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

外域原住民头巾(三星堆青铜雕像中有胡人身影?)新闻

栏目

外域原住民头巾(三星堆青铜雕像中有胡人身影?)

网络整理 2023-02-18 05:38:35

外域原住民头巾文章列表:

外域原住民头巾(三星堆青铜雕像中有胡人身影?)

三星堆青铜雕像中有胡人身影?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三星堆|胡子问题

器晤3N3N

三星堆出土的各类雕塑艺术品,特别是青铜类的艺术品,有很多表现的是人与神的形象。我们习惯上将那些面目狰狞一些的称为神像,另一些表情和善一些的称为人像,其实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并不是很清晰,有的也很难确定是人像还是神像。

虽然这些雕像多数可以归入神像之列,但仍有不少更具人的特征,它们是人像。即便是人像,在五官表现上也有一些怪异之处,所以常常被当作外域之人,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人甚至判断三星堆属于外来文化遗存,不属传统的华夏文化体系。

我一直对这样的说法持审慎态度,从不认为三星堆属于外来文化的遗存,也不觉得受到过外域文化明显的影响。不过前些时翻检起《三星堆文物全记录》(天地出版社,2009年),突然看到一例特别的小青铜人像,我便开始对是否存在过外来文化影响,有了一丝儿的怀疑,因为我的直觉印象告诉我,它未必会是一尊胡人造像么?

我不想马上得出什么是与否的结论,但这铜像不时地会不断从头脑中挣扎出来,我觉得还是要将疑问写出来。过去似乎并没有人谈起过它,那是因为在正式考古报告中没有提到,许多人也许没有机会注意到它。不过在微信圈我还是发现过它的影子,它出现在三星堆博物馆的展柜里。

这是一件小跪坐青铜人像,编号K23:296-3,图片有“头似盘辫,双臂平抬,双手握物,双膝下跪”这样的说明,标明残高2.4、宽2厘米,比起那些巨型青铜造像来,确实显得很小。

三星堆青铜小跪坐人像

这件小铜像是个残件,推测是某类青铜组合件中的附件。它非常引人注意的是,除了那个特别的“盘辫”,还有一脸的胡须,那是非常显眼的络腮胡须。如果那不是盘辫而是头箍,再加上络腮胡须,它就是一尊胡人铜像了。

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尊大胡子胡人像,这如果是事实,是真相,我是不愿意接受的,相信许多研究者也都不愿意接受。

我在寻找,它是孤独的一位呢,还是有另外的同伴呢?我觉得自己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它并不是孤身一个,而是一大拨,它们隐身在一座神坛里。这是原先发掘的2号坑中的一座青铜神坛,编号K23:296,那个胡人像的编号是这神坛的一个附号,可以想见当初有过这样的推测,它们属于同一组器物。

仔细一看,神坛上部的方形坛体四面,每面应当是跪着四个铜人,它们是一样的姿势,一样的穿戴,一样的留着络腮胡须。而且大小也都是一样,可以确定那个小铜人就是由神坛上掉落下来的。

三星堆神坛组件及细部

再仔细些查找,另有一些收获。三星堆还有一件青铜小人面像,编号K1:20,它是一种浅浮雕样式,“形体小而薄,”宽9.2、高7厘米。发掘报告说,这“是三星堆祭祀坑中出土的唯一的小人面像”,我注意到它的脸颊上出现的似乎也是络腮胡子,头顶也有头箍。

三星堆青铜小人面像

三星堆青铜雕像中,出现头箍的还有一些,过去有人将它与彝族人作比对,但因没有考虑到胡子问题,认识有局限。

三星堆青铜人像与彝族人像

胡子问题,其实很重要,我指的是络腮胡子。络腮胡子在古代,是胡人的重要特征,这一点我在下面要提到。

这样看来,难道三星堆人与胡人真有过往来?这让我想到汉代张骞的故事,想到西域胡人,想到追逐商品利润的胡商也许在张骞之前就到了蜀地。当然也想到胡人出现在三星堆人的神坛上,会有怎样的文化意义。

胡人到了蜀地到了中土,这在汉代应当并不稀罕,所以汉画和汉代雕刻,并不稀见胡人画像与雕像,络腮胡子是一定不会忽略的。特别是四川中江梁子汉代崖墓壁画胡人舞蹈图,更是胡人早就融入当地社会生活的证据。而唐宋元各代更是如此,我们在出土的艺术品中见到许多例证。

汉代胡人俑

唐代胡人俑

我们知道,中国早期艺术品中出现的人像,艺术家们并不乐于表现胡须,或者说绝对见不到络腮胡须。这是为何?因为平日里不易见到这样的景象,艺术家们不会凭空想象出来。

古今人称面部之须叫“胡子”,现代将面部须髯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唇边是“髭”,下颌是“须”,腮边是“髯”。“胡子”这一称谓或说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王国维先生持此说:“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

魏时泛指西域人为胡人,隋唐后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秦汉时中土人已注意到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有记述说:“自宛以西至安息国,……其人皆深目,多须髯。”这说法采自《史记•大宛列传》:“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眼,多须髯”。

有人认为因为胡人“多须髯”,“胡子”就成了一个特别的代名词。

关于胡子,王力和沈从文都曾认真讨论过。古中国人也有留胡子的,虽然生长得并不茂盛,历史上也留下不少美髯公故事,如关公与曹操等。古中国人最喜欢留一种“八字胡”,左右分两撇,是中国经典的胡子样式。而络腮胡明显不同,它原本不是中土的特产。

我们知道伊朗人对络腮胡非常推崇,几乎所有的伊朗国王都留有络腮胡。人类学家Joseph Deniker发现:胡须和体毛最多的人群包括:阿伊努人、伊朗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托达人(Toda)、德拉威人(Dravidians)和美拉尼西亚人(Melanesians),而美洲印第安人、布希曼人、中国人和马来人相对少须。

我们现在看到身着大袍加披风,包头巾戴头箍,那是阿拉伯人的样子。头箍是用驼毛做成的圆状环,或黑或白,年轻人喜欢粗重的头箍,系有飘带,显得俊美潇洒。

我还注意到,内蒙古艾博云集博物馆收藏一组元代陶俑,其中有两个装束和造形与众不同的仆吏陶俑,“一高一矮都是高鼻梁、鹰勾鼻子、深眼窝。高个子仆吏俑穿件大袍子,不系腰带,留着络腮胡子,裹着大缠头,是典型的波斯装束;小个子仆吏俑戴一顶高耸的螺旋状帽子,顶上带有大揪,也留着阿拉伯人的络腮胡子,凹眼睛,鹰勾鼻子。很明显,他们来自域外。”(娜丽莎《元代陶塑的艺术魅力——以内蒙古艾博云集博物馆元代陶俑为例》,《中国艺术》2011年1期)。

元代胡人俑

(呼和浩特市艾博博物馆)

这戴着头箍,脑后还拖着一条发辫的阿拉伯人雕像,看起来与三星堆神坛上的小铜人十分相似。如果当初那些留着络腮胡子的古波斯先人没有来到东方,如果古蜀人不曾见过他们,那一组小铜人又如何会站立在神坛上呢?

本文选于自著

《三星堆:青铜铸成的神话》

巴蜀书社 2022

创新亚文化的中国表情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重构着社会文化风尚,人们的时尚态度也发生了巨变,一种极具颠覆和反叛精神的小众风格----亚文化倍受追捧。
相对主流文化,亚文化即次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这类拥有不同行为和信仰的较小文化或群体,称之为亚文化,上世纪40年代开始萌芽,到70年代蓬勃发展衍生出的一系列不同风尚,如披头族,嬉皮,朋克,以及当下被设计师津津乐道的赛博朋克、垃圾摇滚等,可谓亚文化。
亚文化伴随新媒体闯入大众视野,进而衍生出各种不同流派的穿搭,如饱受批判的街头亚文化,以其标志性的扎染手绘卫衣和T恤,宽松的牛仔裤、工装裤、各种五金链条还有渔夫帽,这种穿搭或许是受欧美rapper的影响,为了展现个性一味地叠加大量配饰,在穿搭中使用五颜六色的色彩和繁杂的元素、花纹等,大多受人诟病。

亚文化热也引发了一些复古时尚单品的回潮,这种回潮折射出了在快节奏生活压力下,青年群体渴望独树一帜,渴望表达自我,追求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
青年人将自我宣示表现在服装上,喇叭裤,堆堆袜,头巾,彩色动物纹、卡通图案,破洞,五颜六色的发卡,跳脱的发色,金属链条的饰品,松糕鞋,配上毫无章法地混搭,穿孔成为大众认知下的“亚逼”。
单从服装穿搭的元素上来看,亚文化确实像当年被大家所鄙视的非主流,杀马特,五颜六色的头发,各种钉,难免让人觉得是时尚的轮回,但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以前的非主流是刻意将自己设定为另类和颓废感,现在的亚文化爱好者大多比较积极,不盲目跟风,有自己的喜好和坚持,并通过服装寄托自我的情怀和喜好。“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儿”,是当下社会亚文化族群独特情感的真实呈现。

有影响力的亚文化基本都是舶来品,如街舞、嘻哈、选秀、女权等,亚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后有个文化语境的吸收和转换过程,但就服装而言,它似乎变成了一种离经叛道的东西,许多人提起亚文化就会鄙夷和不屑,使得亚文化穿搭变成一种不能被大众接受的边缘时尚。当国内三四线城镇青年有选择性地效仿其发型、服饰等夸张的表象视觉时,摒弃了其中蕴含的朋克和摇滚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去其精华取其糟粕”的吸收,在遭受了大众的鄙夷和歧视之后,虽宣告其短暂生命周期的结束,但这种“东施效颦”的模仿仍满着小镇青年对时尚的心理追求,和一种情绪的宣泄及对身份认同的渴求。
不管是“杀马特”、“非主流”还是“Y2K千禧风”、“赛博朋克”,中国的亚文化现象无一例外总是缺乏思想内涵作为支撑。比如近两年的“说唱成风”,许多人的认知仅停留在穿得街头一点,说着如数来宝一样的hipop,就认为自己已经融入其中了。这说明现在年轻人还缺乏深度思考能力,人们将碎片化知识不加分辨的照单全收后,所出现的文化断层现象。

在时代流行的大潮中,正是因为主流文化不能满足部分人日益迸发的精神需求,才有了亚文化得以崛起的景象,这一现象的轮回给一批青年人找到释放个性的出口。面对亚文化这种社会基本需求在精神与灵魂层面的文化表达,如何引领其健康发展,推动这些舶来品结合本土实际“西为中用”,是创新亚文化中国表情的责任。
调动专业媒体,正确引导消费者对外域文化的流行源和传播的动力因加以辩证的认知,客观分析亚文化和主流文化碰撞产生的时尚与反时尚关系,引导消费群体理性地体验亚文化潮流,这是顺应社会流行发展,推动亚文化向主流文化靠近并融合,各类消费群体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有效路径。
引导设计师在时尚创新设计中,客观认知当代青年渴望的个性追求,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与个性化表达的平衡,变单纯考虑亚文化元素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为针对亚文化消费群体的性格特点与心理需求,通过设计将亚文化元素注入服装品牌的基因里,调和追求功能和审美和谐统一的情感化设计,激发年青一代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潮流产生共鸣,继而融入社会时尚的大潮中。
青年漫画家乌合麒麟说,“亚文化生长是必然的,是从旧的生产资料到信息爆炸时代生产资料必然的替换过程。”亚文化只是一个框架,面对影响中国青年人的亚文化流行现象,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亚文化的正面效果、引导价值,寻找到与青年族群对话的符号和方式,我们就能够与这个消费群体一起,共同创造出适合中国的亚文化时尚表情,就够创造出更有魅力和社会价值的亚文化时尚潮流。



作 者 | 陈雅卓(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艺术研究生)
编 辑 | 毛立辉
图 片 | www.xiaohongshu.com,https://www.pinterest.com/

本文为 时尚在线专栏作者: 陈雅卓的原创作品,责编:ucoo。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时尚在线观点。

这所学校押中了北京高考题 然后小学生写出了这样的高考作文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曾在多个场合指出:高考注重的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12年的知识积累,强调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甚至连小学生也可以“有话可说”。2016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为二选一,其中一个就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巧合的是,2015年11月,北京中学就组织了学生前往陕西,进行“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学习体验,在关中民俗博物馆中,同学们作为小记者,对老腔表演者进行了采访。当小学生邂逅高考作文,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2016北京高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寻老腔——那一声呐喊

杨紫陌 北京中学六(1)班

去了很多地方,各种房屋、花草、石雕,似乎变得有些千篇一律。

关中民俗博物馆,却令我眼前一亮。人群聚到了一个不大的院子里,中央有个大约一人高的舞台。台上坐着些戴头巾,衣着朴素,手里拿着一些总觉得见过,却叫不上名字的乐器。

“老腔?很老的声音?”我嘟哝了一下。舞台上紫红色衣服的大叔起身,把刚刚坐在身下的小板凳拿起,挪了挪位置,“蹬!”一下子踩在了脚下。随后他后面坐的人也摆好各自的姿势,这就要开演了。

“欸!”紫红衣大叔吼了句方言,其他人跟着回应。大叔又喊了一声,更加热情,更加大声。第三句话“伙计们!抄家伙……”拖着长长的尾音。然后似乎有那一千分之一秒的停顿,所有人开始敲敲打打。有拉琴的,声音尖锐但不刺耳。有右手拿板凳,左手拿砖的,两物疯狂撞击,声音有些突兀,却和这一瞬间热情四起的音乐默契地融到了一起……瞬间我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涌上心头,不知道这老腔咋有这般魔力呢?

我睁大眼睛,不漏过每一个细节。从左到右依次扫一遍,大部分老腔表演者都是花甲左右的老人。只见他们跟着节奏,夸张地摇动着身体,抖动头部,在适当的时候跺几下地。音乐听多了,总感觉在不断重复,但却丝毫不会感到枯燥。那似乎要从布满皱纹的脸上掉下来的发自肺腑的笑容,那从唇齿间呐喊出来的酣畅淋漓,像一道强而有力的阳光,锐利又霸道地直接钻入我的心房。

我见到了我从未见过的表演。不!不是表演,是一种语言!那些令人费解却熟悉的方言,伴着音乐,娓娓道来。我听到了从未听过的音乐,不,不是音乐,是一种骨气与抗争,像千百年祖辈们歌谣,有喜有忧。我从未了解这些人的身世,但却感到了他们每个人深深的不易,与现在的幸福。他们的演奏中透着浅浅的凄凉,一丝丝的疲劳。这样的表演,真实、动情。

要听老腔吗?请到关中民俗博物馆来。真的要听吗?请一定用心倾听,他们用木头、双手、嗓音,还有那一股精气神,讲述着民族魂的故事……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赵慕雪北京中学六(2)班

世界上还有哪些剧种,保留着人们那种最纯真的思想?

老腔或许就是其中之一。

就如同每个省几乎都有自己特色的文艺表达方式,上海的“越剧”,北京的“京剧”,东北的“秧歌”,都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而“老腔”也是如此。它是陕西非常古老的汉族戏曲表演形式,气势磅礴,一字一句中都透露着气势,使人感慨。

“老腔”表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人民率真的性格,他们不会刻意去追求人们所谓的“美”,那种坦率,就是老腔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他们唱出自己,唱出真情实感,唱出喜怒哀乐。在他们唱出的“老腔”中,我似乎甚至看到的是他们的生命。它是这些人们精神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正是我们当今生活中所缺少的。

说起来,虽只看过一遍“老腔”,但那奔放的歌声与豪迈的身影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或许是被那满腔热血感染,观众也不禁跟着他们一起哼出来。这就是老腔的魅力。就是它那种传统而具有特色的形式打动了我,一个声音在我内心呼喊:“我喜欢这样的老腔!”

有人曾说:“将一些创新性,现代化的东西加入到老腔中去,会让它被更多人所认可。”我并不同意这种观点,这种从很久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是我们想改变就改变的。“老腔”之所以震撼人心,不就是它那种淳朴的民俗特色吗?换了种风格就不再是它自己。

既然想加些创新性,现代化的东西,那为什么不改名为“新腔”?而且,即使“老腔”真的变为“新腔”了,也不一定会被所有人所认可。春晚上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说到底,还是没有传统来得豪爽。

“老腔”之所以令人震撼,说到底还是来自黄土高原纯粹人民的真情实感,使人第一次看就能将“老腔”这两个字和其画面紧紧相扣,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老腔”今后的趋势不由我们说了算。但是,最传统的“老腔”无疑是最令人震撼的:不管是那沉稳浑厚的歌声,还是那粗犷豪放的表达方式,更何况那是民族抗争的呐喊呢?!

老腔也需传承

王怡玮北京中学六(3)班

陕西的老腔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我曾经非常有幸地听到过一次令人震撼的老腔,那种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真是让人终身难忘。

我清晰地记得,那独具特色的老腔可谓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各种知名或不知名的乐器让场上热火朝天。虽然说“老腔是吼出来的”,但是没有一个人觉得老腔粗俗而且上不了台面,因为在这粗犷的嗓音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属于历史的沧桑感和婉约的江南、庄重的北京所没有的一份粗犷大胆、豪爽明快的美。它虽然没有越剧细腻轻软、清新脱俗,但它却有着直爽大气、豪迈潇洒的陕西风格。如果拿老腔和越剧做个比较,老腔是直来直去的武将,越剧就是含蓄内敛的书生。

老腔的风格特点与表演者也大有关系。这些表演者都是一些质朴直爽的关中农民,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老腔。这老腔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演唱者需要至少十年的经验,才能够唱好它。

老腔的历史也是很悠久的,它是秦腔的鼻祖,起源于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所以这老腔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老腔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代表的是陕西的文化。

老腔文化是一根接力棒,历史将它递到了我们这代人的手中。我们也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存留千年的中华文化,不应该中断在我们手中,它们会继续被我们师传身授地一代代传承下去。

老腔出新韵

许瑞宸北京中学六(4)班

“华阴老腔一声喊!”今年春晚的舞台上,一声高亢的唱腔震惊了全场,吉他、钢琴等现代乐器,与传统的锣鼓、唢呐,甚至还有一条板凳和砖头的敲击声中,谭维维用摇滚的节奏,唱起了陕西黄土高原那山旮旯的老腔,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演绎了现代摇滚与古老秦腔的完美结合。

相比老腔而言,现代的通俗音乐更能被我们接受,而老腔与这些音乐在一起,无疑是为老腔增添了一抹更加绚丽的色彩。

慷慨激昂的腔调再加上陕西特有的口音,唱出了世间百态,也唱出了陕西人放荡不羁的性格,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一种戏曲,传唱了几百年,流传了几百年。可是时代总是在前进的,人们各方面的追求也在改变,像老腔这样的悠久古老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

但是有的人也在质疑这种变化。可是像老腔这样与音乐属性类似的摇滚相结合,就像是老树开出了新花,只要它的文化底蕴还在,形式的改变只会让它更受人欢迎。

放眼现在,像故宫在推陈出新,故宫的宣传画上,有摆着剪刀手pose的康熙、面露微笑又搞怪的雍正,还有了彩色胶纸、文化T恤等等小纪念品,特别受追捧。这些元素与有着悠久历史的故宫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传统文化固然好,它是我们中国人的魂。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还是要对传统文化做些创新性的改变,这不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而是为了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就如同老腔唱出新韵,赢得了精彩的掌声。

老腔

张叶彤北京中学六(4)班

首次接触老腔,并不是在春晚上,而是去年跟着学校去参观关中民俗博物馆时。

那是当地的农民自己准备乐器,自己准备道具,自己准备舞台,自己唱的。那酣畅淋漓的嗓音,用乐器演奏出的乐曲略带悲伤,让听的人略微感到凄凉。当一个人扛着板凳,手里拿块石头走上舞台中央之时,我真正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文化底蕴。气势磅礴、粗犷豪放、慷慨激昂、雄浑奔放、苍莽苍凉、悲壮的气韵里却也不无婉约的余韵,我能想到的这些词汇,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朴素的舞台道具,无一不展示了当时农民的辛苦,这才是老腔真正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流传下来的东西到底能有多少呢?在今年春晚上,谭维维演唱的华阴老腔,让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摇滚结合在一起,虽然那一声“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呐”喊的洪亮,不知道这会像老腔一样流传下去么?这次华阴老腔的广受欢迎,说明观众对类似的作品有需求有市场的。民间传统艺术应以更加自信从容的姿态“走出去”,在政府社会各方的扶持下寻求合作创新与传播平台,其潜力与空间大为可观。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谢佳北京中学六年级(4)班

“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一个沉默的群体,沉默地活着,又沉默地衰老。当然,他们也有开口吼唱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他们会随心所欲地释放沉寂已久的内心世界。那力量不是喊叫,也不是抗争,而是忍受,执着而又倔强的忍受。忍受现实世界带给他们的悲辛与幸福,无聊和乐趣。”这是海外版人民日报对华阴老腔的评价。

那么,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记起去年我听的那一段老腔。在掌声中,他们登台了,带着月琴、板胡等乐器,还有一条长凳。他们有的撸起袖子,有的挽着裤腿;有的蹲下来,有的直接席地而坐。对于他们,任何修饰或化妆都是多余的,他们所展示的,是最真实的自己。

“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太阳圆月亮弯……”伴着乐声和敲击声响起的是苍老浑厚的嗓音和朴实的唱词。惊天动地的吼唱声使我震惊,仿佛他们唱出了几个世纪的热血,释放出了千年华夏的不屈。

直到看到采访人员的报导,我才知道,他们的戏中有故事。西汉时期,粮仓就等同于军力,外域想把粮食抢走,引发了一场战争。老腔,源自对战争场面的模仿。马号,就是模仿马的声音;拿着木板敲长凳,就是在模仿打仗时敲船板;唱腔,就是模仿当时的号子……

为我们表演的老腔艺人中,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舞台中央的老人就是老腔演出中的主唱,其他人都是陪唱。这些老人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不断做出努力,这种坚持让我从内心生出一种敬意和震撼。毕竟我们谁都不想在这好听的唱腔消逝后,徒留一声叹息。

老腔使人震撼的不止这些。老腔演绎的是一场戏中戏,仅六个人,便能唱的一出戏。唱出了当时喊打喊杀的凌乱,一人敢当雄师百万的勇猛,牺牲后孤坟乱岗的苍凉……声音沙哑,却荡气回肠。一人唱满台和,带着“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忠诚,带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唱着征战与牺牲,唱出肃杀和悲辛。

老腔的唱词没有用任何华丽的词藻来修饰,反映的是最真实的生活,却出奇地带有韵味。这些年过半百的老腔艺人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艺术的生命也难以维系。

一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老腔,既有凝聚力又有爆发力,它承载着民族精神,传承着历史文化,这些,才是老腔令人震撼的根源吧。

北京中学“押中”北京高考题

学生在游学中对话秦腔表演者

这两天,朋友圈都在热传——北京中学“押中”北京高考题!看看是怎么回事:

2016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为二选一:一个是“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另一个是“神奇的书签”。而北京中学在学生社会实践中就带领学生与老腔表演者进行了采访。

北京中学书记任炜东介绍,学校于2015年11月就组织了学生前往陕西,进行“中华文化寻根之旅”学习体验,在关中民俗博物馆中,同学们作为小记者,对老腔表演者进行了采访,学生还就此撰写了心得体会,并发表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

“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是北京中学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阅历课程。任炜东表示,学校开设阅历课程的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完整的理解中国文化脉络,并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任炜东介绍,学校经过前期踩点了解之后,各个学科教师根据此次行程的不同地点,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教师们从地理风貌、饮食文化、历史沿革、建筑形态、艺术特色等方面精心设计学习单,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三份学习单进行研究。

为发挥不同年级学生间的互助功能,学校还进行跨年级的课题研究组合,三位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学生自行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课题,自行选择本组的课题研究导师。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次开展文化寻根之旅出京游学活动前,学校还针对此次游学开展了专场的文化寻根推介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目的地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方便学生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

北京中学建校至今,每学期都会安排一次全校出京游学活动。迄今为止,学校已经组织全校学生体验了秦岭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与关中文化等。

北京中学夏青峰校长表示,在学生自主策划设计、自主组织活动、自主选择课题、自主选择导师的前期准备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文化寻根之旅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生活”与“学会创新”的学习载体,这样学校的教育目的就真正实现了。

来源:现代教育报

关注“郑眼看教育”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唐朝疆域为什么这么大?

原创: 猫斯图 地球知识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782-大唐辽阔疆域

作者:猫斯图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唐朝鼎盛时期的版图之大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数一数二的。虽然外围区域并非由中央完全直辖,有很大的自主权,但当时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大量政权无不折服于天可汗的威名,向大唐俯首称臣。

这是一个流行都护府和都督府的时代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领土巨大也就意味着邻国众多,诸多外域新鲜事物都涌入大唐,让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充满了异域情调。通过影视作品,今天的人们也大多对这一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在看似包容开放的唐朝,却有着一项令人颇觉不便的对外政策。

盛世大帝国

由于隋朝晚期国力空虚、外战失利,中央王朝能够管辖的区域基本退回了汉人最熟悉的地盘,在各个方向的外围都没有什么控制力。而成功压制群雄的唐人,一开始也并没有表现出能够继续对外开拓的实力。

隋末唐初天下大乱

李唐虽然西部建立了稳固的势力

但向东仍面对着一众实力强劲的对手

不过整合了中央王朝最核心的地盘,并且拥有鲜卑游牧尚武传统的大唐,还是在平定了内部的政权斗争之后开始向外拓展,重新实现隋王朝当年的梦想。

跨越地域差异击败游牧民族

是中原王朝长期的挑战

不过唐朝在李世民一代就一举击败了东西突厥

经过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的不断努力,唐朝中央政府通过直接委派官员和羁靡当地显贵,已经控制了大片的新疆土。其中有些是因隋朝战乱而失去控制的汉人熟地,还有一些则是新控制的领土,甚至除了后来的元朝以外从未有其他中国王朝染指过这些地区。

虽然把中亚、蒙古、朝鲜大部分都纳入了疆域

但控制很多只是名义上的(比如波斯都督府)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高宗中期的疆土,不仅基本囊括了现代中国的主要版图(一个大型例外是位于西藏的吐蕃国),还包括了今天中国大量邻国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从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到越南、老挝、朝鲜、蒙古国,都出现过唐朝皇帝所册封官吏的身影。

一个传奇的史诗般的中国

令整个亚洲震惊和敬仰

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就是很好的体现

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唐朝在各个方向上所能够控制的极限是有区别的,比如俄罗斯远东的萨哈林岛似乎也曾经进入过唐朝的疆土。

东北方这一大片“疆土”

实在是有些勉强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几乎没有什么人口,通过间接的臣属关系就能名义上拥有大片的领土。也因此,切实统计唐朝鼎盛疆域的面积很困难,我们只能根据专家给出的估算,认为唐朝的鼎盛面积在1237万平方公里左右。

萨哈林岛周边

农业时代显然无法支持大规模农业社会

这是比现代的中国大1.3倍的硕大国土,是世界历史上也数得上的大帝国。按照现代的地理概念来比喻,是比整个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都大的领土。以当时的通讯技术,能够让坐镇两京的皇帝旨意传达到边疆,是非常困难的。

这一点可以从高仙芝打怛罗斯之战前紧急回到安西的速度上看出来。严耕望先生统计了高仙芝从长安出发到达安西都护府的距离,大概是7000唐里,约合近4000公里。根据后来他领兵出战的日期倒退,结合当时马匹一日行100公里左右的速度,这段路走了至少一个多月。而这还仅仅是长安到西部边疆一半的距离。

唐朝能够跨过天山山脉

成为半个中亚的保护者

以及非常成功

但也达到了当时统治与后勤的极限

如果从唐代的东部水运重镇扬州出发,到达王土最西陲的边境,即使用快马都要三四个月的时间,就更别说坐大车或是步行了。即使一路通畅,也要花数年都未必能走到。走了一年半载都走不出自己的国家,唐朝疆域之大可想而知。

一大波舶来品

无论是帝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还是外国人,对如此庞大帝国的帝都都有着共同的仰慕。出于经商获利、增长见闻、传播宗教等目的,各地各国的旅行者都聚集长安洛阳两都城,为唐朝带来了本民族的文化和特产,丰富了都城长安的服装、文化和餐饮行业。

有商自远方来,唐人不亦说乎

《旧唐书》就记载了唐朝女性的帽子变化:唐朝初年,贵族女性骑马外出时,会戴着一种叫做羃篱的帽子,有黑色纱罗缀在帽檐四周,能挡住面部和身体。

刺客聂隐娘中用到的是白色

到了高宗朝,帽子的遮挡作用渐渐减少,变成了隔着半张面纱若隐若现的帷帽。到了玄宗朝以后,爱美的女人们干脆戴上了各种样子的胡帽,完全放弃面纱了,让老夫子们非常生气。

而这些胡帽,正是在粟特人等胡商的带动下进入中原的。

这帽子看上去就很胡风

胡商们带来的,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舞蹈。比如来自今天新疆境内的龟兹音乐,就在长安大行其道。乐师戴着黑色的丝绸头巾,穿着红色的丝绸长袍和红布裤子;舞者四人一组,穿着红皮袄、白裤子和黑皮靴,有吹有弹,有唱有跳,岂不快哉。

当然最让唐朝人开心的是,随着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商队带着自己老家的特产进入大唐,人们的餐桌一下子丰富起来了。

没有哪个地方能独自培育出所有的农业品种

互通有无才是吃货最大的福音

随着胡商不断进入唐朝的疆域,一种和今天的馕饼一样的食品胡饼进入了大唐。香脆可口的胡饼让很多唐人都爱不释手。日本和尚圆仁曾在长安留学,在自己的游记介绍当时整个大唐都流行胡饼,从僧人到俗家人都爱吃。

可以可以

还有一些简单好吃的肉制品烹饪方法也传进来了,比如“羌煮貘炙”。看上去不太好懂,其实就是涮肉片和烤全羊。此前汉人吃肉类都要用水煮,菜色品种比较单调。但在这两种烹饪方法传入唐朝后,人们可以选择的肉制品风味多了很多。不过唐人似乎不习惯简单烹饪后腥膻的味道,选择了使用姜、桂、陈皮作香料去除腥味。

吃烤肉恐怕离不开孜然

而这种植物也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还有一些特殊的酿酒法也从西域传入了大唐。波斯进入的三勒浆、龙膏酒、高昌的葡萄酒等洋酒都让唐朝人沉醉。李白在他的诗里写道:“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一派歌舞升平的盛世气象。这样的快乐在古代社会可是不多见的。

尤其是唐朝的葡萄酒,更是一绝。虽然汉朝的时候葡萄就已经从西域进入了中原,但因为葡萄酒的酿造有着严格的气候和葡萄品质要求,技术还不过关的中国人仍然不能很好地酿造葡萄酒。而到了唐朝,葡萄酒已经可以在中国酿造了。据说平日一丝不苟的魏征就是一位葡萄酒酿造大师。

唐民也想出国游

汇聚在大唐的外国风物众多,居民们开始对外国的事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对当时的人来说,国外并不是过去经典中所谓的荒芜之地,而是拥有奇特文化和物产的文明之地,有前去一看的价值。

唐朝的非洲人与粟特人雕像

可惜唐朝时出国并没有那么简单。

在《西游记》中,唐僧是受到了皇帝的委托前去西天取真经,皇帝直接颁发了一份通关文牒,沿途关口和小国家也因此没有给唐僧出国制造什么麻烦。可历史上的玄奘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肯定没有这么简单的

历史上的通关文牒被称为“过所”,由唐朝的尚书省(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颁发,审核非常严格。玄奘曾多次前往管理部门申请,也没有能够成功。

没有通行证是不让过的

为了去天竺取经,他几乎是一路非法偷渡出国的。他唯一的通关凭证,是他高深的佛学修为。通过为官员和僧人们普法,他感化了很多人为他偷偷想办法偷渡。

玄奘法师要前往印度

从出关开始就是一连串的自然障碍

另一位出国的高僧鉴真和尚也没有拿到过所。而且为了防止高端人才外流,唐政府还在出海的必经之地扬州严加看管,不断阻挠鉴真。他只能自己拉赞助,偷偷造船偷偷出海,尝试了7次才成功抵达日本。

鉴真在日本传播了佛法

也留下了众多的唐风古建

(如奈良唐招提寺)

至于从西域进入中原的商人,比如粟特人,虽然因为熟悉西域的情况而受到了政府的欢迎,政府也允许他们一定程度上自行管理,但毕竟长途贸易路途遥远,也容易受到政局和战乱的影响,往返东土与家乡之间并不容易。

直到清朝时期

外国商人在中国设立“办事处”

仍然是丝路贸易传统

即使成功出国了,离家太远,人们和亲友的联系也会很不方便。官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调动驿站快马,比如前文说到的高仙芝西进的时候,就是利用了唐王朝在国内铺设的三十里一驿的基础设施,才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到达目的地。民间则没有这么好的服务条件,一封家书能到游子的手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时效性几乎指望不上。人们一去远方,基本是杳无音信了。

想象一下入伍从军

出河西走廊隔绝大漠远赴西域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END

陕西30个冷知识!唐代诗人王维竟劝人在咸阳酒驾,你知道吗?

“中国”二字最早出自陕西?

陕北人说的“婆姨”竟然是外语?

“陕西罗宾汉”说的是谁?……

身为陕西人,这些有关陕西的冷知识,你造吗?

黄土高原上有湿地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千河谷地中游,是以河流湿地特征为主,集河流湿地、库塘湿地、沼泽湿地特征于一体,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黄土高原湿地,也是陕西关中地区最大的人工湖。

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南依陇山,北靠千原,群山叠翠,绿树葱葱,湖光山色,碧水粼粼,风景如画,被人们誉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

西安城墙竟然还有这俩门洞

1927年初,在冯玉祥将军倡议下,在西安东城墙中段新开辟了一座城门,以纪念国民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而命名为中山门,俗称“小东门”。

1927年5月1日,冯玉祥将军率军东征,就从中山门出城,中山门并列两个门洞,冯将军分别为它们取名"东征门"和"凯旋门"。

“中国”二字最早出自陕西

“中国”一词是周人的发明,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内底部的铭文,这件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的青铜重器,告诉了我们“中国”二字的来历。

▲ 何尊铭文拓片,“宅兹中国”见左起第6行上4字

何尊上的“中国”,指的是周都城的中心区域,这也是“中国”一词的最初之意。

唐代诗人王维竟劝人在咸阳“酒驾”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这个当年无尽伤感的送别之地,就在现在的陕西咸阳。

北京奥运五福娃灵感来自半坡

福娃设计者吴冠英介绍,福娃的创意灵感源于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盆,最初是长着“人面鱼纹”脸的“五行娃娃”!几经修改之后,“五行娃娃”最终定稿成为五“福娃”。

陕北人说的“婆姨”竟源于佛教

“婆姨”一词,一个意思是“老婆、妻”,另一个意思是泛指已婚女人。陕北民谚:婆姨管汉,金银满罐;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好菜费饭,好婆姨费汉。

据学者研究,“婆姨”一词源于佛教。佛教称女居士为“优婆夷”。唐 《敦煌变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经文》:“‘优婆塞’者,近佛男也。‘优婆夷’者,近佛女也。”想当初,佛教盛时,人人信佛,家家女居士,很多人的老婆都能称是“优婆夷”,而自己老婆以外的女人,也都是“优婆夷”,后来略为“婆夷”。

随着“婆夷”这个对女人的称呼的宗教意义越来越淡,书写时便多了个女字偏旁,称了“婆姨”。后来到唐代称老年女人为“老婆”,到宋代开始把妻子叫做“老婆”,都是从“优婆夷”变化而来。现在满世界“老婆、太太、夫人”都叫起来了,黄土高原上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婆姨”一词。

起底小寨 村姑现在潮潮哒

小寨这个名称,是因为明代在这里曾有过一个叫“小寨”的村子而得来的,今天此地仍有个“东小寨村”。

而现如今小寨被誉为西安最具青春活力的商圈。它是与北京王府井商圈、南京新街口商圈等全国15个城市的21个著名商圈齐名的全国重点示范商圈。

永宁门为啥老不开

中国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向南面。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

桥梓口”意思是“父子口”

桥、梓为南山高、矮两种树木,桥树高大,梓树低矮。桥亦名“乔”,“乔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桥梓,又作“乔梓”。用来比喻父子关系。儒家认为父权不可侵犯,似乔;儿子应卑躬屈节,似梓。故后世称父子为“乔梓”(即桥梓)。

秦代老百姓为啥被叫做“黔首”?

黔字从黑从今。“黑”指“黑色头巾”,“今”意为“当面的”。“黑”与“今‘联合起来表示”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即以黑色头巾作为出门的行头。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

《说文解字·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首,谓黑色也。”秦诏令称百姓为“黔首”,是由于秦为水德,水德尚黑。

陕北唢呐源自外域?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唢呐这个名称,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

唢呐大约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

柳青在陕西哪里写的《创业史》?

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柳青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见证了那时代。柳青把家安在了终南山下的一个偏僻的村庄——皇甫村。把一座破庙只稍作修整,成为了住所。

到1966年文革开始止,柳青在这个山村里一住14年。直到他被迫离开皇甫村时,皇甫村的很多村民不知道柳青是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有笔墨记载的大作家。

陕西冷娃吃煎茶 石子馍上磨过牙

石子馍是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汉族风味小吃,是用烧热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制成的馍。如今、以它历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传遍陕西关中地区。它油酥咸香,经久耐放,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就连外宾吃后也大加赞赏。

鼓楼南面写着“文武盛地”,那北面写的啥?

北匾“声闻于天”,匾长8米,宽3.6米,为蓝底金字木匾。

人面鱼纹彩陶盆印着几条鱼?

两条。这件陶盆上画有人面,人面两侧各有一条小鱼附于人的耳部。

陕北民歌里的山丹丹花究竟是啥花?

山丹丹花,学名斑百合,别名红百合,幼时和杂草毫无区别,一旦绽放,周围的一切都成了它的背景。

小南门大名叫个啥?

朱雀门旁边的小南门,又名勿幕门,就是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中陕西革命先烈井勿幕先生而修。

兴庆宫里有座楼是唐玄宗给他哥修的

玄宗是以宫廷政变方式获取皇位的。为了防止其兄弟以同样方式谋取皇位,玄宗特在兴庆宫建造花萼相辉楼,比喻兄弟之间应当相亲如手足,相互扶助,如同花萼相辉一样,这也是我国第一座彰显兄弟情谊的皇家建筑。

盛唐时代,花萼相辉楼位列四大名楼之前(即江西的滕王阁、湖北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统称为“天下五大名楼”,享有“天下第一名楼”的美誉。遗憾的是,后唐的战火将这座名楼摧毁殆尽,而后少有人知晓“天下第一名楼”何指。

陕北信天游《赶牲灵》赶的啥?

陕北山大沟深,道路崎岖重重阻隔,过去出远门拉人运货几乎都离不开马牛驴骡,尤其是骡驴。《赶牲灵》里唱得就是骡驴。

陕西第一张报纸登的啥?

陕西第一份民办报纸叫广通报(取义广开通民智)。《广通报》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早的民办木版印刷报纸,每半月出一期,以拥护维新,废除八股,兴学治愚,改良中华为宗旨。

内容主要转载《时务报》《万国公报》《申报》等时论文章和新闻报道,宣传改良主义,具有鲜明的维新思想倾向。1898年元月停办。

秦朝人过春节穿棉袄吗?

不穿。秦人的新年可不在天寒地冻、大雪纷纷的冬季,而是在农历十月初一,正好是一年中粮食大丰收和瓜果飘香的季节!

一开始,“大秦”说的不是陕西

根据西安碑林里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记载,“大秦”并不是指陕西,而是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

姜太公在陕西哪里钓鱼?

姜子牙的钓鱼台在宝鸡市东南40公里的蟠溪河上。南依秦岭,北望渭水,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距西安150公里,宝鸡市30公里。

陕西宁强有“矮马”

矮马指成年体高在106厘米以下的马,宁强矮马,我国主要的矮马品种之一。由于是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保持了较为纯净的原始的基因库,科研价值极高。

世界上第一个百万人口大都市是西安?

七世纪唐朝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

孙思邈和葫芦头有关系?

“煎白肠”是用猪肠肚做的,肠子腥味大、油腻重。孙思邈从随身携带的葫芦里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汉阴椒等芳香健胃之药物,调入锅中。香气四溢、其味大增。店家不忘医圣指点之恩,将药葫芦悬挂在店门首,并改名为“葫芦头泡馍”。

“石油” 这个名字起源于陕西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他在百科全书《梦溪笔谈》中,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并对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

城隍庙牌匾上“你来了麽”啥意思

位于西安西大街的城隍庙有一块大白话牌匾,就四个字“你来了麽”。话虽直白,但实际是道教警语,暗藏着“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的谶语。只有那些坦荡无惑的人,面对此匾才敢应一句:我来过了。写下这牌匾的不是别人,正是“颜筋柳骨”中的颜真卿。

西安民生成立于1959年?

民生集团成立于1959年,是“全国大型百货零售企业贸易联合会”(简称“全国贸联会”)成员单位。改革开放使民生集团走上快速发展之路。1992年在西安市率先实行股份制,由国营西安民生百货大楼成功地改组为股份制企业。

“陕西罗宾汉”说的是谁?

刘志丹在到陕北组织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根据地,先后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定、安塞等6县,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美国记者斯诺曾称:“刘志丹是个现代罗宾汉,在穷人中间,成了救星。”

看完这些冷知识,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假”的陕西人,不知道不要紧,大家一起学起来啦~

来源:镇安旅游

相关文章

最新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