假。

相关文章

最新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