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安GeChe手游下载站

司马青衫是形容(七言对联6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请您对句)新闻

栏目

司马青衫是形容(七言对联6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请您对句)

网络整理 2023-01-31 00:09:58

司马青衫是形容文章列表:

司马青衫是形容(七言对联6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请您对句)

七言对联6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请您对句

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

对句:(您请!)

《诗歌常用典故》释义:

21.青衫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2. 商女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即歌女,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如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3. 风骚 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24. 雕虫 语出汉代杨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指微不足道的技能,多指文字技巧。如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月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25. 鸡黍 《论语》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后了,遇见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本次出句是:莺歌燕舞春招手;(平平仄仄平平仄),对句格式是(中仄中平中仄平),中为平仄均可,其中(中仄仄平仄仄平)是孤平之句,尽量避免,无法避免也是允许的。请看例句:



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

对句:日丽风和柳试妆。


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

对句:李白桃红山摆席。


出句:莺歌燕舞春招手;

对句:(您请!)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

12.“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

13.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

14.(2017·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

15.(2016·全国卷Ⅱ)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

16.(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

(二)皇室官职

17.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

18.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

19.(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

20.皇帝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称为“皇太子”。一般为皇帝的嫡长子,但也有例外,由皇帝选定册立。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

21.(2016·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

22.(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

23.(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

24.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

(三)中央官职

25.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 )

26.秦代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秉承皇帝旨意辅佐朝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事务。( )

27.(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

28.太师,西周始置,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沿用,战国后废,汉又设置,位在太傅之上。( )

29.司徒,春秋时负责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 )

30.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所以,至唐昭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

31.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

32.参政,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与宰相事务的官职名,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为参知政事。( )

33.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 )

34.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

35.(2017·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

36.我国战国时期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行纠察弹劾。( )

37.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38.“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

39.“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

40.(2016·全国卷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

(四)地方官职

41.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成为后来各个朝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汉承秦制,把郡守改称“太守”。和郡平行的还有“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全仿中央。( )

42.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长官是刺史或太守。首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

43.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

44.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

45.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

46.司马,西周始置,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司马常作为官员的贬降之职。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47.提辖,主管军队武装、训练、督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等。宋代州郡多设提辖兵马一官。( )

(五)官职任免

48.“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

49.“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

50.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试守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

二、姓名称谓

5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

5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5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

5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

5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

5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

5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

58.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

59.“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

60.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

61.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令堂、令兄、令郎、令爱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意”(对方的意思);“贤”,用于尊称平辈或晚辈,如“贤郎”(对方的儿子)、“贤弟”等。( )

62.(2016·全国卷Ⅱ)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

63.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 )

三、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64.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因其地位最高,又称“宗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

65.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他们认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一直延续到清代;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稷等。( )

66.“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 )

67.古代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

68.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

6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

70.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

71.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

72.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中的“祖”就是“祖道”,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

73.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 )

74.膜拜,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 )

75.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

76.古代祭祀或祭拜用纯色全体牲畜和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叫“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这类牺牲称为“牢”。( )

77.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

78.纨绔子弟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因为纨是一种细而有光泽的绢帛;绔是套裤,是套在最外面御寒的。穷人一般穿不起绔,而富贵人家子弟不仅穿纨,还讲究“纨绔”。( )

79.古人称已嫁出的女子回娘家省父母为“归宁”,也指男子归省父母。( )

80.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

(二)节日习俗

8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又称元日、新春、新正等。春节习俗是庆贺过去的一年,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

82.元宵节,古称上元节、灯节。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好的收成。吃元宵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习俗。元宵节的习俗还有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灯、迎紫姑、走百病等。( )

83.(2017·全国卷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

84.清明节,据传为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仿效。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

85.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

86.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 )

87.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

88.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 )

89.二十四节气中排第一的是立春,排最后的是除夕。( )

四、天文地理

90.古人以天为干,以地为支。天干常用来表示次序,地支可用来表示时间。把天干地支依次组合,配成六十对,称为“六十甲子”。( )

91.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既望”是每月望日之后的几天,这时候,月亮看起来很圆。阴历每月初一称“朔”,每月最后一天称“晦”。( )

92.古人以夜半为中心,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也就是以夜半(子时)为三更,前后各有两更。现在常说的“半夜三更”本是指夜半子时,即11点至1点。( )

93.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 )

94.流火,流,下行;火,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

95.东曦,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

96.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

97.“江河”专指长江、黄河。“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的地区,又称“江左”。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表,长江以南地区。如《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98.山东,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

99.关东,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关西,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关中,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关内,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关外,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或居庸关以北一带地区。( )

100.“朔漠”原指北方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而统称“百粤”,也叫“百越”。( )

101.“九州”“海内”都是我国古代的旧称。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

102.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

103.“中原”即中州、中土,是区别于边疆地区的说法。狭义指今河南及其附近地区;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

104.(2016·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

105.“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古代指外长城以北,即今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的北部及河北外长城以北一带。( )

106.“阳关”,一般指西汉所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古董滩附近的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 )

107.“姑苏”是江苏苏州的别称,因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唐代诗人张继有《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其中的姑苏城即苏州。( )

108.“长安”是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置县,七年定都。汉城在今西安西北,周围二十五公里。唐末迁都洛阳后,在长安旧城北部改筑新城,即今西安城。( )

109.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都晋阳和京都长安。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

110.(2016·全国卷Ⅲ)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

11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广陵”指的是南京。( )

五、教育科举

112.“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

11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

11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

11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

11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

11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

11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

11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

12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

12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122.(2015·全国卷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

123.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

124.明清时期在省城,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试、秋闱,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参加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

125.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

126.(2017·全国卷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

六、生活文化

(一)服饰、器物

127.冠冕是贵族男子的头衣,平民男性的头发则以头巾为主,贵族则在冠之下附巾。如葛巾、幅巾、纶巾等。( )

128.笄,是簪的古称。将头发梳起来,用笄固定住。古代女子十五岁则被称作“及笄”。( )

129.古代将上下身分为两件的衣服总称“衣裳”,这里的“衣”和“裳”是两个词,“衣”指上身的衣服,“裳”指下身的衣服,也叫“裙”。( )

130.短褐,用麻或毛捻成线编织的粗衣,不但重,无光华,而且不暖。对地位低下的人来说,则为平时所穿,因此“短褐”成了平民的标志。( )

131.袖,又称“袂”,古语“联袂”就是连在一起拉着手的意思。( )

132.黔首,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即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 )

133.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故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布衣、麻衣,借指平民。( )

134.青衫,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 )

135.“笏”又称“笏板”,当纸张还没有发明的时候,文字都记录在上面,上朝的时候可以提醒自己重要的事情。( )

136.“席”是跪坐时用的垫子。这是由于最初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时候,比较庄重的坐姿是跪坐。( )

(二)饮食、灶具

137.“觥”是古代一种椭圆形,三足或四足的盛酒器,上部或侧面有提梁;“筹”本来是竹片或木片,用来计数,华丽些的也可以用象牙等珍贵材料制作。后来指在喝酒时用以计数的工具。( )

138.“鼎”用于煮肉和盛肉。鼎有圆形三足和方形四足两种,现存的鼎中,最著名的要数司母戊鼎。青铜鼎非常贵重,非大贵族不能使用。( )

139.“箪”是一种像小筐的竹器,古代用它来盛饭。( )

(三)交通出行

140.在中国周代,马车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普及。根据马的数量,可以对车有不同的称呼:骈就是两匹马拉车,骖就是三匹马拉车,驷就是四匹马拉车。( )

141.古代的轿子叫肩舆或腰舆,其区别是肩舆上肩抬,而腰舆抬在腰间。最早叫“辇”,本来是人推的车,后来成为专用的车或者轿子。( )

142.“轼”是指马车前部栏杆上的一块横木,“辙”是指车在泥土路上碾过的痕迹。( )

143.最初的田猎是一种非常严肃的军事和祭祀活动,后来田猎的制度消失,对贵族们来说,打猎成了休闲活动。( )

(四)古代刑罚

144.刺配:脸上刺了字,发放送往远地充军。刺,即黥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上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

145.刖刑,又称剕刑,指砍去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的酷刑。( )

146.笞刑,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背部或臀部。笞刑打十至五十下。杖刑,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击人的背、臀或腿部。杖刑打五十至一百下。( )

147.戮刑,戮有羞辱和耻辱之意。戮刑视为奇耻大辱。戮分为生戮和死戮。生戮即先将犯人示众,然后再杀死;死戮是先将人杀死,然后再陈尸示众。( )

148.宫刑又称腐刑,是仅次于死刑之刑。因犯人阉割后畏风须暖,要在蓄火如蚕室之宫刑狱中将养百日,所以宫刑也叫作隐宫、下蚕室。( )

149.炮烙:下面点火把铜器烧热,让人赤脚在上面走,使人掉进火中烧烫而死。汤镬:把人放入大鼎或大镬,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菹醢:把人剁成肉泥,制成肉酱。( )

150.车裂即五马分尸,就是把受刑人的头跟四肢套上绳子,由五匹快马拉着向五个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块。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处死人时将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是一种肢解的刑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 )

参考答案

一、官职沿革

(一)官职制度

1.√ 2.√

3.√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

5.×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 7.√

8.×

[拓展]“征辟”是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召的士人,多授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9.√

[拓展]“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

11.×

[拓展]“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12.√

13.√

[拓展]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备。汉代丞相以下皆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14.√

15.×

[拓展]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委婉语。

16.√

(二)皇室官职

17.×

[拓展]“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建君主均称为“皇帝”,俗称皇上。

18.√ 19.√ 20.√ 21.√

22.×

[拓展]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其他儿子不能称太子。

23.×

24.×

[拓展]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

(三)中央官职

25.√

[拓展]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秦汉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誉。

26.√ 27.√ 28.√ 29.√ 30.√

31.×

[拓展]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令权位尤重,明代废除。

32.√

[拓展] 参政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代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等都曾任此职。

33.√ 34.√ 35.×

36.√

[拓展] 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史,清代沿袭。

37.√

38.×

[拓展]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

39.√ 40.×

(四)地方官职

41.√ 42.√ 43.√ 44.√

45.×

[拓展]“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京官知县事管理一县的行政,有戍兵驻县,更并管兵事。明清沿用不改。

46.√ 47.√

(五)官职任免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8.×

[拓展]“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指官职晋升或调动。

49.×

[拓展]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入”专指调入京师。

50.×

[拓展]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

二、姓名称谓

51.√

[拓展] 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52.√ 53.√

54.×

[拓展] 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

55.√ 56.√

57.√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58.√

[拓展] 《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

59.√

60.√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

61.√ 62.√

63.×

[拓展]“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子二十岁;“而立”指人三十岁;“不惑”指人四十岁;“知命”指人五十岁;“花甲”指人六十岁;“古稀”指人七十岁;“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期颐”指人一百岁。

三、礼仪习俗

(一)宗法礼仪

64.√ 65.√

66.×

[拓展]“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67.√

68.√

[拓展] 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69.√

70.√

[拓展]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71.√

[拓展] 顿首,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稽首,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72.√ 73.√ 74.√ 75.√

76.√

[拓展] 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诸侯、卿、大夫祭祀宗庙时所用的牲畜,用羊、豕各一,称为“少牢”。

77.√ 78.√ 79.√ 80.√

(二)节日习俗

81.√

[拓展](1)古时候,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民间一般从上年的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来年的正月十五都称为“春节”。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82.√

[拓展]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元宵》)

83.√

84.√

[拓展](1)寒食,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2)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王磐《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85.√

[拓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端午》)

86.√

[拓展]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87.√

[拓展]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苏轼《中秋月》)

88.√

[拓展]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89.×

四、天文地理

90.√

[拓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天干地支组成了古代纪年法。

91.√

[拓展]既望,有时专指阴历十六日。苏轼《赤壁赋》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晦朔,庄子《逍遥游》中的“朝菌不知晦朔”句,就是说生命极短的朝菌不知道阴历三十到初一的时间变化。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拓展] 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中的“中原”特指当时沦陷于金人的淮河以北地区。

104.√ 105.√

106.√

[拓展]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俗语“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也指此。

107.√ 108.√ 109.√ 110.√ 111.×

五、教育科举

112.√

113.×

[拓展] 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114.√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115.×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116.√

117.√

[拓展] 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118.×

[拓展]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119.×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

120.√

[拓展] 清代科举中参加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士,其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均需参加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由皇帝赐予进士出身。

121.√ 122.√

123.√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124.√ 125.√ 126.√

六、生活文化

(一)服饰、器物

127.√

[拓展] 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亲人和乡贤的祝福下,将头发梳起来,并带上冠固定头发,从此就是成年人了。男子年满二十称为“弱冠”。

128.√

129.√

[拓展] 女子服饰中,短上衣叫“襦”。把裙子穿在襦外面,就成了襦裙。在裙子外面又加了一件上衣叫作“袄”,以袄掩裙,袄可长可短,在明代最为常见。

130.√

131.√

[拓展]“联袂”是一同做某件事的意思。“挥袂”则是挥手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常常用“袂”来代指手。

132.√

133.√

[拓展] 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布衣之交,即贫贱之交。

134.√

135.√

[拓展]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

136.√

(二)饮食、灶具

137.√ 138.√

139.√

[拓展] 语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称赞颜回安贫乐道,只能吃一竹筐饭,喝一瓢水,却仍然能自得其乐。

(三)交通出行

140.√

[拓展] 据说“天子驾六”,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子。由于四马拉车最为常见,所以用“驷”来代指马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表示说出口的话,即使是驾着四匹马拉的车子也无法追回来。

141.√

[拓展] 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别国的王孙公主被“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可见当时的辇还不是皇帝专用。

142.√ 143.√

(四)古代刑罚

144.√

[拓展] 黥刑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汉以前,墨刑主要施于犯人面、额之上,适用于较轻的罪犯;以后,墨刑间或有之,主要用于逃奴、窃盗和辅助刑。

145.√

[拓展] 从膑刑演变而来。膑刑是去掉犯人的膝盖骨,犯人受膑刑后不能行走,受刖刑即断足后,装上假肢仍可行走,故刖刑轻于膑刑。

146.√ 147.√ 148.√ 149.√ 150.√

琵琶女无言半遮面,白乐天青衫为谁湿?古往今来,知己最是难寻

你是否也常常"夜深忽梦少年事",无论期间有没有"梦啼妆泪",有没有情难自抑掩面而泣。这"夜深忽梦"都让我们恍惚,使我们记得过去,而不至于遗忘来时的路,断了情,没了根。

只是千年以前的那个夜晚"浔阳江头"送客的诗人,置身于这瑟瑟深秋,枫叶红,荻花落,景之萧萧激起情难自抑,希望能通过美酒来消解一点心中乱麻一样的愁绪,酒杯举起的那一瞬间,才发现这周遭环境里并无音乐助兴,少了很多情调。看那月亮的倒影映在茫茫江水中,没有一醉解千愁的欢乐,你我就要分别在这深夜,是何等的凄惨。

但命运在此时表现了它最大的善意,"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声响起来,送客的忘了归家,要远走的忘了出发,循着这美妙的乐声在心底暗自发问:这弹琵琶的是何许人也?可是谁可料想到琵琶声停了,冥冥之中感觉到对面的人欲言又止,想要说些什么,又什么都说不出口。

既然这样,那就驾船相邀吧!让我们往杯中再添一些酒,将这油灯再点起来,今晚一醉方休吧!。此时遭贬谪的诗人应该会很豪迈地喊上一句,重开宴席吧!反正这世间一直是知己难寻!

《琵琶行》是白居易很有名的一篇长篇叙事诗,全诗将近八百字,写了夜晚送客忽闻琵琶声,到"千呼万唤始出来"琵琶女无言半遮面,再到两人相谈甚欢,为琵琶女的身世而"江州司马青衫湿"。全诗语言平淡中透着深刻,质朴中透着深情,读来朗朗上口,叙事意味较强。

今天我们主要说《琵琶行》中的两个点,一是琵琶女"半遮面",且"千呼万唤始出来"。千百年来,这句诗一直被人用来形容娇羞的少女见意中人时害羞的状态,可能人们还会想象女孩绯红的脸庞上那一点绛唇,似笑非笑的模样惹人怜爱。

可是显而易见,白居易写下这千古名句来,本意并不在此。因为琵琶女已不是少女芳华,反而人老珠黄,甚至经历过一段婚姻,被夫君所伤害,也因为《琵琶行》悲剧的属性,琵琶女"半遮面"应该是因为长久以来的不自信与苦痛折磨让人心伤,已不情愿再抛头露面,只想像贝壳一样缩在自己的空间里,怕心再被人触碰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假如一个人在小时候或者青少年时期受过原生家庭的伤害,或者经历过校园暴力,那么在以后的很多时光中,她可能都会选择将自己藏起来,不愿意再把伤痕暴露出来给别人看到,也恐惧因自己的坦然而在此受到伤害。不仅如此,有时候在亲密关系中这种情况更加明显,受过伤害的人很难再次鼓起勇气去主动,而是把自己包起来,生怕别人觉得自己的友好太廉价。

二是江州司马的青衫到底为谁而湿,为这呜咽着倾诉着的琵琶乐声,为对面这个人凄惨的身世,为自己因进谏忠言反而横遭被贬谪之祸患的愤懑与不甘……如此种种!但诗人太擅长隐藏了,他将自己的爱意恨意不满之意悉数揉进了诗作的字里行间,什么叫同是天涯沦落人,诗人和当时的琵琶女当如是。

江州司马泪为谁落?为她,为自己,也为这世间知己难寻太长时间,人们孤独得可怕,深深隐藏着的至暗时刻,时人泪落,你我共情!

人们大都觉得孤独,因为知己难寻已是自古以来的事。刘震云有一部小说叫《一句顶一万句》,讲述在中原大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着的人们的孤独,为了寻求灵魂上的寄托和慰藉,义无反顾地寻求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

细细想来,中国人似乎一直是孤独的,从白居易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一见如故,到苏轼"飞鸿踏雪泥"的人生体验,再到鲁迅"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的名句箴言,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里隐藏了太多个人和群体的孤独。

反观讲求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反而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显得愉悦自在。如果你感到孤独,也许是因为你在思考,在进步,在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自古以来皆如是,江州司马青衫湿。

说完《琵琶行》,咱们再来说一说它的作者白居易,他出生于772年,于846年溘然长逝,一生尽历了74年的光阴年华。有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后人也经常称其为白乐天,白居易是一个在小学及中学语文课本或课外读物中经常出现的名字。

白居易祖籍在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认为文人写文章应该结合时事,针砭时弊,对社会和国家要有切实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作品有很多都脍炙人口,《琵琶行》是中小学生必学必背的名篇佳作,《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一种反向对比的手法写尽了底层人民苦寒的生存状态,《长恨歌》就更不用细加介绍,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悲剧爱情,故事极进婉转动人,千百年来毫不褪色,"此恨绵绵无绝期"打动了多少人的敏感神经,为爱而坚守,而失去,无怨无悔。

琵琶女无言半遮面,白乐天青衫为谁湿?为对面曾经的佳人,为自己忠心换贬谪的飞来横祸,更为这世间亘古不变的千千万万人的孤独。

知己难寻,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是历史洪流里无可逃避的悲剧,我们无人可怪,更无人能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尽力去接受,去适应,即使也"半遮面"着无言地生活着,但不要放弃,不要心灰意冷,一定会有你的"江州司马"前来,跟你说"同是天涯沦落人",又"相逢何必曾相识"。

综合2020高考题,100题必考文化常识的重点

中学语文好教师 2021-03-15

有很多同学留言问我们文化常识太多了怎么办。

我们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100道题,题题都是重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文化常识,一起加油~

01

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

B ②④⑦⑧⑪⑬

C ①②④⑧⑨⑭

D.③⑤⑥⑩⑫⑭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吾妻归宁 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这里以干支纪年,永和九年为癸丑年。

C.太史文起文公 太史:官名,负责修史等事。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

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十二策。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B.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微是徵的变调,声调激愤;羽,声调悲凉。

C.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又称祖庙。古人把宗庙、社稷与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社稷代指国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公羊传》《穀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它们被称为“春秋三传”。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帝王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来大夫成为一般任官职者的称呼。

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

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

D.前四史中,《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龄称谓:豆蔻是女子十三四岁,及笄是女子十五岁,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B.《红楼梦》中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林黛玉是贾宝玉姑母的女儿,他们之间的悲欢离合是故事的主线。

C.古代职官: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六国、秦汉时期在诸子、诗赋、术数、方技等方面都设有博士,魏晋时征文学之士,主管典礼、编纂、撰述等事务,统称学士。

D.《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巴尔扎克、雨果、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英国的莎士比亚。

9.下列对诗句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指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B.“一去紫台连朔漠”:“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生长明妃尚有村”:“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炎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即贬官降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是指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即为四十八年。唐玄宗当了四十五年皇帝,故约略称“四纪”。

10.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旬假: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C.三径就荒: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就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簪笏:指代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B.“辇”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

1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1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祝:庙堂中管香火的人。

B.巡按: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巡按御史”的简称,负责考核吏治等事务。

C.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D.盐引: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官盐的凭证。

16.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又称“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苏轼诗“料得清贫馋太守”中,我们可知文与可担任过此职。

B.“刺史”是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职任监察,官阶高于郡守。

C.“节度使”为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掌管当地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节度使,总揽军政大权,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世称“藩镇”。

D.“都督”是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政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17.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候、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候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18.下列对《史记选读》中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服色:更改服饰器物的颜色。《太史公自序》选文中指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

B.玺符节:玺,原为印的统称,秦始皇规定皇帝之印称“玺”。符为古代君王征调兵将时的凭证。节,为古代使者所持,作为代表皇帝的象征。

C.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只有羊、豕为“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古代行军以车为阵。出入之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辕相向交接为门,叫做“辕门”。后来也指领兵将领的营门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20.下列有关课内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秦故地。如“自以为关中之固”中的“关中”指的就是这里。

B.“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表示兼任官职的词语有“领”“兼”“摄”。

C.古代学校又称“庠”“序”“太学”,明清最高学府是国子监(jiàn),入监读书的人叫监生,教学人员称博士、助教等,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

D.“君子”一词出自《易经》,后被孔子引用并上升为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君子”就特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赞普”不同。

B.印绶,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C.承制,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古代帝王的命令叫“制”。

D.太学,古学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首设者是汉武帝。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郡的最高长官。秦时称“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后为州郡长官的敬称。

B.刺史,始为派出巡行郡县的监察官,后成“州”级最高行政长官,曾改称“牧”。

C.食邑,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食邑。邑,诸侯分给卿、大夫的封地。

D.元年,帝王或诸侯即位的第一年,也指帝王改用年号的第一年。这里是指后一种。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即大理寺,封建时代掌管刑狱,审核刑狱重案以及监察各级官员。

B.藉田,封建时代天子亲自耕种的农田。天子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重视。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至宋代始称经筵。

D.屯田,是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便取得军粮、税粮供应的制度。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羽林,皇家禁卫军。汉代称“羽林骑”,其意“为国羽翼,如林之盛”。

B.量移,多指因罪贬谪边远地方任职的官吏,遇赦时酌情调迁近处任职。

C.禄俸,古代官吏履行职责的报酬。一般“俸”指钱币,“禄”指谷物。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田地、学校、赋税、俸饷等财政事宜。

B.召对,意思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C.金,即大金,国号,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诸部后建立的王朝。

D.检校,加官标识,“检校”官职没有事职权,只表示皇帝对其恩宠。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指乡试,是科举时代在京城贡院举行的一次选拔人才的考试。

B.幕府,将帅在外临时设置作为府署的营帐,代指将帅办公的地方。

C.御史,春秋战国时期掌管文书和记事,秦朝后专司纠察弹劾官员。

D.宪府,御史所居的官署,专司弹劾之职。“宪”的意思是“法令”。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全称大元或蒙元,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

B.起居注,古代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录,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召对,指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

D.太祖,先祖称谓,后来一般指开国帝王或王朝始封之君的庙号。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祠堂,又称“祠庙”,是供奉、祭祀神鬼、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B.烝尝,祭祀的名称,冬祭曰烝,秋祭曰尝。这里代指四时祭祀。

C.察,指察举,指经过考察、向上推选、再进行策试的选人制度。

D.府君,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孔雀东南飞》有“府君得闻之”。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师,本指周 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B.中朝,天子在宫廷内处理政事之处,与之相对的是“东朝”。

C.工部,古代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水利、土木、工程等。

D.都堂,尚书省长官处理政务的厅堂。“都”意思是“总揽”。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府,三公官署,属中央一级的机构。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B.两千石,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因其官秩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代称。

C.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位在御史大夫之上。

D.君侯,秦汉时称列侯而为丞相的官员。汉以后,用为对达官贵人的敬称。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太傅,为古代辅佐天子的大臣。天子年幼或缺位时代理国务。

B.《孝经》,阐述和宣扬孝道的儒家伦理经典,强调孝的“天经地义”。

C.乞骸骨,古代年老臣子请求退职的婉辞,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D.乡党,古代五百户为党,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乡。后来指家乡或同乡。

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3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原是察举考试科目。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夫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古代天子称崩,诸侯称薨,大夫称卒。

34.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加冠、不惑、知命

B.官职被贬用词:左迁、谪、除、去、黜、乞骸骨

C.对人的尊称或敬称:殿下、竖子、麾下、丈人、先考、夫子

D.科举考试等级从低到高: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3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部是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B.笏板是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用以记录君命、旨意或上奏的话的工具,以防止遗忘。唐代武德四

C.“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逃避黑暗政治、远离世俗生活的七位文士,有嵇康、阮籍、刘伶、山涛、向秀、阮咸、王戎,他们大多饮酒排遣苦闷,寻找精神寄托。

D.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江左指长江以东地区,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B.合从:“从”通“纵”,与六国“连横”之策相对,是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C.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

B.唐代官员分为九品,三品以上官服紫,四品、五品服绯(朱红),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白居易当时穿的青衫是黑色单衣,表明官职低。

C.九州又名汉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地域概念,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D.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诸侯夫人也有自称寡人的。自唐以后,少有自称寡人者。

38.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B.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因此亦用于指称太子。“帝在东宫时”指皇帝做太子时。

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D.拾遗:唐代武则天时设置,职权为对皇帝进行规劝,并举荐人员。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

39.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这句中的“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时被尊为经典,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部分大都是民间歌谣,“雅”部分是宫廷乐歌,“颂”部分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氓》属于“卫风”的内容。

C.《史记》和《汉书》是两汉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就是壬戌年,是干支历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年,“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4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C.“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祚等等。

D.“社日”,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4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各部首长称为尚书,副首长称为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

B.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如《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就是用作坐具。

C.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负责为皇帝草拟诏令、应和文章。

D.鼎是上古的烹饪器,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如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4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孝廉”,在汉魏时期都是指由地 方官向中央举荐的品行端正的人。

B.“左迁”是贬官的委婉说法,单用“迁”字则表示官职调动,如“再迁为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

C.《项脊轩志》中“先大母”“先妣”中的“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妣”则指母亲。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43.下面句子中对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书常把五音和六律并举。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

B.古代祭祀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本是养牲畜的圈。

C.薨,唐代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D.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事务。

4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命是男子五十岁;耄耋为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岁;“花甲重开”为一百二十岁;“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

B.古代所谓的“五礼”是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凶礼,冠婚的事为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平礼。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D.古人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就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45.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47.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48.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9.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5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执事:指办事的官员。窃:私下里。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

B.祖:临行祭祀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C.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D.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微羽、变宫、变微,七音变微是变音的变调

5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B.古时乘车,站在车的左边担任警卫的人叫作参乘,“乘”是两匹马拉的车。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微、羽五律,变微是微音的变调,声调伤感悲凉。

D.古时每月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

53.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以来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略有变化。

B.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干支纪年循环往复,易造成混乱,古人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C.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如《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一郎就是以行第称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

D.“杀青”指写定著作,完成作品。古时把书写在竹筒上,为防虫蛀和便于书写,先把竹简用火烤干叫做杀青。

5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指宫廷的侍卫;宋代以后,民间特称医生。“祖”本指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钱行和送别。

B.“竖子”是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它还有“童仆”的意思。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喜悦;羽,声调激愤。

D.“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5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词,“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词,“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词,“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56.下列选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它以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就是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足下”也是谦称。

5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B.在古代官职任免升降术语中,“谪”是指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两都”在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D.“中国”在古代文献中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大致范围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淮河以西,嘉峪关以东的地区。

58.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59.下列对于姓名称谓和古代官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称呼皇帝可以称其庙号,如太祖、太宗等,也可以称谥号,如汉成帝、晋武帝等,还可以称年号,如嘉靖皇帝、光绪皇帝等。

C.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的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

D.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

60.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史记》中对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6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6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被称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B.古者五十岁知天命,称为“艾”;六十岁花甲,称为“耆”;七十岁为“古稀”;八九十岁为“耄耋”;百岁之寿称为“期颐”。

C.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拔、擢、迁,官职的调动一般可用改、转、徙,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贬、谪、左迁,官职的罢免一般可用罢、黜、免、废。

D.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

6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B.“既祖,取道”中“祖”是指祖先。

C.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D.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

65.下列古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讲究“座次”安排。官职:古代以右为尊,如“位在廉颇之右”。车骑:由以左为尊,如“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故有“南面称王,北面称臣”之说。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如: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C.一般的战车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称“甲首”;右方甲士执戈(或矛),主击刺,并有为战车排除障碍之责,称“车右”,又称“参乘”。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御者.帅车是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一般车辆是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乘:一人一马为一乘。

D.妇女无所幸中,“幸”宠爱,指封建君主对妻妾等的宠爱。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也叫幸。

6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说,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B.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声调悲凉,羽声声调激愤。

C.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里的“箕踞”,指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

6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B.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C.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D.“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68.下列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寡人之过也(寡人:诸侯的谦称,指寡德之人。)

B.晋侯、秦伯围郑(侯与伯都是爵位名称,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

C.乃朝服,设九宾(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D.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在文中指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战国时六国之地。)

69.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晦朔,月亮的盈缺。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70.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卿: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B.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有数位诸侯国的君主相继成为霸主,史称“春秋五霸”。“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中的“缪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C.九宾之礼:我国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九宾,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D.“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7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 “丁”是名,“疱”是厨师,表明职业。

B.因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但“有司”并不是某个具体的部门,而是代指官吏。

C.“汉皇重色思倾国”中的“汉皇”非指汉代皇帝,而指唐玄宗,这是唐诗中的以汉代唐现象。如杜甫《兵车行》中“武皇开边意未已”。

D.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宗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7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古代封国的国君的统称。后成为地方大员的敬称。

B.太常,官职称谓,后称太常卿,主要掌管国家祭祀、礼仪。

C.乙巳,古代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中的一个。

D.帝乡,神话中天帝居住的地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

73.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您”。在古汉语中,用作敬称的还有“君”“公”“阁下”“卿”“足下”等。

B.周代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

C.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慷慨激昂。

D.大夫,官职等级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75.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职官名。宋有史馆检讨,掌修国史;明清时隶属翰林院,与修撰、编修同称为史官。

B.燕见,亦作“宴见”,指古代帝王退朝闲居时召见臣子,有别于“朝见”。

C.首辅,明洪武年间设置内阁,进入内阁的官员称为大学士,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

D.驰传,指古代驿站用四匹中等马拉的车;驿站是古代官方为传递文书或接待官员往来而设置的交通机构。

76.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户,官名,是古代的地方军职,隶属于千户。百户又叫“百夫之长”,唐代杨炯的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中的“百夫长”就是指该官职。

B.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敕,帝王的诏书、命令。“敕赐”即皇帝命令赐予,“敕书”即皇帝颁给朝臣的诏书。《红楼梦》中宁国府正门匾额上“敕造宁国府”的字样,即表示该府是由皇帝下令建造的。

D.第功,评定功劳的等次。古代在获得战争的胜利后,帝王往往会按功臣的功劳大小给予封赏。如刘邦平定天下后,评定功劳时,萧何为第一。

7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8.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

A.翼轸,指的是翼宿轸宿,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B.簪笏,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C.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东隅,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桑榆,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D.旬休,唐朝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 帝阍,天帝的守门人,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79.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职之意,而“除”则是免去官职之意。“东宫”指代太子,因为太子居于东宫,故称。

C.“孝廉”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名,指善侍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D.“期功”是古代服丧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服丧的长短可表明亲属关系的远近。

80.下面表示官职变化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拜、除:授予官职

B.擢、谪:提升官职

C.迁:调动官职;罢:罢免官职

D.左迁:降职贬官;权:暂时代理

81.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是:

A.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转:调动官职。

C.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封:指帝王降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D.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兼:开始任官职。

8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B.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C.“视事”指治事,任职;“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D.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8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陈情表》中“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这里的“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8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指丈夫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字,古人往往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母起的,供长辈呼唤;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或行笄礼时才起的,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D.除,任命,授职,如“除徽州推官”;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如“擢礼科给事中”。

8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秦伯”的称呼是源于周朝分封的爵位,晋国是侯爵,秦国是伯爵,所以叫晋侯、秦伯。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8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就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宾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87.下列对各句中文化常识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总角之宴 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永和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干支仅能用来纪年。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也被称为为“朔望”。

④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

⑥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衣服。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88.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礼仪中,“拱”是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跪”是指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B.“助教”是古代学官名,是指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C.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箴铭文”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别人或者称述功德以自勉的文章。这类文章,内涵深刻、精警,多有启迪、醒人之作用。语言雕琢、精炼。

89.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

B.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90.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B.酬倡,亦作“唱酬”“唱和”,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

C.自请以归,朝廷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辞官回到家乡,与“乞骸骨”词义相近。

D.墓志铭,是放在墓中以备稽考的石刻文字,记录死者生平和对死者称颂、悼念等。

91.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儒者的装束,代指诸葛亮,他和周瑜一起火攻曹操,有儒将风度。)

②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④“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⑤公车特征拜郎中(公车特征,公车特地征召。公车,官方专用车,接臣民上书和征召。)

⑥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93.下列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到任;“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归田”等。

B.“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征辟是汉代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是夕始觉有迁贬谪。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

9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9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

B.古代丧礼,凡为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服丧一年,叫“功服”。

C.刺史是古代的官名,不同朝代刺史的职权不同。在晋朝时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D.“孝廉”、“秀才”都是汉代以来推荐人才的一种科目。明清科举考试中,以生员为秀才,以举人为孝廉。

9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B.稽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

C.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取字,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李白为李太白。

D.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8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97.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丙寅三月之望”中的“望”是农历十五。

B.“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是项羽的字。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之”是介于地名、人名之间的语助词

D.“楚左尹项伯者”中的“左尹”是楚国的官名,令尹的辅佐。

98.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C.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D.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99.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

A.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B.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C.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D.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00.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继位”之意。

B.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C.季父:叔父。古代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伯夷、叔齐,再如孔子字仲尼,是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D.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

02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

①“忌食鱼肉荤腥”说法不全面,“斋戒”,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④“镬,古代的一种鼎”说法错误,镬,古代的一种大锅;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说法错误,“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员;

⑨“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说法错误,应为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举人的雅称;

⑪“也是天子的象征”说法不准确,“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只有皇帝能够赐予臣下,而臣子如果持节出行,就意味着他是奉天子钦命,代表皇帝;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说法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故选D。

2.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

C项,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故C错误。

故选:C。

3.D

【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六艺:六经,指礼、乐、射、御、书、数”错误,该项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故选D。

4.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

故选D。

5.B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根据《荆轲刺秦王》中的“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和“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可知,“变徵”的声调悲凉,“羽”的声调激愤。选项的解释正好相反。故选B。

6.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说法错误,“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敬称。故选C。

7.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错。“御史”是战国时的史官。C项,“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说法错误。“二京”指长安和洛阳。D项,“《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说法错误。范晔南朝宋。故选B。

【点睛】

文化常识题,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8.C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一般试题难度不大,需要考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姓名及称谓、官职及科举、宗法及礼俗、天文及历法、地理、刑法、民俗及节日、文史典故等。可用分类串记法,联想记忆法等进行识记。C项,“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 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武帝时置"五经"博士,职责是教授、课试,或奉使、议政。晋置国子博士。唐有太学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书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 仍之,稍有不同。古代学士称号,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演变成官名和有学问的人及文人学者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正式成了以文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员称呼。唐代,学士地位有很大提高,甚至可以参预朝政。其中翰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顾问和秘书官,又称"内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学士"者,就有当宰相的希望。清代大学士地位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所以“博士和学士,在中国古代既是官名,又是学位名称”说法错误;学位名称是近现代才有这个意思的。故选C。

9.B

【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避司马炎讳”解说错误,避晋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明妃”。故选B。

10.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当时官员五天休息一天”错误。应是“十天休息一天”。旬假,是唐、宋官员十日一休的惯例,这种假称“旬假”。故选B。

11.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的要求,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C,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故选C。

【点睛】

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12.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题中“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故选C。

13.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旧说周代有王、公、侯、伯、男五种爵位”说法错误,周代五等爵位是指公、侯、伯、子、男,没有“王”爵。故选D。

14.C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尤其是课下注释的相关内容。C项,对“士大夫”的解说错误。“士大夫”不仅指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故选C。

15.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选项对“致仕: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解释错误,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故选C。

16.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来辨析正误。题中,B项,“刺史……官阶高于郡守”错误,刺史的官阶应该低于郡守。故选B。

17.B

【详解】

此题考核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面积大小一样”说法错误,诸侯国的面积大小是不一。故选B。

18.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土德(崇尚黄色)改为水德(崇尚黑色)”说法错误,汉武帝按照五行相克的信仰,是将汉朝开国时承袭秦朝的水德(崇尚黑色)改为土德(崇尚黄色)。故选A。

1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看题干要求选“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课内的积累来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错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故选A。

20.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教授”错误,主管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是祭酒。教授是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故选C。

21.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匈奴君主被称‘赞普’”错误,赞普,古代藏族领袖的称呼,与匈奴君主被称“单于”不同。故选A。

22.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这里是指后一种”错误,这里应指前一种。故选D。(此题没有具体的语境)

23.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监察各级官员”错误,“监察各级官员”为御史(府)台的职责。故选A。

24.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错误,应为“相当现在的大学校长”。故选D。

25.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学校”错误,“学校”属礼部掌管,改为“户籍”。故选A。

26.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在京城贡院举行”错误,应为“在省城贡院举行”。故选A。

27.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记录帝王将相的言行”错误,删除“将相”,是记录帝王的言行的。故选B。

28.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汉朝时称刺史为府君”错误,汉朝时称太守为府君,称刺史为史君。故选D。

29.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与之相对的是‘东朝’”错误,与之相对的是“外朝”,“东朝”多指太子办公的地方。故选B。

30.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辅助帝王处理国事的最高行政职务”错误,宰相,封建时代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通称。宰相的正式官名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官名。故选C。

31.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辅佐天子的大臣”错误,太子太傅,辅导太子,“掌以善导”,而非“天子”。故选A。

32.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主管科举等事务”错误,“科举”归礼部。故选C。

33.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避刘庄的讳”错误,应为“避刘秀的讳”。故选C。

34.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正确”或“错误”,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进行选择。本题中,A项,“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束发、豆蔻”错误,“束发”指男子十五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故应“豆蔻”在前,“束发”在后。B项,“官职被贬用词:……除、……乞骸骨”错误,“除”是授予官职,“乞骸骨”是告老还乡。C项,“对人的尊称或敬称……竖子”错误,“竖子”,小子(含轻蔑意)。故选D。

35.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然后根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D项“江表指长江以西地区”错误。江表指长江以南地区。故选D。

36.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合从:从通“纵”,与秦国“连横”之策相对,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故选B。

37.A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秦是参宿的分野,蜀是井宿的分野”错误。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故选A。

38.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右拾遗属门下省,左拾遗属中书省”错误。左拾遗属门下省,右拾遗属中书省。故选D。

39.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文化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做题时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本题要求选出“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公从之’中的‘公’也是爵位名称”说法错误,该句中“公从之”中的“公”不是爵位名称,是对男子的尊称。故选A。

40.B

【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A项,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C项,禅位是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不是皇帝登临皇位。D项,“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故选B。

41.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唐初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技术待诏的处所,也是中央机关”错误,翰林院不是中央机关,故选C。

42.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顷襄王怒而迁之’里均是”错误,“顷襄王怒而迁之”里的“迁”意思是“流放,放逐”,不是表示官职调动。故选B。

43.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选项“教坊司是管理民间音乐的官署”错误, 应该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故选D。

【点睛】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古代的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和刑法、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天文、古代音乐等。

44.B

【详解】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作为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B项表述错误,古代“五礼”是指: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故选B。

45.D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 “‘转’是关于任职授官的”错误, “转”应该是关于职务调动的。故选D

46.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 “《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错误,“《五经》”应为“《诗》《书》《礼》《易》《春秋》”。故选C

47.A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 “晦”指农历三十错误,“晦”应为“每月最后一天”。故选A

48.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错误,应为“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故选C

49.A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A项,“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错误,“吏部”应为“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事务”,科举是礼部掌管的。故选A。

50.C

【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项,“‘左迁’必是升职”错误,“左迁”应为“降职”。故选C

51.A

【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注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文化常识,近几年高考很多考生出错的常识都是教材中曾经出现过的,如本题除B项的“中庶子”外,其余都出自教材。本题中A 项“这两个词都可以用作对对方的敬称”错,“窃”是一个谦辞。故选A。

【点睛】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之谦辞、敬辞:

(1)谦称

窃:私下、私自。愚:不聪明。鄙:学识浅薄。敝: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家:对别人称在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舍: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舍妹。

官吏谦称:下官、末官、小吏。读书人谦称:后学、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佞、不肖等

其他谦称:在下,晚辈或地位低下的人谦称;小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谦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谦。

其他谦辞: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2)敬称

枉驾:有劳大驾。惠赐:指对方给以了好处。

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尊称:令,美好的意思,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爱、令尊、令堂等;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尊府、尊驾、尊命等;贤,用于称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郎等;仁,表示爱重,如称平辈友人中必自己年长的仁兄,称地位高的为仁公;称年老的为丈,如丈人。

称呼前加“先”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先帝、先父、先贤等。

其他敬辞:惠,表示对方的行为对自己是一种恩惠,如惠赠、惠存、惠允等;借,表示自己要依靠对方的力量,如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垂,表示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为,如垂询(表示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等;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52.B

【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识记。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左边”和“两匹马”解释错误,参乘应该是站在车的右边担任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故选B。

5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C项,“称韩愈为韩昌黎就是以为官之地来称呼”说法错误,“韩昌黎”是以郡望称人。故选C。

54.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 项,“喜悦”解说错误,应该是“悲凉”。故选C。

55.A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错在“除、黜”是表罢免官职”。“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的意思。故本题选A项。

【点睛】

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

56.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A,“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刘向所作”错误,相传是左丘明所作;选项C,“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理解有误。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选项D,足下是敬词。足下是一个词语,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故答案选B。

57.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B项,“‘除’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不正确,应是“贬”是指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除”,指封官授职。故选B项。

【点睛】

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58.B

【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B项,“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说法错误,应该是“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故选B。

59.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不正确,御史无权弹劾皇帝。故选C项。

60.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61.A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故选A。

62.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本题中,B项,“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错误,吏部负责管理官吏任免与考核等,“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应由礼部主管。故选B项。

63.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项,“明清科举制度的等级由低到高是乡试、院试、会试、殿试”错误,“由低到高”应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C项,“官职的升迁一般可用……迁,……官职的降级一般可用陟……”错误,“迁”表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降职。“陟”表示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D项,“古人的名为幼年时父母命名,供长辈称呼。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名”一般是婴儿出生后三个月由父辈所取;“字”,又叫“表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选项中“女子十六岁许嫁行笄礼,不得取字”错误。故选B项。

64.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是指祖先”错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语境为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故选B。

65.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乘:一人一马为一乘”错误,古时一车四马谓乘。故选C。

66.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项,“‘箕踞’……是一种畏惧害怕的姿态”说法错误,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故选D。

67.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C项,“转”是职务调动,不是任职授官。故选C。

68.B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王、公、侯、伯、子”错误,春秋时期的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故选B项。

【点睛】

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69.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迁,……一般指降职”不正确,“迁”一般指升职;“致仕,表出任官职”不正确,“致仕” 指交还官职,即退休。故此题答案为C项。

70.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本项关于“御史”的解释错误,“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战国时的,此时的“御史”是史官。商周时为史官。秦代御史兼掌监察,开监察机关之端。故选D。

71.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题中D项,“唯一”错,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庙号并不唯一,这是追尊、改谥等原因造成的。故选D。

72.D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文中是指皇帝住的京城”不正确,“帝乡”,仙乡,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并不指京城。故此题答案为D项。

73.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C项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长子不一定是嫡长子。

74.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 项,变徵之声音调悲凉。故本题选C项。

【点睛】

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75.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内阁大学士也可以被称为首辅”说法错误,只有首席内阁大学士才可以被称为首辅。故选C。

76.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一般由掌管礼仪的大臣发起”说法错误,应是“一般由皇帝发起”。故选B。

77.C

【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错误,应是“嫡长子”继承制,而非“最年长的儿子继承”,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故选C项。

78.C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文化知识有误的一组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东隅”,日出处,表示早晨,引申为“早年”。“桑榆”,日落处,表示傍晚,引申为“晚年”。故本题选C项。

【点睛】

文化常识推断“两法”:1.联系课内。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由课内到课外的一个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要能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就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语境推断。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 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推断。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

79.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汉语文言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

B中“除”为“任命官职、授予官职”之义。故选B。

80.B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B,谪,是贬官。故选B。

81.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题干是要求选出“下列句子中古代官职变动错误的一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官职的升迁调动等变化习惯说法。D项错在“兼:开始任官职”。“兼”正确解释是“兼职,兼任,同时担任”的意思。

82.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有时称‘长史’,《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说法错误,刺史,东汉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太守”,《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说的是长史,秦时丞相属官,两汉将军属官。故选D。

83.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文化常识要靠平时的识记与积累。文学文化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类题,抓住各选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此题要求选出“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项,“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以‘五柳先生’称之”说法错误,应为世称“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故选A。

84.A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考中会试的称为贡士。故本题选A项。

【点睛】

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屈原:屈原→《离骚》→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85.B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B,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理解有误。应该是: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

86.A

【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A,“陛下”成了与帝王或太子面对面应对时对他们的敬称。理解有误。臣子面对太子的时候称“殿下”。故答案选A。

87.C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①总角:指代少年时代。正确。②“干支仅能用来纪年”错,年月日均可用干支来表示。③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朔望,指初一和十五。④华山之阳指华山南面,山南水北为阳。正确。⑤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正确。⑥“青衫:文官高官但失意者所穿衣服。”高官错,应是文官八品、九品服以青,泛指官职卑微。故选C。

【点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有时也可以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

88.C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少牢只有牛、豕,没有羊”说法错误,应该是: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故选C。

89.D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缌麻”说法错误,应该是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B项,“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说法错误,应该是自下而上选拨官吏的制度。C项,“对会试录取的举人”说法错误,应该是:会试录取的贡士。故选D。

90.B

【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是指朋友之间用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来相互酬答唱和”说法错误,朋友之间用相互酬答唱和只有诗词,没有散文。故选B。

91.B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的文化知识的解释,全部不正确的一项”,题中①句,“羽扇纶巾”指周瑜,不是诸葛亮。④句,“乞骸骨”解说错误,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意思是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⑤句,“公车,官方专用车”说法错误,“公车”,是政府机构。故选B。

92.B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除”,任命官职。C项,左迁是贬官。D项,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93.D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考查有关官吏任免升降的术语知识,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D项,“迁、谪在古代文言文中都是‘贬官’的意思”说法错误,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名常在“迁”字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叫“右迁”,“迁除”、“迁升”等,降级叫“左迁”、“迁削”、“迁谪”,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故选D。

94.B

试题分析:B项,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95.B

试题分析:B项,服丧一年应为“期服”。

96.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C项,“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即20岁时”说的过于笼统,应该是男子20岁取字,女子15岁及笄为成年。

97.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从近年高考来看,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籍’是项羽的字”不正确。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籍”是项羽的名。故选B。

98.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从高考来看,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张贴时,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不正确,应为“张贴时, 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B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不正确,应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C项,“青衿:是汉代读书人的服装”不正确。“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99.D

试题分析:D项,“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不正确。人定,是一昼夜十二时中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夜里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与二更、二鼓、乙夜相对应。“人定”的意思为:夜已很深,人们已经是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又名“定昏”“夤夜”等。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从近年高考来看,此类题目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00.A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龙驭”是委婉称呼帝王去世。

2021高三复习资料:课本古代文化常识超全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

(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

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 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必修二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支,地支,指子、丑、寅、卯……;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相适合,叫六合。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1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12、妾: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13、公姥:公公和婆婆。

14、适:出嫁(始适还家门: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15、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

16、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17、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18、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夜。

19、建安:汉献帝年号。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尊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必修三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贾人:商人。

7、出官:(京官)外调。

8、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

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

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6、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7、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8、俯首系颈:意思是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9、迁徙之徒:征发的人。指陈涉被征发戍守渔阳。

10、谪戍:因有罪而被贬调去守边。

11、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12、一夫作难:指陈涉起义。作难,起事,首事。

13、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七庙,天子的宗庙。

1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 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1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1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1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师说》

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2、百工:各种工匠。

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5、传:(1)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2)人物传记。

6、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祝福》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林黛玉进贾府》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必修四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

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2、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3、封狼居胥: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武功,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拿来主义》

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 《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7、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3、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4、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5、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6、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7、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8、犬马:臣子自谦。

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本文由公众号《向学霸进军》整理编辑于网络

相关文章

最新游戏

网友评论